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以色列約旦遊記【三十】佩特拉-翼獅神殿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2-05-13 12:14:31
~※ 佩特拉-翼獅神殿、皇家墓穴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68090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在「佩特拉」山頭遠眺的時光悠閒,團裡的人早於我們上來時就已收工撤退,後續也
沒誰再進來作客,就只有兩位老闆靜靜相陪。我偶爾起身往各角度拍照,大多就懶懶坐望
,想著前一年在印度看過的石窟,那兒也有從山壁開鑿的殿門,更有由整個丘體切削而出
的神廟,不同國度,卻展現了類似的鬼斧神工,令人心折。
而當這麼盯著,便覺「修道院」石色隨太陽的西落漸漸染了點和暖,不禁又著迷地想
望黃昏時刻的它,是否會呈現另種靦腆羞澀。但這樣的企盼須臾便被打醒,城裡還有好幾
個地方想去探險啊,且若太陽下了山,很快就迎來黑夜,屆時是陡峻山路,我們又在「佩
特拉」的最深處,一個不慎不是迷途便是失足。於是兩人趕緊起了身,跟老闆道謝與告別

加快了腳步原路走下山階,妙的是居然還有人這時候仍往上爬,想必為的是「修道院
」的夕照,搞不好已做好在山頭過夜觀星的準備。來時所見的貝督因攤販則很帥氣,隨便
將篷簾拉降就離開,有些販售的衣巾甚至還掛在外頭懶得收,彷彿覺得「佩特拉」的遊客
都是君子。
儘管對漸暗的日光頗為擔憂,由於來時騎驢分了一半的心,沒能仔細觀景,這回下山
便處處感到新鮮,走著走著就不禁停下腳步,抬首、環望。有些地段陡峭險危,或是落石
堆疊如瀑流,或呈一線天將日光收闔,有時卻在彎轉後展闊,起伏岩塊成了防禦堅實的城
壘,若添上幾許槍矛咒矢,便揚散著奇幻故事的氛圍,而我們腳下的步徑蜿蜒著,盡頭是
被落日炫亮的遠方峰巒。此刻荒山不再枯無,有石層以自我彩度流轉著,連殘凋老樹都成
了一隅遺世靜景,令人流連。
下山的時間耗得有點多,天色暗的速度也比預計快,當再次來到墓穴散列的山腳,我
望向前方分岐,本還想深入那些被導遊略過的地點,現在變得很有難度,只能在不過分偏
離主道的前提下,加減探索。一個選擇是岔往主道南側,去看來時僅止於遠望的「大神殿
」上層,細部了解其格局及裝飾殘遺,另個選擇是走主道北側,因為那邊的幾個重點連瞄
都沒瞄過。猶豫片刻,最後選擇了後者,畢竟沒瞄過就連腦補的機會都沒有,況且沿線切
去似乎能抵達「皇家墓室」,一箭雙鵰。
找到小路拐上北坡,沒幾步便覺這樣的抉擇很不錯,因為剛好能從略高角度觀看南坡
的「大神殿」,由左側廊的列柱,到右側廊坍後的地下甬道,將完整的輪廓盡收眼底。而
當循著中階,把視線劃穿廣場,便是我未能踏足的上層區,那兒在傾倒立柱間,隱隱可見
弧形階座堆疊,勉力以雙眼於內勾描,再往殿外擴展,將曾經的湖中島閣、羅馬澡堂建構
而起,多少能滿足無法實地遊走的遺憾。
像中獎般拍了幾張合照再循路往前,便見另一叢顯明的遺蹟群,從地理位置判斷,是
「翼獅神廟」(Temple of the Winged Lions)。猜想是這個點的考古順位較晚,現場還
處於工事中,或在挖掘,或在補強,險得有些雜亂,幾道攔繩也不知是否代表閒人勿進,
怕破壞到什麼的我只能在外環努力窺望。由於挖掘出的雕像字刻提及了女神,學者們推斷
這座是獻給「納巴泰」的主要女性神祇「Al-Uzza」,外觀上則與「Qasr al-Bint」相似
,兩主神一北一南互望守護,感覺合情合理。由還原圖來看,它也有高聳立柱撐起的巨大
山簷,門階化作橋廊跨過河床直抵東西主道,讓座落丘坡的它更具睥睨氣勢。
可惜它沒撐過地震帶來的毀滅性打擊,我換了幾個角度看,都理不出相符的模樣,本
以為幾個半埋於土的拱洞是橋拱的殘留,方位卻不太對。讀了說明板才知拱狀物應屬於基
台側邊的支撐結構,高度接近六米,以其支起的大廳在當年被用來接待來訪的朝聖者與祭
司。那往北接連的大區域雜錯牆段,總該是神殿主體吧,我再度嘗試拼湊,結果讀過另個
說明板,才發現我又誤會了,這一側其實是附屬性質的房間,除了給工作人員居住,也有
些成了工坊,研磨顏料、鍛造金屬、加工大理石、製作祭壇,形成以神殿為核心的小小生
活圈。
所以主體到底在哪?我將板上空照圖與眼前層疊亂石來回對照,好不容易有了心得,
主體在對角那個相對完整的四方環牆間啊。我們轉到較接近的遺蹟背處,這兒地勢略高,
勉強能看到幾根從中竄立的殘柱。根據資料,神殿在入了門廳後,有一重立柱圍著中心的
女神壇座,翻飛柱頭或許還曾支著華美寶蓋,特別的是,在某些找到的柱頭殘遺,捲葉竟
又化為長著翅翼的獅面獸,這也是神殿被後世如此稱呼的緣由。但從現場望去,殿裡立柱
就只有示意般的堆疊,估計這些帶有驅邪意涵的特殊柱頭都送入博物館了吧,以此推想,
有著女神銘刻的奇妙雕像應也不可能還留於此。那是「納巴泰」傳統的抽象式方柱,卻又
在綴邊環圍間刻了簡約的眼眉鼻唇,記印了女神形象化的歷程。
神殿的鄰近還有另個重點,是拜占庭時代拿震毀建築再砌的教堂,哪知那時的我卻像
中邪般,相機沒留下記錄,事後回憶也找不到相關片段。檢討推想了好一陣,覺得應該歸
咎事前功課沒作足,可能看到神殿旁有一處柱礎拼圍的長方場地,就誤以為是那座教堂,
沒瞥見亮點,便直覺多數都沒能留存,以一張照片簡單了結。不過也不能怪自己太眼殘,
畢竟稍遠的那個真確遺跡都用矮房包覆起來了啊,搞不好就被我當成民宅,瞄過走過。
被特別包覆起來有其必要,因為當進了院落轉入屋裡,會看到以殘柱劃分主副的三道
長廊,而副廊地板是鑲嵌得相當精美的馬賽克。北廊的外框呈鎖鍊勾串,諸多圖騰像圓形
獎牌在其間疊掛,中列為各色植栽,兩旁是奇鳥異獸。南廊外框則纏繞如蛇,有動物棲於
方圓變換的窗格,最引人探究的是此區的中列,除了描繪正在捕魚獵鳥的平民,也將海洋
、大地與四季化作特色男女,然錯過的我只能藉著零星網路圖片拼湊,聊勝於無。
話說回來,會犯蠢錯過「拜占庭教堂」的因素之一,應也是為了找通往「皇家墓室」
的徑路吧,似乎沒什麼遊客這樣走,路便顯得時斷時續,到後來我們已經放棄追跡,直直
踏著荒岩切去。怎知這樣的如意算盤很快就墜了地,因為一道深谷驀然橫劃於前,而以我
們所處的高度,根本無法翻下再攀上。難道就只能轉彎回主道了嗎?我們面面相覷,畢竟
時間不允許多餘的迂迴,這樣走便代表放棄了「皇家墓室」。
幸好猶豫沒多久,就有位貝督因青年晃了過來,聽我不死心問著:「這邊有橋可過嗎
?」笑笑指了谷地的另個方向,鬆了口氣的我趕緊朝那尋覓,還真見一道鐵製簡橋跨越。
循谷望去,遠處有幾許殘遺砌石,很可能便是「納巴泰王國」的城牆,依憑印象,橋另端
的荒野也有名堂,因其地理位置、人工平台、供水系統,學者們推測亂石中隱約可見的牆
礎其實是王宮遺跡,不過由於資源問題,此區的挖掘印證也不知會等到何時。
而當踩過這一大區亂岩,我終於抵達了「皇家墓室」,早上只看了南端的「甕冠墓室
」,這回得以近距離仰望北端的這幾座。最左的被稱作「宮殿墓室」(Palace Tomb),
得名自其展闊立面的組成與堆疊。它彷如皇宮般開了四座大門,對應內部的四間墓室,門
洞雖有些崩毀,架構仍可追跡,中央兩座以山簷作飾,邊側門楣柔曲成弧,添增變化。間
隔切劃的壁柱到了上層轉為密集,幾個不規則淺穴像曾嵌置了石板,記述主人功績。頂端
崩塌後的綻露比較特別,由於岩體不夠高,又想在闊偉之餘形塑參天氣勢,那部分是額外
添築的,也因此抵不過地震的襲擊。所以原本該是峰巒般的起伏嗎?我忍不住以想像加以
勾畫。
往右側走,隔壁的「Corinthian Tomb」立於略高的岩坡,坡間墓洞處處,不知是否
屬於同一家族,它底部的崩損也挺嚴重,難道雨季洪流會捲掠到如此的高度?相對於前一
座的橫向拉展,它偏向寶藏庫的格局,上層以弧亭甕冠為心,裂分山簷為襯,若非風化到
失了細節,應也是棟招引後人朝聖的建物。儘管下層的壁柱佈局已模糊,柱頭倒大多奇蹟
般保留了輪廓,為「納巴泰」基於「科林斯」柱式的變體,有著類似的挑捲藤葉,這也是
此墓稱號的由來。
稍隔一段距離,墓室的式樣又回歸山腳常見的那類,以相視的階折為頂飾。雖被風沙
磨蝕得不見原本門窗刻綴,反倒綻露了石層的自然色澤,各樣礦物被歲月凝融成不同色階
的赭紅暗青,再被山靈以巧手隨興抹畫,流轉中有著輕躍哼歌,又如絲如絮,記刻了風拂
之際的情緒,難怪被人稱為「絲綢墓室」(Silk Tomb)。
這樣的石紋在我怔望中愈發鮮活,彷彿應和著對山正在飛燃的霞色,想接受它的召喚
,近前端詳其間的細緻起伏,也想駐留著,看霞雲還能如何變幻。然來「佩特拉」要學習
的,好像就是不斷的戀與捨,終究只能轉身背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