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請問五蘊當中的「想」與「行」的區別?

作者: MrTaxes (得粥加湯)   2022-06-02 14:11:03
五蘊之定義如《雜阿含經·六一經》:
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
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
受受陰。……
云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
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
云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
===========================================================================
其中「想」和「行」的部分:
"..生想,是名想受陰。"
"..生思,是名行受陰。"
看到一些白話的解釋把「行」有的稱為意志力,有的稱為意念,
但覺得這樣的解釋仍有些抽象。
而現代中文的使用「思」、「想」好像是差不多的概念,
然後「思」似乎又是「行」(行為)的前階段,故有「三思而後行」的說法。
產生幾個疑惑:
一、「行」為何稱「行」而不稱「思」呢? 是避免和「想」搞混嗎?
若稱為「思」的話,前後也比較一致,和其他四蘊的排比也比較規律。不是嗎?
二、「行」和「想」的具體區別在哪呢? 兩者有階段性的前後關係嗎?
以上請教大家看法,謝謝。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6-02 14:58:00
簡單解釋,想:做分別。行:就是思,白話就是一直想。五蘊運作流程簡單來說大概是這樣:以一隻筆舉例,眼睛看到筆,「色蘊」筆的影像;「受蘊」眼根接受到影像;「想蘊」分別這個影像是什麼;「行蘊」思考(想了比較久、一直想) 這個東西對我是好還是壞?有用還是無用?「識蘊」這個影像經過上面流程,變成意識、變成種子落入第八意識。現在又想到,「色蘊」是影像本身,「受蘊」純接受影像,不做分別,前兩蘊對應唯識學的前五識,「想蘊」做分別,不就是對應第六意識嗎?「行蘊」以我為主做思考,這剛好對應第七意識莫那識,最後「識蘊」,分別完的結果變成意識,落入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五蘊剛好可以對應到唯識學的八識理論。壇經云:「六根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對凡夫來說,六根接觸六塵,變成五蘊(有所住,有執著)。對聖賢來說,六根一樣接觸六塵,但聖賢轉識成智(無所住),「受想行識」轉為「見聞覺知」,一樣有感覺,但對本心毫無影響,無時無刻均自在。
作者: canilogin (天氣預報)   2022-06-02 15:57:00
會有不同翻法也是因為這些名詞的定義範圍,有時候是互相涵蓋的,行又可分為身口意三行,不是單指精神層面的意識思想,而想與思又被同歸類為意行...一開始用比較直觀的分法即可,思較趨近於意志思考,想則趨近於心識想像,比如數學的歐式幾何圖象就是不存在於現實物質世界的一種理想點線圖像色想...
作者: MrTaxes (得粥加湯)   2022-06-02 19:35:00
感謝諸位回覆。好像又更加有點概念了...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2-06-02 20:58:00
前面幾位說的沒錯,五蘊是認識的過程,色身接觸境生受,受生想,想的功能是取相,相當於12因緣的愛和取。然後行的功能是造作,造作生後有,有生老病死。識的功能是對前面四蘊去分別,執著為我叫四識住。
作者: restinpeace (二郎)   2022-06-02 21:43:00
想以構相為自相,行以造作為自相。
作者: ykkdc (ykk)   2022-06-02 22:49:00
我們的五蘊當中,受想行識是心,心包括心王與心所,就是識蘊心王以及與識蘊心王相應的受想行諸心所。我們具有的覺知,覺知的心、心所,心王與心所相應,與心王相應具有的心所,任一心王周遍具有五種心所:作意、觸、受、想、思,這五種心所稱為五遍行心所,稱為遍行的原因是任一個心王周遍都具有這五種心所,例如,眼識的覺知,與眼識心王相應的有作意、觸、受、想、思這五種心所,其餘眼識的心王、耳識的心王、鼻識的心王....至意識的心王,六種識心王都有五種遍行心所(如果是唯識宗,加上第七識心王、第八識心王,與第七識心王相應的也有這五種心所,與第八識心王相應的也有這五種遍行心所,遍行心所周遍一切心王而有故稱遍行),從眼識心王到意識心王等六個識心王,每一個心王各自都有與其相應的五種遍行心所,有與眼識心王相應的想心所、有與耳識心王相應的想心所...,所以與六個識心王分別對應的想心所共有六個,故經說說六想身,此處的身不是身體,而是指聚合的意思,我們的想蘊,這六種想心所的集合取個名字叫做想蘊,所以想蘊不是說只有一個,蘊是聚合之意,六個識心王各自都有想心所,六個想心所聚合統稱想蘊,其餘受心所、思心所等類推,同樣的道理,六受身、六思身等的身也不是指身體,而是聚合之意,我們的六種識心王各自具有受心所、思心所分別都有六個,沒有特別指名哪個識心王的受心所時,統稱六個受心所的聚合名詞為受蘊,統稱六個思心所的總稱名行蘊我們具有的受想行識的心、心所,如百法明門論說有51心所(俱舍論說46心所,大乘密教說到八十幾種心所),在心所法當中,受心所即受蘊,想心所即想蘊,扣掉受、想兩個心所以外的心所法,例如51心所扣除掉受、想兩個心所法之後,其餘的49個心所法屬行蘊所攝,如剛剛提到的五種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其中受心所屬受蘊,想心所屬想蘊,其他三個心所:作意心所、觸心所、思心所屬於行蘊,行蘊含攝的心所很多,一般以其中的思心所做代表,思心所是主要的,在心心所的作用當中,思心所能夠主導讓其他的心所與心王相應的作用又,這五種遍行心所,周遍一切心王而有,佛陀的眼識心王、佛陀的耳識心王、佛陀的鼻識心王...佛陀的意識心王各自也都有這五種相應的心所,又,與眼識心王相應俱生的受、想、思等心所法,不會與耳識心王、鼻識心王等其他識心王相應,與耳識心王相應俱生的受、想、思諸心所,也不會與眼識心王、鼻識心王等其他識心王相應,其餘類推鼻識心王、身識心王、意識心王,所以,剛剛說的六種識心王各自都有相應的五種遍行心所,不是說一種心所與六個識心王相應,比如一個受心所與六個識心王相應的,不是這樣子的,而是六個識心王各自都有與其相應的五種遍行心所,所以六個識心王俱起時,6x5=30至少同時就有六受身的六個受心所、六想身的六個想思心所、六思身的六個思心所...何共同時至少有30個屬於遍行心所的心所法在我們相續中生起,這些心心所的俱起很快速的變化當中如果修學止觀,止觀修學的越深入的話,就能越認識到這些變化,又,關於受心所的性相(定義)、想心所的性相(定義)、思心的性相(定義)等等,包括以上略述的這些,都可在<心類學>學習到,<心類學>對於心(覺知)的介紹,包括量知與非量知,分別知(分別心)與無分別知(無分別心),根知與意知,心王與心所等等,都可以在<心類學>這個科目學習到,有了這些基礎,在看佛教經典如大乘顯教、密教的典籍時,對於心(覺知)的認識才會有屬於佛教的正確認識,否則很容易混淆到外道法對心的認識去解佛經,用外道對心的認識去解佛經就變成相似法了,變成拿外道法混入佛教的望文生義、穿鑿附會的曲解,所以板上如FH大常建議有系統的學習佛法很重要,真的很重要(比如有人指著心類學批評時,以為心類學是小乘法沒說到高深法,其實是他自己沒有學習過,不知道這當中與修行的息息相關,反而是他自以為學到的高深法實際是他以外道法錯解,缺乏按部就班系統學習之故,像是這兩天達賴喇嘛尊者傳授密法灌頂,也提醒大家要學習<心類學>、<因類學>等等,不是因為自以為學習別人不知道的高深密法就認為這些不需要,那你自以為學到密中密奧中奧的高深法,實際可能混濫外道而不自知)
作者: sysp (無極)   2022-06-02 23:49:00
請問佛法要如何解釋 身體被外靈入侵的問題??為何自己的心王 心所 可以被外靈控制
作者: ykkdc (ykk)   2022-06-02 23:53:00
那可能是自己意志不堅定的關係。另外補一點,51心所是對普遍眾生而言,比如凡夫有五種遍行心所、五種別境心所、十一種善心所、六種根本煩惱心所、二十種隨近煩惱心所等等,而佛聖者就沒有煩惱心所了,已斷煩惱,佛聖者的心識覺知有遍行心所、別境心所、善心所等,沒有煩惱心所,不俱足51心所
作者: MrTaxes (得粥加湯)   2022-06-03 00:36:00
感謝回覆補充。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2-06-03 13:04:00
推有系統的學習佛法。別成為一貫道六經注我方式解佛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