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淨土聖賢錄.初編》:往生比丘第三(66)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07-29 20:14:59
宋‧遵式
遵式,字知白,(浙江)台州寧海葉氏子也。母夢咽明珠而生式。稍長,往東掖山,依
義全師出家,勤苦自厲(鞭策)。初學律部,繼(接著)入國清寺,燃指普賢像前,誓傳天台
教法。(北宋太宗)雍熙初(西元984年) ,往(浙江)四明(山)寶雲寺,事(奉侍)義通法師,
常行方等三昧,積勞嘔血,兩足皮裂,以死自誓。忽見觀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數蟲,又指
端(指尖)出甘露灌之。覺身心清涼,所患(病苦)頓失。已而(接著)頂高寸許,聲如洪鐘,
慧辯無礙。
通(義通法師)示寂,式反天台。(北宋太宗)淳化元年(西元990年) ,居寶雲(寺)。
(北宋太宗)至道二年(西元996年),(集)結緇素(僧俗二眾)專修淨業,作〈誓生西方記〉。
(北宋真宗)咸平中(西元998~1003年),歸東掖,建精舍,率眾修念佛三昧。(北宋真宗)祥
符七年(西元1014年),應杭(州)人請,主昭慶寺。尋(不久)赴蘇州,講經開元寺。復反杭
,主靈山(寺)。王欽若判(出任)杭州,奏(恢)復天竺寺舊名,賜式號「慈雲」。式嘗以天
台智者(大師)放生故事語(告訴)欽若,欽若因奏請以西湖為放生池,報可。
先後依經撰集(撰寫會集)諸懺法,圓融(融攝)三觀(之旨),以淨土為歸。又因知府馬
亮問道(佛法),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其〈決疑門〉略云:
(1)
佛法有二,一者小乘不了義法,二者大乘了義法。大乘中,復有了義不了義。今談淨
土,唯是大乘了義中了義之法也。此教(淨土法門)詮旨(理論要旨),圓融因果 (圓滿涵蓋
了佛法甚深因果道理,即念佛成佛) ,頓足(直捷圓具)佛法之妙。經(《法華經》)云:「
十方諦求,更無餘乘。」惟一佛乘,斯之謂與(就是在說淨土法門了吧)?
(2)
是則十方淨穢,卷懷(含藏)同在於剎那(一念)。一念色心(識心),(即能)羅列徧周於
法界(現一切法界)。並(且)天真(自性)本具,非緣起新成(非因緣所生)。一念既然(既如此
),一塵(物質)亦爾。故能一一塵中(具足)一切剎,一一心中(具足)一切心。
一一心塵(心與萬法)復(又)互周(互相含攝),重重無盡無障礙。一時頓現(剎那齊現)
非隱顯(非隱又非顯),一切圓成(圓滿成就)無勝劣。
我心既然,生佛體等(眾生與佛之自性亦然)。此則迴神億剎(回向求生遙遠淨土),實
生於自己心中;孕質(託生)九蓮(九品蓮花),豈逃乎剎那際內(一念之間)。
(3)
信此圓談(圓頓教法),則事無不達(通達)。昧(不明)斯至理,則觸類皆迷(不明白)。
故(《觀無量壽佛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今但直決(當下摒除)疑情(懷疑妄想),令知淨土百寶莊嚴、九品因果,竝在眾生介爾
(微細)心(念)中。理性(對淨土理論和體性)具足(徹底明瞭),方得往生事用(才能對往生
有幫助),隨願自然(成就)。免信常流(不可妄信凡夫流俗所言),執(著)此非(批評)彼。
其行願門,文多不載。
(待續)
==
重點:
(1)淨土法門是大乘了義中之了義,是究竟成佛的法門。
(2)自性本自具足萬法、能生萬法,故淨土與佛,亦是一心所生所現。
(3)「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7-30 12:04:00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8-01 11:19:00
阿彌陀佛!
作者: erincy   2016-08-01 13:07: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