Re: [三學] 慧學:如何深入般若經--學習攝類學的利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8-02 22:01:10
: 對於「基、道、果」初步有了整體的認識後,若能學習四部宗義(有部、經部、唯識
: 、中觀)的內涵,能夠正確掌握佛法智慧發展的階梯,而攝類學、心類學等又是學習四部
: 宗義的基礎,配合現觀八事七十義、地道建立,對於佛陀教法的解行,能夠有整體完整的
: 認識,進而總攝佛陀聖教三藏十二部,依之聞思修,於佛法世佈的不同所化機自利利他。
: 參考網址: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Tibetan Text Society)
: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
───────────────────────────────────────
■ 補充——四部宗義的宗義建立
摘自:《宗義寶鬘》(7)-1
2005/04/27 洛桑卻佩格西 釋法炬法師翻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 複習
上次講到道諦及三種無為,接著是,「凡有漏法皆是應該斷的,因為資糧、加行二種
道也是應該斷的。」這是毗婆沙宗的主張。
一切所知可分為有漏、無漏二類,至於有漏法在毗婆沙宗都是所應斷—凡是有漏法皆
是所應斷。這裡所說的「有漏」,除了道諦之外,其他一切有為法都屬於有漏的法。為什
麼?因為道諦是聖者心相續當中才有。講到五道,五道是獲得解脫一切果位的方便(方法
)。
五道就三乘而言,每一乘都有五道,所以共有十五道。聲聞乘的五道是資糧道、加行
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獨覺乘和菩薩乘也一樣,都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
、無學道。三乘各有五道,因此共有十五道。
既然有聲聞乘、獨覺乘和菩薩乘,修這三乘的補特伽羅也有三類。這三類的補特伽羅
各自有其所應學,有其所應斷,及有其所應證。這些所應學、所應斷、及所應證,下面會
講。
剛講五道當中,資糧道、加行道屬於凡夫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稱為聖者道。
見道、修道、無學道屬聖者道,則稱為道諦。既然是道諦,就是屬無漏的法。資糧道、加
行道是凡夫道,所以屬有漏的法。
剛提到「凡是有漏皆是所應斷」,被所應斷所周遍。資糧道、加行道是有漏,也是所
應斷。因此在這裡說資糧、加行二種道是應該斷的。
書上對有漏下的定義是:就所緣與相應任何一者而言,凡是能增長漏的法,就是有漏
法的定義。從此處可看得出來,是不是隨著惑、業而轉?是隨著惑、業而轉的法,就是有
漏的法,不隨業、惑而轉的法,屬無漏的法。
本論作者三寶無畏說,「見道只是無漏道,而修道與無學道則各有漏和無漏二種道」
。毗婆沙宗主張修道、無學道各有有漏和無漏二種。可是其他論著講到修道、無學道是唯
無漏道而已,他當然有他講的理由。
修道者必須要先登上資糧道,再進入加行道,之後進入見道,入了見道的同時,即登
上聖者道—無漏道,之後進入修道,之後必須去證無學道。這些應該去登的次序,聲聞、
獨覺、菩薩道的補特伽羅全部一樣。
當補特伽羅登上修道時,他要斷除煩惱的方法有二種,第一個是要斷煩惱的根本—補
特伽羅我執,所謂「補特伽羅我執」,在這個補特伽羅心相續中,有一個執著,這個執著
不會去觀待五蘊或其支分,好像自自然然、自在的生起執著。
事實上,補特伽羅是依於五蘊而安立的,不是不依於五蘊而能安立的。登上修道的補
特伽羅,已證得補特伽羅無我,那時候他已通達了,補特伽羅並非不觀待五蘊而能自己存
在。
補特伽羅我執就是行者執補特伽羅是不需要觀待五蘊而能自主而存在。這位行者若證
得補特伽羅無我,通達補特伽羅是必需觀待五蘊而安立的。
「補特伽羅我執」和「補特伽羅無我」,二個正相違。補特伽羅不觀待五蘊而能由他
自己方面存在,這種執著是顛倒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煩惱賊。通達補特伽羅必須依
於五蘊才能安立的心,就是證得真實義的心,這個是我們應該依止的。
初證得補特伽羅無我的行者,在他心續中仍然存有:一個是補特伽羅不觀待於蘊而能
獨立存在的補特伽羅我執;另一個是補特伽羅必須觀待於五蘊而安立,即補特伽羅無我,
那時他心相續中有這二個心。
這個行者若持續積聚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亦即持續修持善品,將可助長證得正確補
特伽羅無我的心。
越去串習補特伽羅無我,證得正確的心,這個不正確的補特伽羅我執的心,力量將會
越削弱,一旦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的心,達到非常强烈的程度時,這個顛倒心—補特伽羅我
執—將完全被消滅盡。
在那個時候,這位行者就已證得消滅煩惱賊的阿羅漢果了,這個證得的心即無顛倒的
心,它跟真實義的實情相符。透過它所修持的善品,可以做靠山,所以能一直存在的。相
反的,顛倒的心—補特伽羅我執的心,與真實義無法相符,透過它所修造的善品,無法當
他的靠山。
這個顛倒的心,即補特伽羅我執,不觀待於蘊的安立而能自主存在,一旦斷除這個顛
倒的心,就是將煩惱的根本完全斷除、斷盡。這位斷除煩惱者,屬無漏的,就已經在無漏
道了。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容易斷除的方法,可是這種斷除的方法不够穩定,那個道就是粗靜
相道,所謂「靜」就是好的,「粗」就是不好的。要透過粗靜相道將它斷除,我們先要了
解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煩惱至少有三種,三界當中的有情也有三類。
我們是屬欲界的補特伽羅,在我們心相續中,有痛苦、有顛倒的心、也非常的短壽。
此外欲界的補特伽羅,相貌可能有不全之處—即可能五根不全。在欲界的補特伽羅可能經
常受到人和非人的傷害。欲界的眾生會緣於色、聲、香、味、觸五境而生種種煩惱。
色界就只有一些天神,沒有所謂的人,他們都非常長壽,具有很好的相貌、妙色,身
上還會發出光芒,沒有任何苦,具有先知、神通。
這些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的行者,會依於他們上師的口訣,正確了解欲界的過患,他
們會觀照到欲界的過患。這位行者獲得奢摩他時,依於上師的口訣,會完全看到欲界的過
患。欲界補特伽羅有苦的、行色不美,且壽命很短,欲界中有種種飢荒、戰爭,甚至地水
火風四大的種種傷害等。也觀照到上界的種種功德,如長壽、妙色、神通等。這位行者已
了解欲界有這麼多過患,看到欲界的粗相,粗就是壞的、不好的。
看到欲界的過患後,又看到色界沒有痛苦、長壽、妙色,且有神通等好處,生起想要
得到的心。當這位行者在禪修時,就緣念到欲界種種過患,先前他所緣念的過患,已經看
到,觀照到了。所以自然遮止掉對欲界生起貪欲的心,而生起想要追求上界的心。
就好像我們有某個東西,本來我們很喜歡它,後來又有另一個東西,那個東西比較起
來,比先前的好。比較之後,對先前東西的貪著心,自然會捨棄,而生起貪著後來那個好
東西的心。這樣的修持就稱為粗靜相道。粗就欲界的不好,靜就是色界的好。
用這樣的方法斷除欲界的煩惱,比較簡單,因為這位行者的心力不是很强,只是暫時
將煩惱壓伏住,暫時將它捨置一旁,將來遇到因緣時,還是會生起來。因此這位行者的心
,稱為有漏的心。這就是為什麼作者說修道行者的心相續中,仍然有漏和無漏二種道,原
因在此。
這樣的修持法—觀欲界的過患,觀上界功德,外道也有。這樣的修持法,不一定要用
內道的修持—觀照、通達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必須要觀待五蘊而安立,這種修法只有
內道才有。
聖道雖然都是無漏的,但聖者心續中的道不全然是無漏的,譬如修道位心續中的粗靜
相道,就是有漏道。經部宗所說的也類似於此,若這裡了解清楚,下面就可以快速地進行。
生:剛講初證無我者有二心,補特伽羅不觀待蘊即可存在,這個不是應斷的嗎?為什
麼初證無我者還有這個心?還算初證無我者嗎?
師:這位初證補特伽羅無我的補特伽羅,他的心相續中,在那時有這二個心—補特伽
羅我執和補特伽羅無我,二個同時存在,乃至補特伽羅無我的證悟未達到最究竟之前,都
一直存在。
我們的心相續就如同一個大城,這個城市住了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我執。補特伽
羅無我有許多大臣、眷屬眾,這些人都很正直,是善良的。同樣,補特伽羅我執也有他的
一派,他們是顛倒的。
補特伽羅無我是正的、善的,既是正的、善的,自然會赢得民心,勢力愈强,最後得
到整個國家。反之,補特伽羅我執是顛倒的,他沒有什麼靠山,對方勢力愈强,他就愈弱
。到最後,補特伽羅無我的心達到最强時,補特伽羅我執的心就消滅殆盡,此時這位行者
已脫離整個生死輪迴了。
對還未證得補特伽羅無我的我們,我們心相續中現在沒有補特伽羅無我的心,只有補
特伽羅我執的心,雖然如此,我們心相續中多多少少有一些善品、善業,就好像沒有國王
,可是已有很多大臣在那裡運作。一旦有補特伽羅無我的證悟時,這些宰相、臣子一定馬
上擁護。因此說一個補特伽羅心相續中有證得補特伽羅無我的心和補特伽羅我執的心。
生:補特伽羅無我這部分來講,是不是獨立實體的?我執那個不觀待蘊即可存在,是
不是獨立實體的我?
師:「所謂補特伽羅,就是有心相續者。」心相續所攝的五蘊,如果依於五蘊而安立
的話,所安立者就稱補特伽羅。這個不觀待五蘊的安立,而能獨立存在的,就稱「補特伽
羅我」或「補特伽羅我執」。補特伽羅我執如果沒有的話,就稱為「補特伽羅無我」。
補特伽羅我執的心是顛倒心,不是常一自在的我,是能獨立自在的我。執補特伽羅不
觀待五蘊而能够獨立存在的心,就稱為「補特伽羅我執」。將這個心空掉(沒有的意思)
的話,就是「補特伽羅無我」。
生:講初證無我時,在有部來講見道有十六心,他是在指第一心時,還是在指第十六
心時?這二心,證道時,是指那一個?
師:證得十六行相的心都有,此為一般說法。有一些補特伽羅並不是全部都有證得無
常等十六行相的心,有一些證得,有一些沒有證得。
生:講無漏道時,見道位以上都是無漏道。見道位、修道時有正在斷煩惱的無間道及
得到解脫的部分。正在斷煩惱時,也是無漏道嗎?
師:若就這部論作者的見解而言,毗婆沙宗所主張的見道是無漏道,修道是有漏和無
漏。修道又可分無間道和解脫道,修道的無間道又可分二個,一個是無漏道,一個是粗靜
相道(屬有漏道)。同樣,從這部論的觀點看來,應該修道的解脫道也一樣有無漏道和有
漏道。有漏道是指世間的粗靜相道,無漏道是指證得補特伽羅無我。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