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621經 修四念住:定心,知法,於法離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07-12 00:56:09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21.htm
北傳:雜阿含621經 南傳:相應部47相應4經
檢索 關涉主題:實踐/修四念住 (01/17/2014 10:00:29 更新)
雜阿含621經[正聞本783經/佛光本635經](念處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尊者阿難白佛言:
  「世尊!此諸年少比丘當云何教授?云何為其說法?」
  佛告阿難:
  「此諸年少比丘當以四念處教令修習,云何為四?
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知身;
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知法,
所以者何?
  若比丘住學地者,未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
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
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
乃至於法遠離。
  若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盡諸有結,正知善解脫,當於彼時,
亦修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
受……心……法法觀念住,乃至於法得遠離。」
  時,尊者阿難,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相應部47相應4經/薩羅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憍薩羅國的薩羅婆羅門村落。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中略)這麼說:
  「比丘們!凡那些出家不久、最近來此法律的新比丘,比丘們!那些比丘的四念住
修習,應該被你們勸導、確立、建立,哪四個呢?
 
 來!學友們!請你們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
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身的如實智;
請你們住於在受上隨觀受,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為了受的如實智;
請你們住於在心上隨觀心,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為了心的如實智;
請你們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為了法的如實智。
  比丘們!凡那些有學、心意未達成、住於無上離軛安穩希求中的比丘,
他們也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為了身的遍知;
住於在受上隨觀受,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
為了受的遍知;
住於在心上隨觀心,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
為了心的遍知;
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
為了法的遍知。
  比丘們!凡那些煩惱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已作、負擔已卸、自己的利益已達成
、有之結已被滅盡、以究竟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
他們也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已離身縛;
住於在受上隨觀受,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已離受縛;
住於在心上隨觀心,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已離心縛;
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已離法縛。
  比丘們!凡那些出家不久、最近來此法律的新比丘,比丘們!那些比丘的這四念住
修習,應該被你們勸導、確立、建立。」
註解:
1.「盡諸有結(SA/DA);有結已解(MA);盡生死原本(AA)」,南傳作「有之結已被滅盡」,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存在的拘束被完全破壞」(utterly destroyed the fetters of
existence)。按:這裡的「有」(bhava),就是十二緣起的「有支」。
2.「在學地者;學」,南傳作「有學;學人」(sekkhā, sekh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訓練中者」(trainees)。
按:通常這是指初果到三果的聖者,有時也泛指未解脫前的在學者,
而解脫的阿羅漢才稱為「無學」(asekhena, asekh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超越訓練者」(who is beyond training)。
3.「離軛安穩」(yogakkhema),另譯為「軛安穩」或「瑜珈安穩」,這裡採用前者的意思
(後者的意思是「修行得安穩;努力得安穩」),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離束縛之安全」
(the security from bondage)。
4.「遍知;已遍知;應能遍知」(pariñña, parijānāti, parijānaṃ, pariññāta
ṃ, pariññeyy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完全地理解」(fully understanding),
並解說在經典的使用中,只有解脫阿羅漢才適合說「遍知parijānāti」(完全地理解),
而只有初果以上的聖者,才適合說「自證;證知(abhijānāti)」(親身體證的知)。
5.「究竟智」(sammadaññā,另譯為「正確地了知」),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最終的理
解」(final knowledge)。
感想:
未解脫者 修四念住;已解脫者 依然修四念住
其中,修四念住以定心=>定心以如實知身=>遍知身已=>遠離身縛
此次第值得注意
個人引申:
要遠離一項事物對心的束縛,就是要先了解它
我的感想是:如同四聖諦,要解決苦,要先完整的了解苦才行
了解後,才能徹底的解決。
而應用到現代人的用語是:
了解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現代用語是:問題能夠完整的列出來,問題也就解決一半了。
我覺得思考佛法而能與生活會通,是蠻有意思的。
作者: FRX (がぬすぬ)   2016-07-12 20:09: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