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修行經驗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17-11-25 17:00:04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雜阿含第四七四經》
  從道家觀點來談這個問題:
  如果靜坐時那種呼吸、心跳幾乎沒有的假死狀態,是偶爾一次的話,
也只是瞎貓碰到死老鼠,並不值得一談。我的老師,是照道家子午卯酉四
正時來靜坐的,但他靜坐一次也只是兩小時左右,上坐大概幾分鐘內就進
入那種呼吸幾乎停止的狀態(心跳沒量過,起碼我還沒看過留下的文字有
在寫這個的),因為只有兩小時左右,所以也還好。特例是他去會見高靈
時,這類狀態才會久一點,但也不會超過三天,而且通常一年頂多一兩次
而已。
  至於久定的問題,我研究到現在,還是覺得除非有一個了解狀況的護
法團隊在,而且靜坐者的身體還不錯的狀況下,才來久定會比較穩一點,
否則 還是要小心點才好。
  PS:這類假死的狀態,不是硬去憋氣就能練成的。有些練氣功的,想
練胎息,硬去閉氣,聽說練到吐血的,也大有人在。
  王姓道長在他的書中的敘述(我憑印象大致寫一下):陰寒的氣感由
腳底上湧,感覺身體體溫變低了,心跳也逐漸減慢,呼吸也慢慢停止……
(有錯的話,當以書上記載為準)大致是類似要進入假死的狀態,只是王
姓道長感覺不對就不敢再坐下去了……
  如果是我的話,我也不敢冒然繼續坐下去,除非有組一個「護法團」
,有了解狀況的人在旁照料著。 XD
  我派功力最好的,就是幾分鐘有淺淺一息(旁人在他的口鼻前用手指
沾水來測的。)
  我是認為因為那種狀態很像動物的冬眠假死的現象,新陳代謝很慢,
照理說應該不僅呼吸,連心跳都會變的很慢才是,所以不需要那麼多的氧
氣,故幾分鐘淺淺一息或更久才一息都有可能。
  很多人靜坐時覺得自己沒有呼吸,但那不是真的沒有呼吸,而是主觀
上自己沒注意到呼吸,但客觀上旁人是能觀察到呼吸的。
  修定之人,通常是專注於一個所緣,只覺察到此所緣,而沒覺察到其
他所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練道家丹鼎派之術的人,古法是躺著,放兩條細長的紅線在兩個鼻孔
上,旁人就能觀察究竟有沒有練到氣住脈停的境界。
  另外,能練到道家「胎息」(外呼吸沒了,只剩內呼吸,幾乎就是等
同佛教色界第四禪出、入息寂滅的說法。)的人,一定會有男降白虎及女
斬赤龍的現象。
  降白虎,簡單地說,男性在生理上就是馬陰藏相,心理上能內觸妙樂
。斬赤龍就不提了。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5 17:15:00
印象中四禪八定,其實算佛教與其他各教別的共同禪定。根本上的差異性在於,佛教修習這些禪定,基礎在於行者俱備出離輪迴的決心,這樣的心會逐漸破除貪執與無明。所以當佛教修習到世間禪定最高端時,觀察到仍沒離開輪迴這時候的出離心就會引導連最高禪定的貪執都捨去。但一般世間因為沒有俱備出離的心態,所以會很享受在定中~而高端的禪定,則變成修行者另一種貪執的慾心。只是這種欲心,相較於世間屬於較清淨的層次。長生不死,只是一種長壽果報,畢竟並非真能不死。而三界大劫,所謂大三災可以毀滅到第三禪天。所以終究還是無常,不是說長壽就真的有機會能修。所以如果想解脫輪迴,還是先俱足出離心會比較好。無色界有一大障礙,就是無法聽聞佛法。屬於學佛八難之一。出離心俱足,縱使今生沒成就,串息力量還是會引導後世,所以最好能發願出離,願力有力量保護後世的自己。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7-11-25 18:07:00
雖然宗教不同,但與前文對照,本文不到三句話就提到了我在前文說的重點,也就是:師,我的老師。現在這個時代,對於「自學成材」的修行者,我是持保留態度的居多。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5 18:13:00
前文大致看過,其實縱使在佛門修學禪定,如果沒有以一種觀察出離輪迴的決心產生,這樣的禪定跟一般講的外道相同~因為習禪的用意,是讓自己更清楚的覺察輪迴中的"苦",因為覺察到"苦",而從心中由然生起對輪迴的厭離,由這種厭離,拔除對輪迴對境的愛染執,這才能拔除輪迴根~所以如果討論實修,沒有談到出離心的觀察,都是有問號的~苦苦是一般人容易察覺的,但行苦與壞苦,就比較難觀察。這也是習禪要觀照的重要所緣境。不過一般人好像都比較喜歡討論,禪定的法喜就是了。^ ^"而這部分的觀念,就差在有沒有老師(善知識)指導教學了。不過每個人學習的出發點不同,有時也是要看因緣。佛法大概分三個部分 : 人天、小乘、大乘。斷惡修善屬人天乘,出離心屬小&大乘、菩提心屬於大乘。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從"心"上看出屬於哪一類根性。如果不俱備出離心與菩提心,縱使每天念金剛經,所修持的很可能只是人天福報。反之,如果俱足出離心與菩提心,哪怕今日修道家,都屬於大乘法,這就是真正的大小乘意義。一般會用經典、傳承來分,主要是因為確實有各自強調的發心基礎,與相應的修學次第。例如同樣發菩提心的二人,修學大乘經典的那個人,多少會比修學道家方法的那個人,進步來的快速,這屬於法相應。但法相應,必須是先建立在 "心相應" 這個基礎上。如果將這個細節弄明白,人們就沒有宗派之分了。道家的修行,我不是很熟悉。但如果是老子傳下來的,其實隱涵大乘菩薩道也不意外了。因為根據漢傳祖師大德的說法,老子很可能也是菩薩來的。一家親 ~ ^ ^至於i大如果對特異功能這方面有好奇心,當然願以正面的心來看待的話,我是建議您去找一位李杲老師的影片,他也算中國一位滿妙的人士,因緣很特別,最後皈依佛門了你可以去聽聽看他講自己的人生際遇,對神通、因果...等就會有一個比較正向的觀點。他自己的團隊就是繞了一大圈,才明白神通不敵業力的道理最後回歸到"佛法教育",教導人們從心上改才是正解。沒啦,只是看您之前常提到台大校長實驗的例子,想說您應該對這方面訊息也算有興趣。李杲老師他本人沒有神通,但他有結識一群特異功能團隊,本意出發點也很良善,幫癌症病人治療,而且是醫院放棄的那一類,也沒有收取費用,算義診。但後來那些特異功能的人士,一個一個就出狀況了,大病的大病,受惡報的受惡報,所以後來也算受到很大的反思。他的人生體驗很特別,尤其對修行特好神奇感應的人來講,算是一個真實教材,頗有啟發性。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1-25 22:01:00
太棒了,喜歡i大這段補充,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5 22:01:00
所以無論佛道修行的人,如果對感應很有興趣的,我會介紹他們去參考看看,瞭解不同的角度。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5 22:05:00
這位李老師,好像明年會到不丹出家了。道家好像都談氣功相關,他們特異功能主要是治療了患者,但惹惱了對方的冤親債主,就來討債了。後來才知道,佛家講的 "化解冤親" 才是真正的智慧。從彼此心上的怨結,真正解開了,很多業障病就化解了。然後也有提到,絕大部分的病,都來自於心病了。例如家庭關係病了,怨氣積累久了,都是癌症病根。不過這單純是從靈性另一個角度談病理,現代醫學方面自然一套科學方法,以上所說參考即可。一般人沒有陰陽眼之類天眼,所以從他們的經驗,又帶出了佛法相關 "懺悔" 法門的重要性,這也是他們得出的感想,"誠心懺罪" 確實能發揮很強大的效果。^ ^ 所以其實過去聖賢們,很多觀點都是相同的。其實這邊我跟你的觀點就不太相同了 ~我以前是無神論者,成仙與成佛,在我人生當中剎那沒想過~但我對人生的真理有興趣,對人性有興趣 ~所以當我進入佛門學習後,我發現人是可以有創造性的,人是可以活的很精彩的(如聖賢),輪迴眾生是一件大災難~我的觀點就開始轉了,解脫或許是一件值得去努力的,菩薩道是一條值得去經營的,饒益眾生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這時候,成菩薩、成佛,就不再是以前認知的超能力天神,是一份饒益眾生安樂,應該盡心的責任。從這個角度,學佛,甚至發心想成佛,都是一件很踏實的路~這才是我要的人生觀。我坦白跟您講,一個人縱使擁有跟佛陀一樣無盡的智慧,無比廣大的神通力,但這個人沒有饒益眾生的菩提心,光是這樣,我也不會有興趣想跟這個人學。但如果這個人有了菩提心,哪怕他沒什麼能力,我覺的我都該花時間跟他學習,我就是這樣被漢傳祖師的菩提心行感化度進來的,所以我一直都保持這樣的信念與感恩心。給我一個值得的理由,我會願意用一生去嘗試。所以很多人說菩薩道很難,其實最難過的是自己心中那關。菩薩道是一件非常值得且充滿喜悅之菩提大道。
作者: andsun (。)   2017-11-25 23:02:00
非常喜歡B大的信念。在這方面,我也是毒樹果實論樹本身如果發心有毒,長再大,遮再多蔭,結再多果,都會有毒性蔓發的可能。時常是提醒自己照顧念頭呢。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5 23:12:00
原來有這理論,不過滿有道理的。我自己是一個十足的凡夫,沒有像大菩薩一樣智慧、德行、能力帶給眾生真實的安樂,但學佛到底為了什麼 ?這一點觀察,滿建議大家空閒時跟自心聊一聊,整理整理。其實我上述那一大段是有感而發,也不完全是要回應i大~^ ^不過也有勞您聽小的囉嗦這麼多閒話了,感恩。
作者: feelthat (雲端傳送)   2017-11-25 23:43:00
每個人 都有菩提心 一則迷為眾生 一則醒覺為佛和誰學實在是因緣所致 自觀本心 明明了了菩提心 菩提原為為覺 菩提心即覺心 它有慈悲的本質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覺 覺他 光有悲願 而不解脫的人你跟著他修 也是入輪迴道!!!不如自尋內心善知識 有朝一日能解脫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00:00:00
i大過譽了,其實我寫的絕大部分都是祖師大德講過的。^ ^"我能做的就只是彙整跟白話分享而已。這也是講真話,而且觀念明白雖重要,心行與法融合才是真功夫,我在版上討論常常一下子就煩惱起來,這就是沒功夫高僧大德能行為人師,就是解行合一,裡外一如。不過有一點,也是跟大家分享,學習心態很重要,學佛,出離心跟菩提心,這二個都是真正聖者的存心。我們學習如果多一分與這二種存心相應,確實對祖師大德的說法、文字、教誨,就能多一分明白他們在告訴我們什麼。這算一個訣竅吧,以心去印心。其實就是俗話講的,將心比心,透過學習聖者的存心,才能知道他們的法從什麼角度去分析。這也是我後來透過學習這二種發心,才逐漸體會到的,否則以前心態沒調整,聽歸聽,實際上都沒聽懂。 ^ ^"現在稍微契入一點點,整個感受是大不相同。所以我才一直強調菩提心,很重要。菩提心,就是打從內心想饒益幫助眾生的那一份胸懷。我深深感覺每一個祖師都是從這個角度去照顧眾生的 ~所以聆聽他們的教誨很有力量,因為他們不是為了自己而講他們是為了每一個有緣眾生而講,所以會特別親切。你看我們版上討論,常常講著講著就起口角紛爭..為什麼呢 ? 因為我們大家都常常忘失菩提心。我們討論不是為了成就對方而討論,不是為了饒益對方而說所以,講我想講,一切都以"我"為主導,心態就錯在此。不過這也是無量劫來的習氣吧,也是大家要努力共勉的。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1-26 00:19:00
菩提心慈悲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claudeee (禍風行)   2017-11-26 00:46:00
Bonaqua板友說的很好 給個推~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17-11-26 01:09:00
感恩i大分享實修禪定心得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26 11:47:00
i大,不知貴派有沒有探知他人本靈的能力因為我試過多次,廟神或其他修行家是探測不到我本靈或元神的目前我測試結果是這樣還有b大,很多修行者是無禪悅的如果不能改變生品質,那就不接眾生地氣了你要眾生脫離欲樂,又不要眾生沉浸禪悅,到最後根本只是唱高調兩頭空千萬不要去抵制禪悅還有要眾生都發菩提心也不妥因為到底什麼是菩提心都還是問題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2:48:00
這邊是佛教版,所以我也是盡量以佛教的標準來談修行。世尊教導我們的是四聖諦,當中苦諦所涵蓋的即是三界皆苦而滅諦,則是教導我們要離究竟苦,得涅槃究竟樂。前述所講到的不要執著在禪悅當中,其實並非否定禪修所會帶給人們的清安,只是那畢竟屬於副屬品,我們的目標應當是以解脫為究竟樂,從解脫的角度來看禪悅,禪悅還是屬於變異的行苦,會消逝的壞苦,雖有使用權,但沒有所有權,沒有主導權,終將壞滅,不可常保,應當捨離尋求無上智。而菩提心,就是在明白三界輪迴皆苦之後,不僅願自己離苦也願其他一切眾生都能離苦解脫,心中生起願饒益一切眾生的一種心念,一種決心,也是一種覺心。而為了如此,我願意學習菩薩道,尋求學習佛慧。這樣的一種在心中真誠的想法心念,就是基本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會願意捨離自私,捨離愛執,捨離分別,捨離對立,自然會引導走向慈愛祥和的光明。所以學習菩提心是非常美妙的一種佛法。因為菩提心不僅能包含了禪悅,還結合了觀照實相的智慧。透過基礎的菩提心發起,會逐漸去充實圓滿菩提心的力量,這時就會增進戒學、定學、慧學、四無量心、六度等波羅蜜如同栽下了金剛種子,細心培養、發芽、茁壯、成長。這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菩薩都會發起的心,所以正在學習佛法的我們,其實也應該向三世諸佛學習。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26 13:15:00
我其實也有菩提心照你的描述但我不認為菩提心統包所有修行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3:17:00
其實如果有學習或者接觸大乘佛法的人,在聽聞法師講經心中多少都會被引導,而緣事發起剎那的相似菩提心。但真實的菩提心,並不單只是觀念上的理解,而必須不斷的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26 13:19:00
就像一個幫助別人的人,就幫助別人,不必強調一定要發善心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3:19:00
在心意念當中薰修,值到這樣的存心在心相續中,無有間斷而且落實在生活中,這樣才屬於比較標準的菩提心。您可以再仔細看看我的推文,與一般所謂善心,在細節上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26 13:20:00
就像我說阿含經的修行能夠饒益眾生,遠離諸苦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3:20:00
定義其實是不同的。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26 13:21:00
又何必去強調我發了什麼心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3:21:00
菩提心必須具備二個決心 :1.對象是一切無量眾生。2.願成佛道。一般的善心,對象可能只是部分眾生,而一般的善行,僅止於短暫的行善,並非尋求無上智慧,也並沒有以成佛為最終目標。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26 13:23:00
我刷牙的時後也沒發刷牙心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3:23:00
所以這樣的善心善行,還不是菩提心的發起。發心的重要性,其實就像你想發財一樣。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26 13:24:00
我吃飯的時後也沒發吃飯心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3:24:00
你真想發財,才會真的去找方法,如果只是"想想",那在平常也不會有太大積極的做為,這就是發心與沒發心。所以修行很強調發心也是如此。人是會忘記的,所以發心也要常常薰修,才會深入。我們一般都會認為自己有發心了,其實都是屬於剎那"想想"曾經有這樣想過而已,但這樣的心念並不是真正的信念。沒有這樣的信念,修學上,生活上自然就不會表現出來~其實差別就在這邊,您可以想想。就像你前面講的,你沒吃飯心,但如果你真有吃飯心,你一定會吃得很有味道、很有體會、很有心得。就像美食家,他們就是有吃飯心,所以跟一般人就不同。世間法如此,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刷牙心也是,如果真的想把牙齒顧好,這個人很可能就會去讀牙醫系,因為他不止想把自己的牙顧好,還想照顧一切眾生的牙齒,這就是發心不同,結果不同。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26 13:32:00
做就做,發心太多餘做著做著不就符合菩提心了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3:34:00
只能提供一點小感想,修持如何,真取決於一開始的心態。講發心或許不太好理解。簡單講,就是學習之前,自心的一個願景,目標,決心。這樣修持的路上,才會去檢視,是否有朝目標踏實的前進,這樣學習就相對很踏實了。發心就像開車上路的導航一樣,有目標有方向,走的安穩。
作者: ultrayoga (天星)   2017-11-26 14:26:00
太遙遠的目標,不易在短期達成,反而會形成負面心錨。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4:48:00
阿彌陀佛,末學也認同B菩薩所說,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歷史上有個人可以當作模範,那就是從小發願要當宰相的范仲淹,當他告訴算命師如果不能當宰相,幫他看看將來他可不可以當醫生。算命師很好奇為何志向差那麼多(古時候醫生不收醫療費的,不是甚麼顯赫的職業),范仲淹說:只有宰相和醫生是真的能救人的職業。算命師就說:你這是真宰相之心,將來一定能當宰相。存心不同,學習一件事情所用的心力、思考的深度廣度,都會有所差別。自己可以實驗看看,將會看到不同的自己。共勉之。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4:57:00
確實如n大所說。饒益眾生,其實反而才是利益自己成長最快速的方法。因為眾生無量,我們要學習的角度,思考的廣度深度也會更全方位,雖然主軸在饒益眾生,但自己無形中成長是很快的~反之,如果我們覺得饒益眾生太麻煩,自己解脫為優先,這樣反而是障礙減緩自己成長的速度,因為學習的眾生只有一個人 "自己"。 ^ ^"這也是佛法當中很微妙的地方。以現代話來講,就是常講的 "與時俱進"、"創新變革",饒益眾生就是必須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能力、觀察...等等,只顧慮自己,就如同 "守舊派",成長就會緩慢許多。大家可以去想想其中的道理,換個心態,真的不同。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26 15:28:00
把修行利世當做日常,根本就不用發意味不明的菩提心隨緣就好量力而為就好發了慈悲心就會認為別人不慈悲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1-26 15:42: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6:06:00
討論只是彼此觀念交流,U大無妨看看就可以了。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1-26 19:33: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19:50:00
其實這也是我們前面一直講的觀念,學習心態的調整,舉例修慈悲心,有二個角度 :1.(自利),我學佛所以要修慈悲心。2.(利他) 為了能更好的幫助眾生,所以應當培養慈悲心。第一種,就是以"我"為中心的修法,會出現什麼常見問題 ?"我"修慈悲心,是要提升"我"自己,所以當眾生不慈悲,出現了違背慈悲法則的身語意時,我會產生一種想法,這人真不慈悲,讓人看了厭煩...等等,充滿輕慢眾生的心。然後會對自己修慈悲心而感到優越,我真有德行,與眾不同~這就是以(自利)修持,常會發生的心理反應。因為(自利)本身就容易與(貪嗔痴)相應。第二種,以"眾生"為中心的修法,又會有什麼心態 ?我今天修學慈悲心,是為了能更調柔的幫助眾生,所以當我們看到眾生違背慈悲心時,心中自然會出現,他這樣的行為是否因為沒因緣接受聖賢的教育,是否因為家庭因素所導致我今天雖然已明白慈悲的重要,但對眼前這位眾生,該如何透過學習的慈悲法來幫助他破迷開悟,應該如何成就他的本有自性德能,因為這個慈悲法是為了幫助眾生而存在的。這就是出發點不同,而產生的二種不同心態。而其實佛法本身就是建議在利他的基礎上,所以心態如果能以利他而修持,反而會與法更相應,學得更順利。而所謂分別心,並不是意味著是非分明是一種錯誤。每一件事情本來就會有各種不同樣貌,人有高有矮,有胖瘦我們總不能說這樣的區別,因為是分別心,所以就一概不分~分別心,主要是對自己內心的 "不平" 來講的。看見有高有矮,這沒有問題,但如果因為我比他高而傲慢,我比他矮而嫉妒,這就有問題了。而這種內心不平的分別,其實就是i大所說的煩惱起源。其實再講個更徹底,一切煩惱源頭二個字 "我執" 。我們常講 "無我",如何破我執 ? 也就是要學習轉換心態。佛法就像營養補品,但要補對方向,補到癌細胞(我執),這樣反而更糟糕,所以要補對(饒益眾生),身心才會健康。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7-11-26 20:40:00
我的分別心覺得一個懂得為他人著想的人,會為了讀者的閱讀方便而發文,去避免使用過長的推文,樓上覺得呢?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6 20:44:00
X說的有道理,小的就暫且不過度推文了。感恩~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26 21:29:00
我是遇過可以直接看見哪個內臟有問題的修行家我基本不喜歡探知別人境界在哪裡除非對方在修行上有所疑問一個人在禪定的時候大概是怎樣的狀態我是可以探知的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1-26 22:58: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7 01:48:00
阿彌陀佛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1-27 21:28:00
開題已經聊得太玄奇,所以自己刪了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7-11-27 23:07:00
金剛經把我洗腦的很好 : 凡有所能指陳 即不中但菩薩法又不斷的在折磨我 : 有學與無學 同一相 無分別
作者: feelthat (雲端傳送)   2017-11-27 23:20:00
看見內臟 一樣輪迴 如果很喜歡這些境界 也入輪迴惟有五蘊歸空者 才能超脫輪迴即是證無我之 聖者真的不要在這上面搞太久 搞一世 就拖一世不能成就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1-28 06:11: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28 07:17: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