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佛說三轉法輪經》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30)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3 12:47:12
以上概略地就道諦四行相來說明,若要真正了解,必須了解聲聞、緣覺以及菩薩的五
道,也就是三乘十五道。五道指的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真正的「道諦」,指的是三乘的聖者階段具有的功德,見道位以上才叫聖者。見道、
修道、無學道,這三個階段都是聖者。見道、修道、無學道,又可以分成聲聞的、緣覺的
和菩薩的,聲聞有他的見道、修道、無學道,緣覺也有其見道、修道、無學道,菩薩亦有
其見道、修道、無學道。聲聞、獨覺、菩薩三乘,三乘各別的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九
個階段的聖者相續中的道諦,才是真正的道諦。苦、集、滅、道,四聖諦當中的「道」,
一定要是聖者相續當中,獲得瑜伽現量的道諦現觀而斷除煩惱的修持道,才是真正的道諦
;但是,與它相隨順的,在還沒有證得見道以前,一定要先修持資糧道、加行道,資糧道
與加行道這兩個階段所修持的教法,只可算是隨順、相類似的道諦,不是真正的道諦。
例如《心經》說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意思是
說:「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這個偈語是說,經由修行出世間之道,去到聖道,也
就是見道,在見道之上,還必須更進一步修道,經由修道的修學,更進一步把煩惱的種子
完全根斷,煩惱障完全根斷得到解脫,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正式安立到彼岸的解脫,也就
是無學道。真正的到彼岸的無學道,究竟的彼岸是指一切種智,就是佛陀的果位,也就是
把煩惱障,還有煩惱障所留下的遺習,就是所知障,完全淨除而至成佛。這個修行的過程
,在《心經》中提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此偈語安立
的五道,就在講去到彼岸的修道進程次第:1.資糧道→2.加行道→3.見道→4.修道→5.無
學道。前二資糧道與加行道,是凡夫相續中所攝的道,後三見道、修道及無學道,是聖者
相續中所攝的道。「揭帝,揭帝」是指資糧道位與加行道位,「波羅揭帝」是指見道位,
「波羅僧揭帝」是指修道位,「菩提薩婆訶」是指無學道位(無學道或翻譯為究竟道)。
(註:行者內心中的智慧發展,次第生起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證
量。果的成辦,觀待因緣的成辦,因是近取因,緣是俱有緣,因包含直接近取因與間接近
取因。資糧位是加行位的直接近取因,加行位是見道位的直接近取因,見道位是修道位的
直接近取因,修道位是無學位的直接近取因。資糧位是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的間接近
取因,加行位是修道位、無學位的間接近取因,見道位是無學位的間接近取因。具足資糧
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的間接近取因與直接近取因的因緣,成辦無學位的果位。)
這裡大略說一下:真正斷除無明,是從哪裡開始?是從見道時(見道根本定智以無我
慧現證八忍八智)才開始;前面資糧道與加行道都還未開始真正對治那些煩惱障與所知障。
見道之後有修道,見道與修道有什麼差別?見道時要斷除的是比較粗分的煩惱。以煩
惱障來說,分為遍計煩惱與俱生煩惱二種,比如,薩迦耶見可以分為遍計的與俱生的,貪
心、嗔心、我執……,也可以分為遍計的與俱生的。
遍計煩惱與俱生煩惱有什麼差別?一個比較明顯,比如,我們心裡的執著心或我執很
堅固,一直覺得自己很重要、我是獨立存在的,這種想法很堅固,這種堅固,就好像背後
有一些理由一般。我們心裡想「我是獨立的」想法裡,例如「常、一、自主」,其背後有
著自以為是的理由,這種,是「遍計」,意思是用一些理由或宗派的見解而生起的煩惱。
實際上,我們心裡現在有沒有這種煩惱?有,這種煩惱背後心裡有一種理由、見解,
這是一種煩惱的聰明、煩惱的見解,它用了很多理由,心裡就覺得「我的想法是對的」。
很多煩惱都用一些不正確的理由,自己覺得「我的想法是對的」,這種是遍計煩惱。當我
們真正很明確清楚地現證到這些煩惱的理由是錯誤的,那時候這種遍計煩惱就可以斷除了
。因此,見道時,見道根本定智以無我慧現證八忍八智,就能斷除遍計煩惱。
但若背後沒什麼理由,而是很自然地、無始以來就與心同在的,任何時候只要心出現
時,它就一起在的這種煩惱,便是俱生煩惱。這種煩惱即使你清楚看到它也無法斷除它,
要靠著很長時間不斷的修,才能慢慢、慢慢地把這種習氣清除,這是修道時才能斷除掉的
那種俱生煩惱。修道位在聲聞乘例如二果、三果,菩薩乘例如二地……九地、十地菩薩。
經過修道位漸漸斷除掉這種俱生煩惱。
前面講的遍計煩惱,如果很清楚看到的話,就不見了,因為它是由背後那些不正確的
理由而產生的。若這些理由我們不只了解,而且清楚看到,在資糧道與加行道時,雖然已
經了解那些煩惱的理由是不對的,但這種了解不像以眼識看見對境般那麼清楚。在見道時
是像眼睛看到般一清二楚地看見,這種現證(瑜伽現量之現觀)一看到時,那些依靠背後
理由而生的煩惱就不見了。見道時能斷除的是遍計煩惱;俱生煩惱則是在修道時要斷除。
那麼,資糧道與加行道時有沒有辦法斷除煩惱呢?不能,為什麼?因為,唯有現證之
量(聖者現證無我空性慧之瑜伽現量)才有斷除煩惱的能力;若還沒有現量,只是以分別
心來了知無我或空性,此時的能力不足以對治煩惱。見道位時才有瑜伽現量。
見道、修道之前,有資糧道、加行道。加行道的「加行」,是見道的加行。見道可以
說是「正行」,因為那時才開始正對治斷除煩惱。在對治斷除煩惱的能力尚未出現之前,
所做的準備就是「加行」,主要是現證空性的準備,在現證空性上準備什麼呢?就是要禪
修空性,真正修空性的能力(緣取無我空性的止觀三摩地)是在加行道開始出現的,能不
能真正現證空性,就要看是否具備禪修空性的能力。也就是說,一定要具備修空性的止觀
雙運,有這個能力,才可以從資糧道進入加行道,若還沒有具備緣取無我空性的止觀雙運
三摩地的能力,無法做現證空性的準備,所以為了現證空性,先要有修空性的止觀雙運。
律藏《根本薩婆多部律攝》云:「言應勤者,勸不放逸,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止故,
謂於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止觀)雙修等運,獲聖道故。」
因此,證得止觀雙運之修空性的了知,與進入加行道,是同時的,即,內心一旦證得
緣取無我空性的止觀雙運,就可以算是進入了加行道。從資糧道進入加行道之後,精勤串
習無我空性的止觀雙運三摩地的過程,有四個階段:「煖、頂、忍、世第一法」。
(註:例如律藏《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提到:「眾中一萬二千有情,皆悉遠塵離
垢得法眼淨,明見真諦,或得煖法、或得頂、忍、或世第一法,或得預流、一來、不還,
或有出家證阿羅漢果,或有發趣聲聞菩提,或獨覺菩提,或無上菩提,是時大眾咸悉歸依
佛法僧寶。」《大乘阿毘達摩集論》:「何等加行道?謂有資糧道皆是加行道,或有加行
道非資糧道,謂已積集資糧道者,所有順決擇分善根,謂煖法、頂法、順諦忍法、世第一
法。」此中「煖、頂、忍、世第一法」攝於加行道,預流初果須陀洹攝於見道,二果斯陀
含(一來果)、三果阿那含(不還果/不還來欲界)攝於修道位,阿羅漢果攝於無學位。)
現在簡單講一下:之前提過,加行道是為了現證空性(見道位)而做準備,那麼,什
麼是修空性?即,要了知:所有的法是無實有、不可執著。而所有的法又可分二:所緣境
、有境(能作者)。那麼,我們的執著心,是「有境」(能作)上的執著心較強?還是「
所緣境」上的執著心較強?有境上的執著心較強,所以有境上的空性比較難修,所緣境上
的空性比較容易修。
在加行道「忍、世第一法」階段,主要修的是在有境上的空性,把有境之上的執著心
降低,不是「對治」而是「降低」,因為若執著心太強便無法現證空性,所以要先降低執
著心。至於加行道前面的「煖、頂」階段要降低的,則是所緣境上的執著心。
唯識宗講「能取(有境)所取(對境)」二空,若以唯識宗的名詞,也可以說「能取
執著心」與「所取執著心」。這二種執著心做比較的話,我們自己觀察:好像東西(所取
)是比較可以捨掉,但自己、「我」(能取)就比較沒有辦法捨棄掉。「能取」上的執著
心較強,要降低它比較難,「所取」上的執著心比較沒那麼強,比較容易降低。加行道前
面「煖、頂」是要降低「所取執著心」的階段,後面「忍、世第一法」是要降低「能取執
著心」的階段。
「所取」的東西(法)分兩種:輪迴中所取的東西(法)、解脫上所取的東西(法)
。此二者,何者執著心較強?對加行道的修行者而言,輪迴裡所取法上面的執著心比較容
易降低,解脫的所取法上面的執著心就比較難降低。加行道煖位階段,是輪迴裡所取法上
面的執著心要降低,加行道頂位階段,是解脫上所取法的執著心要降低。經論中會將輪迴
中所取的法分為苦諦、集諦,解脫上所取的法,分為滅諦、道諦。
經過「煖」、「頂」階段,接下來是「忍」、「世第一法」。「忍」、「世第一法」
這二者,是能取的法上面的執著心要降低的階段,「能取」的法分二類。能取的法,是我
們的心(有境),我們的心在想一個法(對境)時,會將對境想成二種:有的法是實質有
、有的法是非實質有(施設有)。
比如,我們看鏡中自己影子的心,或自己想自己的心,此二者心(有境)的對境不一
樣,前者能取之心較弱,後者能取之心較強。即,心認為對境是實有時的話,執著心較強
,較不易降低;心認為對境是非實有的執著心較弱,要降低較容易。
在「忍」位要降低的是能取上的執著心,什麼樣的能取心呢?認為對境是施設有的這
種能取上面的執著心;在「世第一法」時,要降低的能取之心,是認為對境是實質有的執
著心,這種執著心比較難降低。以上是煖、頂、忍、世第一法。
整個來說,當降低了所有的能取、所取,一切法的執著心降下來,結果就可以現證空
性了;對一切法的執著心若沒有降下來,就沒有辦法現證空性。這是加行道的過程,「加
行」是要現證空性,準備什麼?就是要把那些執著心降下來。
加行道前面是資糧道。《大乘阿毘達摩集論》:「何等資糧道?謂諸異生所有尸羅、
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觀(悎寤瑜伽實行警寤)、正知而住,復
有所餘進習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習此故,得成現觀解脫所依器性。
」資糧道時所修的,如持戒、守護根門、飲食知量、悎寤瑜伽、正知而住、聞思修等,各
種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的精進法行,加行道都還會繼續行持。在資糧道時,雖然是聞思修
都有,但以聞思為主;加行道時,聞思修中的修特別重視,行者是在哪方面修呢?加行是
準備的意思,為什麼而準備?為現觀(瑜伽現量的現觀)四聖諦、現觀無我空性而準備。
資糧道,由於並不是修空性的加行,對資糧道的修行者而言,修空性並不是那麼重要
,重點在於累積資糧。資糧道分三個階段:下、中、上三品。資糧道中品獲得無我空性慧
的比量,資糧道上品獲得緣取無我空性的奢摩他。資糧道上品時,行者已經能在禪定中修
空性,得緣空性的奢摩他(止),進一步得緣空性的毘缽舍那(觀)時,轉移到加行道。
資糧道上品的修行者會證得「法流定」,這是一種「所有聽到的法,就會記得」的能
力。資糧道中品是不會退步,已發的出離心、菩提心、悲心、慈心等,內心不會退轉的這
種能力,是在資糧道中品時獲得,例如在小乘資糧道中品時,那些想解脫輪迴的出離心不
會退轉,大乘資糧道中品時,菩提心不會退轉。一進入資糧道,就算是資糧道下品,怎麼
樣算是資糧道呢?小乘的話,無造作出離心一生起時,就進入小乘的資糧道;大乘的話,
無造作菩提心一生起,即進入大乘的資糧道,大乘資糧道下品從十信位開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