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止觀:奢摩他–住所緣如何修–正明所緣(2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7-04 10:00:12
: 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於蘊等所決定相,任持其心,一門而轉。
───────────────────────────────────────
■ 釋義──
以如上所說的五種善巧所緣——1.蘊善巧,2.界善巧,3.處善巧,4.緣起善巧,5.處
非處善巧——作為得止修奢摩他的所緣時,於蘊等,「等」包括十八界、十二處、十二緣
起、處非處,任所決定一個行相,必須一個個來,不可同時。如先以五蘊作其行相,把五
蘊的意義決定善巧了後,就不再分別,心安住其上。一門而轉,由一個行相,執取其心,
安住其心。依一個法義的一個行相,專注而安住。
依於所安立的五種善巧所緣,作為修止所緣,它有什麼特色?這邊是以所了知的五蘊
之義、所了知的十八界之義、所了知的十二處之義、所了知的十二緣起之義、所了知的處
非處之義,作為修止所緣。
以這些方式來修止,易於生起通達無我見及緣起見,易於正生起無我見與緣起見,易
於相應佛教的不共見地,所以它非常具有特色,它不是只在修定。以此當所緣境與外道不
同,它不是緣著佛像或石頭,它緣到無我義,所以它能引出出世間道,這是比較不共的。
要先懂法義,不懂法義不能取境,不能取所緣,就不能修定。一切佛法的修行,法義
的思惟緣念都是殊勝的。沒有法義的思惟緣念修行,修任何法門都是弱的,只是皮毛的。
1.修習安止所緣和修習勝觀所緣,這二者的行相不太相同。修習勝觀所緣的行相,勝觀
會對於所緣的對境進行分析。但是若把這些對象作為安止所緣,是指經由前面的通達
,聞思二慧經由“顛倒知→疑→伺察意→正因”的分析觀察思惟,對於這些內容非常
明白確定,內心去執取已經明白確定的部分,專一安住在上面,所以是安止所緣。
2.前面談到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或緣起和處非處,這部分的內容仔細的作思惟,
思惟時把它的內容和無我義結合在一起,好好地思惟,當然逐漸可以破除我執,因為
我執逐漸減弱、逐漸破除,同時煩惱也會逐漸地破除,內心的妄念渙散也會逐漸破除
,對於內心的安住,當然就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一個原因。
3.或說,前面談的內容都是甚深、深奧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處非處,和
無我義結合,這些內容都很深邃、很深奧。當內心去思惟一個很細的、很深奧的意義
時,心自然能夠安住。所緣的對境是很細的、很深邃的意義,內心的行相於所緣專注
收攝,專心安住思惟,才能觀察思惟得越來越細,自然能夠離開渙散。因為對境是很
深奧的意義,所以對於內心的專注安住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從這二項來說明。
(例如,《解深密經》提到:「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
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十二分教);
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
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
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奢摩他是巴利語Samatha、梵shamatha之音譯,漢語義譯為
「止」),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奢摩他安止,包含隨順的奢摩他與正式的奢摩他)。」
4.這裡講修安止的內容,和修勝觀的段落不太相同,修勝觀時對於所緣對象要進行分析
。可是就安止而言,是經過分析後,最後一定會有一個決定,由原因分析後得到一個
決定,會產生定解,定解就是很確定它就是這樣,就所產生的定解這部分,心專一的
朝向它,專一地安住在上面。從這個角度來看,稱它為安止所緣。
5.對於有法的內涵舉出原因來做說明,然後做很多的推理(從各種不同角度,符合正因
三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