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以色列約旦遊記【二八】佩特拉-大神殿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2-05-11 11:13:24
~※ 佩特拉-大神殿、Qasr al-Bint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65960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原以為都花了腳力爬到「甕冠墓室」,接下來應該就是沿著這一線,看完「佩特拉」
其餘也頗具特色的「皇家墓室」,哪知當瞭望了一陣,就被導遊引著原路走回。呃,這不
就代表晚點若有給自由時間,我還是得再爬上去補完嗎......我無奈地跟著大隊循主道走
,偶爾轉身回望「皇家墓室」拉展的景色,由在博物館瞄到的敘述,墓區在過去的輝煌歲
月裡是以花園與城市相隔,並非眼前所見的一片荒蕪,也曾看過網路的復原圖,將主道兩
側都填滿密集住宅,難道就這樣塵歸塵、土歸土了?
縱使這段沒有聚焦的景點,仍有貝督因孩童擺著小小攤位,做著不需本錢的買賣,他
們深知觀光客的喜好,已趁閒暇時蒐羅不少擁有漂亮紋路的彩石,打算賺些零花錢。不過
我們這團似乎都挺勤儉持家,像旅伴就說著「這種東西自己找就好了,幹嘛買」,開始專
注在路旁的無際碎礫,不管我用「近的早就被撿光」潑他冷水。徒勞無功走了一陣,終於
路旁的景色有了變化,乾涸的水道多了較顯明的石牆堆砌,還有棵枝展茂密的大樹與一處
殘跡相依。
只是因為季節不對嗎?抑或因著環境日漸嚴峻已活得殘喘?我望著搭垂枝叢間的飄搖
枯葉,也感覺其年歲。好奇讀了旁側的解說牌,果真此樹已活了四百餘年,而早年這兒是
與水景結合的「Nymphaeum」。這種建物從羅馬傳來,通常是街邊的裝置藝術,以拱框堆
砌出立面,再依主事者創意添加龕室雕像,其間會有水泉噴湧,供民眾日常,也為街景增
色。可惜「佩特拉」這座已沒了基本輪廓,能憑依的僅有抱擁池水的弧狀底座,以及鄰近
的簡橋,頂多再算上背側河道的疊石曲繞,勾勒著曾經的造景延伸。此外,河對側的高地
另有兩個被地圖特別標註的點,「教堂」與「翼獅神廟」,不過很顯然又與我無緣,導遊
目不斜視,直接解說主路轉化的「列柱大道」。
「納巴泰王國」即便以「佩特拉」為核心,雄霸一方,後來仍被羅馬收為帝國一省,
用更典型的羅馬風格打造。砂土道被鋪上石板,兩側以高聳列柱縱劃,商家亦跟著聚集,
乳香、沒藥、布匹、半寶石在這邊活絡交易著,推測也有酒館、旅舍,就算入了夜同樣熱
鬧。怎料四世紀時,整個「加利利海、死海」地區遭逢一場七級大地震,這不僅將周邊可
見的區域夷為平地,也給了「佩特拉」致命一擊,導致它被棄置、荒遺、就這樣消失在世
人記憶裡。
管理單位盡可能收集了殘斷的柱體,重新支起,也復原些許商店隔間,讓觀光客能加
減構築當年榮景,儘管我曾於土耳其的「艾菲索斯」見識過更完整的,這種羅馬風格的展
現,對較少跑歐洲線的旅伴仍挺新鮮。然當幫彼此拍了一陣照,我發覺事情有點不對,因
為隊伍被導遊直直領向「列柱大道」的另端了。不會吧,這區的精華是左邊坡上的遺蹟,
難道在他眼裡也只是廢墟?
不甘心的我找了商店殘跡旁的階梯快速蹬上,果真以一片空地相隔的不遠處,有相當
引人的參差牆柱。我先讀了近處的標牌,「Ornamental Garden and Pool Complex」,咦
,地震把這裡摧毀得如此徹底嗎?怎麼完全感受不出來。由標牌的文字敘述,眼前空地原
該綠草如茵、植林處處,水道在環圍間連通一座方池,池中島上設了小殿,即便炎夏也沁
涼快意。這樣的闊氣,不意外又是「Aretas IV」的手筆,只是他應該也沒料想到千年後
,花園回歸荒地,池中島也只剩下隔牆後的幾簇亂石。
依順遺跡輪廓的招引,我走進被列柱切劃的廣場,這兒就是諸多文章都會提到的「大
神殿」(Great Temple)了。神殿之名緣自後人對其的初印象,畢竟這樣的結構若再覆上
山形簷頂,便與大家概念裡的希臘神殿極度形似。但因為考古學家一直沒找到祭祀方面的
殘遺,很有可能它純粹屬於王家,是種對外來客的國力展現。
殿區切分為高低兩處,我所在的下層是個迎賓大廣場,有六角形的拼磚,左右各三的
柱列形構出覆頂側廊,於廊末收為弧狀龕室。曾看過文章提及,列柱原本皆塗覆灰泥,飾
以管狀浮刻及紅黃顏彩,柱頭飛挑處還化為象首,形樣皮紋維妙維肖,可惜放眼所見的全
是原始石塊堆疊,估計完整的都搬去博物館了,免得被竊走。而地震雖將西側廊板震塌,
反倒揭露了底下的弧拱甬道。猜測是因殿區為在丘緣的強行開挖,平台外側缺乏地形支撐
,便得依靠這樣的結構,與「甕冠墓室」那兒是相似思路。
將視線轉往南,三道階梯指向核心的上層區,那兒原本該有典型的山簷立面,現在望
來已沒了輪廓,諸多立柱都成了傾倒的一疊圓盤,也不知資料說的牆上刻繪與地面馬賽克
還有多少遺留。儘管如此,仍有不少遊客於那繞看,估計是在打量裡頭曾有數百座位的小
劇場。學者推斷這樣的弧形階座應是羅馬接管後所增添,目的為何則未有定論,有人覺得
是用來議政或者仲裁,也有人秉持接待思路,覺得讓賓客於此觀賞劇舞不算違和,畢竟在
外頭都挖掘出一整區的羅馬式浴場,迷宮般的雜錯隔間,彷彿除了不同控溫,尚有各樣舒
愜服務。當然也有這兒就是王宮的說法,但缺乏數量足夠的寢殿,及侍從們的起居工作區
,便讓此類推論少了力道。
想爬上去,用自己的雙眼驗證並推想,哪知我倆的偷溜已被領隊發現,她透過耳機招
喊,人也在丘下揮著手要我們趕快歸隊。哀怨的我僅能遠遠拍幾張上層區的輪廓,然後在
出廣場的主階稍稍逗留。於還原圖中,主階周邊其實是封擋商街平民窺望的高偉門樓,樓
內為或縱或橫的隔分廳室,這讓學者想著它是否曾為防禦城壘的一環,但由於沒找到攻堅
過的痕跡,似乎拉起城市終幕的,仍是那場無情的大地震。
回到「列柱大道」,跟大夥走往設於盡頭的「神殿區大門」(Temenos Gate),這門
用四根巨大方柱隔出主副入口,柱前還各有立柱陪襯著,以殘體的高度可以想見原先的壯
偉,柱緣亦有幸遺留了幾塊飾板,花葉人像交替,若憑想像力將其織滿整個框邊,應也是
讓訪客訝然抬望的景致。只惜少了頂蓋依舊讓想像力難以收束,莫非又是山簷嗎,還是三
道連拱結合的類凱旋門?偷偷拍了以復古盔甲增添遊訪氛圍的守衛,我們走進了「神殿
區 」,會被這麼稱呼,是因為區內有一棟祭祀「Dushara」的「Qasr al-Bint」。
這名字直翻是「法老王女兒的宮殿」,跟「寶藏庫」是同系列的流傳故事,故事中的
法老把寶物藏在那棟簷頂的甕裡,也為自己女兒的婚事設下考驗,說誰能將水資源導引到
位居城市深處的這裡,就是贏家。縱使建築周邊真的找到管路的殘遺,為故事增添了真實
性,務實的考古學家依舊打破大家的幻想,將此區定調在祭祀。
隊伍不意外地又與遺跡群背離,逼得我像做壞事般旁挪幾步,然後跑到主建築前。這
一路走來,除了於岩壁開鑿的能多少維持樣貌,在荒原間砌起的幾乎都沒留存,就算是剛
剛「大神殿」那區,也僅剩傾頹後的短柱矮牆,「Qasr al-Bint」倒是難得,仍有高聳構
體包繞。
曾看過資料,它融合了三種文化,門面師法希臘、高台與方塊厚實殿體承襲羅馬、內
裡則有東方風味的妝點浮刻。然盯了片刻,正處可見的立面其實是門廊的背牆,最初的輪
廓得自行由廊前柱礎往上延伸,再添覆一座山簷。或許建造得夠穩固,崩塌的頂蓋尚留了
些許在側牆,能看到簷牆間的轉折設計、撐板下飾帶的花環短柱交替。某些文章分析,沒
芯蕊的花環早先是嵌著神像,代表神明的形象已漸漸由抽象變得擬人化,而牆中段的橫條
凸起及下方的垂直殘跡,則記錄了外環廊矮簷的存在,祭祀時會有信徒繞殿行走。
至於殿內,由於整區禁止進入,我只能努力由大拱門窺看。所謂的東方式浮刻應該都
不在了,有限的視角裡,隱約僅見大廳輪廓及裡處被切分為三的隔間,依據說明板,居中
是神明寶座,奉著「Dushara」的方柱狀抽象構形,兩個側廳用來置放祭神的餐宴。在我
看不到的牆邊還有窄階通往上層的內陽台,祭司們會在那兒點上裊裊香煙,唸禱著再無人
知的儀式。
對「Qasr al-Bint」有了基礎印證與理解,為避免拿到黃牌警告,我趕緊又奔回隊列
,後來才知周邊的亂石都有各自名堂。像殿前的,便是一處藉矮階通抵的祭壇,很有可能
在重要節日會進行獻祭儀典,左手邊則曾立著兩層高的樓閣,若非是舉辦祭典宴會的場所
,便為祭司住處。右側朝大路的延伸更難想像,是羅馬接管時代的紀念牆啊,以柱列飾的
牆體間設了凹弧龕室,而當時在位的羅馬皇帝就這麼被奉立於此,與一旁諸神同樣地位。
這代表荒原裡真的曾散建著各種壯偉建物嗎?我幾乎可以看到祭祀的火煙騰遊著,翻
捲過山簷,它瞭瞰過遙長商街喧鬧、列柱廣場展闊,而以劇場大殿為心,還有更多華美宮
室接連著,飲宴舞樂,描繪一幅千年前的繁華虛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