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止觀:奢摩他–住所緣如何修–正明所緣(2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7-30 09:53:27
: 四、又淨惑者,謂唯暫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
: 初所緣者,謂觀欲地乃至無所有處,下地粗相,上地靜相。
───────────────────────────────────────
■ 釋義──
《大乘五蘊論》:「云何無明?謂於業果及諦寶中(業果、四諦、三寶),無智(無
知)為性。此復二種,所謂1.俱生(俱生所取的無明)、2.分別所取(遍計所取的無明)
。又,欲(欲界)纏貪、瞋,及欲(欲界)纏無明,名三不善根,謂1.貪不善根(欲界纏
貪)、2.瞋不善根、3.癡不善根(欲界纏無明)。」
一般稱貪瞋癡為三毒,那麼,什麼樣的貪瞋癡才叫三毒呢?欲界的貪與欲界的癡,再
加上瞋這三項,即稱之為「三不善根」。三毒或三不善根,指的是「欲纏貪」、「欲纏癡
」、「瞋」這三者。三毒是指,會讓我們墮欲界三惡趣的貪瞋癡三毒,貪墮餓鬼道,瞋墮
地獄道,癡墮畜生道,這些貪瞋癡三毒是欲界的,因為,只有欲界才有三惡趣,上二界(
色界、無色界)沒有惡趣。
貪毒,是指欲界的貪;色界與無色界的貪,不能稱之為毒,而且它們也不是「不善根
」。因此,貪毒是指「欲纏貪」。癡毒,是針對欲界的癡;色界和無色界的癡不是毒,也
不能稱之為「不善根」。因此,癡毒是指欲纏無明。瞋毒,瞋唯欲界才有現行;色界與無
色界沒有瞋心現行。因此,瞋毒沒有必要加上「欲纏」。貪與癡三界都有現行,因此,這
裡要特別加上「欲纏」二字。貪、嗔、癡三不善根,又稱三毒煩惱,三毒煩惱特指欲界,
主要是能引生造作十不善業道的三惡趣的引業。
佛法的宇宙觀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包含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
、地獄六道眾生,善惡業夾雜。上二界(色界、無色界)只有天人,只有善道,純是善業
,無三惡道名。欲界有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無三惡道。
欲界彙為一地,色界四禪天各為一地有四地,無色界四空天各為一地有四地,合共三界九
地,俱生我執的煩惱品類以三界九地劃分,三界分為九地,每一地有九品俱生我執煩惱。
斷除煩惱有兩種方式:(1) 一種是斷除煩惱的現行,又稱為伏斷煩惱(主要是伏斷俱
生我執煩惱的現行);(2) 一種是斷除煩惱的隨眠,又稱為根斷煩惱。
■ 三界九地的粗靜相道──四禪八定十六觀行──暫傷煩惱種子(伏斷煩惱的現行)
三界九地,下一地不能知上一地。以禪定力斷除壓伏下一地的煩惱,生起上一地的正
行定,才能轉生上一地。若沒有無我空性慧的止觀雙運,禪定只能暫時壓伏煩惱的現行;
具有緣取無我空性慧的止觀雙運,才有能力究竟根斷煩惱隨眠。
從下一地至上一地,次第生起色界、無色界的四禪八定,色界四個禪天的禪定,以及
無色界四個空處天的禪定。
降伏煩惱有二種方式,一為壓伏斷除煩惱現行,一為根斷斷除煩惱隨眠。
於欲界生起色界初禪近分定時,尚未斷除欲界煩惱,欲界煩惱斷除的同時,得到色界
初禪靜慮正行定(初禪根本定),這時才會現起相應色界初禪的煩惱。
於色界二禪靜慮近分定時,尚未斷除色界初禪煩惱,色界初禪煩惱斷除的同時,得到
二禪靜慮正行定(二禪根本定),這時才會現起相應色界二禪的煩惱。
於色界三禪靜慮近分定時,尚未斷除色界二禪煩惱,二禪煩惱斷除的同時,得到三禪
靜慮正行定(三禪根本定),這時才會現起相應色界三禪的煩惱。
於色界四禪靜慮近分定時,尚未斷除色界三禪煩惱,三禪煩惱斷除的同時,得到四禪
靜慮正行定(四禪根本定),這時才會現起相應色界四禪的煩惱。
要斷除欲界煩惱,須進入色界初禪近分定,欲界煩惱斷除的同時,得到色界初禪之正
行定(初禪根本定)。同樣的,要斷除色界煩惱,須進入無色界空無邊處的近分定,色界
煩惱斷除的同時,得到無色界空無邊處之正行定(空無邊處根本定)。
內心圓滿欲界定(九住心),得到奢摩他安止時,降伏了欲界五蓋(貪欲蓋、嗔恚蓋
、掉悔惡作蓋、睡眠蓋、疑蓋)。欲界定之後得到的奢摩他安止,為初禪近分定所攝。
初禪近分定(未到地定)為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所攝之定心,初禪近分定雖然還
不是正式色界初禪的正行定,但當欲界眾生內心生起初禪近分定(奢摩他)時,不需要投
生色界,即是上界(色界)的心,在心中產生。經過初禪近分階段對治欲界煩惱,當完全
降伏欲界煩惱時,即得到色界初禪的正行定。
色界的心當中能夠緣欲界者,只有色界初禪所攝之近分定。色界初禪近分定,可以同
時緣欲界與色界(下觀欲界粗猛過患,與上觀色界寂靜功德);當得到色界初禪正行定時
,屬於色界的煩惱才會在心中現起。得到色界初禪正行定時,只能緣色界,不能緣欲界。
要斷除色界第四禪的煩惱,須進入無色界空無邊處之近分定,色界第四禪煩惱斷除的
同時,得到無色界空無邊處之正行定。無色界的心當中,能夠緣色界者,只有空無邊處所
攝之近分定,可以同時緣色界與無色界(下觀色界粗猛過患,與上觀無色界寂靜功德)。
空無邊處的近分定對治色界第四禪天的煩惱,當得到無色界空無邊處正行定時,屬於無色
界的煩惱才會在心中現起。得到無色界空無邊處正行定時,只能緣無色界,不能緣色界。
近分定:觀察上界功德、下界過患的近分定,才有緣上界與下界的能力。正行定:例
如色界初禪靜慮的正行定,只能緣色界,不能緣欲界;無色界空無邊處的正行定,只能緣
無色界,不能緣色界。
三界中,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的劃分,每一地的禪定,分別有其近分與正行,色
界、無色界的四禪八定,依其每一地的近分與正行,共有十六觀行。
色界的八種禪定觀行:初禪近分、初禪正行;二禪近分、二禪正行;三禪近分、三禪
正行;四禪近分、四禪正行。無色界的八種禪定觀行:空無邊處近分、空無邊處正行;識
無邊處近分、識無邊處正行;無所有處近分、無所有處正行;非想非非想處近分、非想非
非想處正行。色界與無色界,合共有十六種觀行(八種近分、八種正行)。
要得到色界與無色界十六觀行之正行定,需以其正行定之前,近分所攝的觀,來得到
正行的根本定。
初得止觀者,先止後觀,在得到欲界定(成辦九住心)之後,繼續用功,得奢摩他安
止時,與得初禪近分同時,進入初禪第一靜慮所攝之初禪近分定。依初禪最初近分(奢摩
他最初作意)繼續用功,經初禪近分所攝的觀行──修止成觀、修觀成止,得到初禪近分
所攝止觀雙運的毘缽舍那勝觀,經初禪近分觀察對治欲界煩惱,當欲界煩惱完全滅除的同
時,即得到色界初禪靜慮的正行。
依初禪近分所攝的觀行,成辦初禪靜慮的正行安止,稱為依觀得止。近分定的奢摩他
安止得到之後,進一步得到近分定所攝的毘缽舍那勝觀,要在毘缽舍那勝觀的觀修上繼續
勤修,才能引發上一地正行定的安止。故《大乘阿毘達磨集論》說:「先得勝觀而未得止
,依所得的勝觀而勤修止。」是在下一地得到上一地近分定的階段,觀察下界粗猛過患、
上界寂靜功德,透過近分定的觀行,完全滅除下一地的煩惱,得到上一定的正行定安止。
和初禪近分的道理一樣,從初禪靜慮進入二禪靜慮,要得到二禪靜慮的正行定之前,
同樣需要近分(近分是準備的意思)。二禪的近分觀行滅除初禪煩惱,滅除初禪煩惱同樣
要透過這些加行準備(近分觀行)工作,當初禪靜慮的煩惱滅除時,就得到二禪靜慮根本
定正行的安止。從二禪靜慮進入三禪靜慮,同樣要透過此近分的過程,三禪靜慮進入四禪
靜慮也是一樣,乃至色界四禪靜慮進入無色界空無邊處,無色界依序進入識無邊處、無所
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都是依此過程進行。從下一地至上一地,次第生起四禪八定。
色界定和無色界定,四禪八定的近分與正行,共有十六種觀行。四禪八定修習粗靜相
道的進程,是依著下地的觀,來修上地的止──觀察下地粗重過患、上地寂靜功德──在
下一地時,以上一地所攝近分定的觀,來修得上一地正行定的止。
修習禪那的所緣,可以緣世俗諦法類,也可以緣勝義諦法類。世俗諦法類比如出入息
(安那般那念)、隨念死、黑白業果、出離心、菩提心、六度行品等,勝義諦法類比如補
特伽羅常一自在空、補特伽羅獨立能實質有空、能所異質空、諦實成立空、自性成立空。
修習四禪八定,是與世間共同的共道。觀察下界粗猛過患、上界寂靜功德,粗靜相道
的四禪八定十六觀行,可以得色界四個禪天以及無色界四個空天,八個上二界的正行定。
修習禪定的業,上二界的業又稱為不動業。以世間粗靜相道(觀下界粗猛過患、觀上
界寂靜功德)得四禪八定。四禪八定的禪定不動業,謂色界、無色界所繫之善業,包含色
界初禪至三禪天,內心修習禪定之樂受善業,與色界四禪天至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內
心修習禪定之非苦樂受、捨受善業。得生上二界的外道眾生以此為解脫,由於沒有如實認
識無明我執顛倒見,沒有證得無我空性慧,以佛法言,並不是真實解脫。
出世間道則要有無我空性慧之止觀雙運,若以四禪八定為進路,在以粗靜相道證得四
禪八定後,進一步證得聖者位的滅盡定,有現觀無我空性慧根斷煩惱的內涵,在聲聞至少
是三果聖者。四禪八定的八個上二界的正行定,與滅盡定的正行定,合共稱為九次第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