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以色列約旦遊記【二七】佩特拉-寶藏庫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2-05-10 12:13:14
~※ 佩特拉-寶藏庫、劇場、甕冠墓室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64005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猶記得學生時期看過的電影「聖戰奇兵」,當時「印第安那瓊斯」為尋找因裝過耶穌
血而能救死扶生的聖杯,循著線索追跡來此,就是在「佩特拉」的「蛇道」蜿蜒中望見這
樣的隙景,荒壁上柱簷、龕室,層疊至天的堆砌。我也像於幽界徬徨後剎見天堂殿閣綻出
的輝光,杵在岩徑愣愣佇望著,許久,才邁開步伐行出「蛇道」。
若是一棟砌築恢弘的教堂,對已於歐洲行走過的我,震撼並不會那麼深,然眼前這座
是雕於高闊山壁的堂殿立面,那種克服自然後的鬼斧神工,便很令人心折。雙層結構的它
像深受希臘羅馬影響,下層是列柱支起的山形楣,柱頭呈「科林斯式」,有很細膩的蕨葉
捲翻。簷口的長幅飾帶雖已磨蝕,仍能窺得其間的花瓶與纏藤。上層基本承襲了類似的柱
簷,但在央處作了變體,像把一座弧圓涼亭嵌於其間,襯著頂冠的緻密綴邊,顯得華美。
儘管嚴格說來,其用上的裝飾元素不算多,但或許是構體的勻稱,或許是高偉的氣勢
,就是有種吸縛魔力讓我在廣場四方挪移,欣賞它於不同視角的姿態。想起網路有人提過
可爬到高處俯瞰,我不禁抬起頭回望,右後岩頂還真有幾許人跡,但印象中是要從城市裡
處的小徑上爬再回繞,感覺與我無緣。那左側呢?我瞥了過去,盡頭的岩壁是有陡峭階梯
朝上盤折,不過越往高處就不見階路,像是得手腳並用再加繩索輔助。
「想上去嗎?我可以帶你走。」一個五官深邃的當地人湊了過來,雖帶著親切笑臉,
賺錢意圖不言而喻。不得不說這很讓我心動,既出了國,只要能無憾,錢都算小事,我盯
著幾個已開始上爬的遊客,「好」這個字在喉間滾動。然輾轉之後,理智還是逐退了小惡
魔,這一上一下也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屆時大隊集合發現少了一人,不就要通緝外加廣播
了。於是我只能哀怨拒絕了他,飄去殿前遠離誘惑。
根據資料,下層兩側雕的是希臘雙子神「卡斯托和波路克斯」,上層中央奉著「伊西
斯」,兩邊凹陷位是「勝利女神」,其餘皆為亞馬遜女戰士。是怎麼辨認出來的呢?我盯
著這些失去頭臉,連身軀特徵都已模糊的雕像陷入思索。不過「納巴泰」人敬的神明也真
雜,從抽象石柱轉為希臘人形,而「伊西斯」又是埃及重要的保護女神,為冥王「歐西里
斯」之妻,誕下綜合太陽、天空、王權意象的「荷魯斯」。難怪此建築被稱為「
Al-Khazneh」,也就是寶藏庫,畢竟請了這麼多神明護守,中央冠頂又有個挺可疑的甕,
盜獵者懷疑大獎搞不好就藏在甕裡,於是亂槍擊射,搞得它變得相當殘破。
然把寶藏庫蓋在城市的入口,怎麼想都不合理,學者們再三研究後也覺得它應是間墓
堂,屬於一世紀的王「Aretas IV」。他與「希律王」間有著微妙連結,因為「希律王」
兒子就是休了「Aretas IV」女兒後另娶兄嫂,導致後續「施洗者約翰」被砍頭。即便書
上都說堂內空無樸實,只有簡單小室,也註明遊客止步,我仍舊不死心湊到廊前,先瞥向
似是不久前才被開挖的地下層墓室。從讀過的印象,由於千年來隨雨季洪流沖來的亂岩不
斷堆積,目前所見的廣場其實是近代修平的,下層墓室的重現是種佐證。所以主墓原本設
計就是高懸於崖壁嗎,為防侵擾?
將視線上挪,欣賞過中門門楣的飛揚綴邊,我往最裡處窺看。殿裡晦暗,斑駁岩牆間
的確僅有一道幽深內門,不似電影中石獅瞪視,通往層層機關戍守的聖堂。但盯了一陣,
好像就見到一個男子戴著牛仔帽、攜著皮鞭,他以虔誠之姿闖過飛刃、用淵博知識破解字
磚、憑著信念行走空橋,面臨真正聖杯的挑選,然後明瞭在擁有後,更重要的一課是割捨

如我這樣的觀光客來「佩特拉」,多半是為了在「蛇道」後乍現的這棟偽「寶藏庫」
,或賞望,或回味年少記印。貝督因人自然也聚集於此,將各色彩繪瓶罐、動物銅雕擺得
琳瑯滿目,紀念品店、飲料店設了座席,讓跋涉的遊客歇腿之餘打開錢包,連駱駝也被牽
來廣場棲坐著,與身穿盔甲的衛兵們賺點合照小費。只得半日空檔的團體通常就是在此待
個一陣,便算功德圓滿,可打道回府,但這兒其實僅算「佩特拉」的門面,要對它多所了
解,還得再往裡走。
隨著導遊的招呼,我們走入右側的另條道路,漸漸地,粗糙岩壁現出許多人工切削,
立柱橫楣為框,中央鑿出門洞,像樓閣般整齊比鄰,若添上門牌櫥窗便成為熱鬧商家。這
樣的陣勢讓此區得了個名號「立面大街」(Street of facades),彷彿城市居民多半群
居於此,不過就跟前頭的「寶藏庫」一樣,這些壁中樓閣也都是墓室。儘管如此,立面的
雕鑿仍值得端詳,不單是展延壁面曾經的浮刻與色彩,當抬起頭,熟悉的希臘式格局之上
,另有很特別的階狀圖騰起落著。好奇讀了說明板,這風格竟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
亞述」,混融得也太廣,那是否代表晚點我若瞄到中式元素就不需大驚小怪了?
岩間徑路隨我們的腳步拓展為廣地,墓室群也往兩側開散,一側像可愛小屋般在山坡
上層層堆疊,一側則將亂岩的銳利稜線化為自身鋒芒,居高臨下,有著不怒而威的氣勢。
門面比較完整的那棟,據說屬於某一任「納巴泰」女王的弟弟「Aneisho」,位高權重,
難怪選了如此的俯瞰位置,裝飾上雖不若「寶藏庫」華麗,就僅在門上添加山形簷,再以
多道橫楣疊層,倒也凸顯了「納巴泰」的原本風格,像是柱頭的簡潔飛挑。見有幾個遊客
爬了上去在鄰近探險,很勾起我對其室內佈局的好奇。
把視線轉至另側山坡的小室堆疊,看起來大型墓堂偏向使用一下一上的階紋作頂飾,
小型的則縮化為或單或雙的鋸齒帶紋。這區的左方同時為一條山路的入口,通往「獻祭高
地」(High Place of Sacrifice),有不少遊客已不畏艱辛,以攻頂為目標。雖然我一
向懶於爬山,但網路文章對這條支線都有好評,假使能通過體力腿勁的考核,會先看到「
納巴泰」的採石場,那兒有從岩塊切削出的兩根大型尖錐,很可能是代表他們的雙主神「
Dushara」和「Al-Uzza」,但也有說法是採石工在敬拜山神或紀念因事故而亡的夥伴。
而再過去還有值得探究的祭場牆門遺跡,它曾被認為是十字軍的堡壘,然後就能見到
「獻祭高地」了,方整凹台、面西階座,挺惹人想像。據學者推敲,中央小石板應是種祭
品桌,階座則用來放置「Dushara」石柱,信徒們會圍繞著凹台,在祭神後舉辦宴會。或
許有人覺得就是塊空地,如此煞費工夫很不值,但那兒可是俯瞰城市核心的最佳望台啊,
為了這點,搞不好我就會把爬山的疲痠感扔遠遠,可惜這一趟來回也是兩小時起跳,軟腳
蝦估計要雙倍,對我們這種一日旅團根本不可能,只能回家翻別人相片了。
將定於山頂的目光收回,我循主道繼續往前,小墓堂併聚的山坡像被神之巨手嵌入般
,出現了一座巨大的「希臘階梯式劇場」。它雖因年代久遠而顯得殘破,闊偉的氣勢仍沒
衰減,據說明板所述,滿座時可容納多達八千人。我著迷般走到近前,舞台區很可惜已經
全坍,只有幾根立柱被勉強支起,供人想像原本會有的假樓疊築與神像綴點。兩旁的圓拱
穴室乍看不明就理,其實流通著座位區下的進出道路,想進去探究,偏偏洞口被柵欄擋著
,窺不出所以然的我只能旁移幾步,繼續賞望環狀階座的細密堆疊。
當年真的會同時聚集這麼多人,或參與祭典或觀賞劇目嗎?感覺「Aretas IV」應該
身處王朝最興盛的時代,才有本錢同時蓋了華麗墓堂與劇場。我望向最高處,想像那兒的
視野及聲場,羅馬接管後為了擴建,將那兒原本的墓室切挖掉,遺留了幾個大窟洞,不曉
得晚上坐那的觀眾會不會覺得有陰風往身上吹。
由於這區相較「寶藏庫」那兒腹地廣闊,商家餐廳又更多了,也有難得的公共廁所,
在等候大家解放之際,我四處轉繞著拍照,也打量著攤位上的商品。沙瓶不意外是最大宗
,但感覺在削價競爭的氛圍下,品質不算好,風砂吹襲也使其陳污,反倒是主打掛畫的讓
我盯望最久。那是畫家「David Roberts」於十九世紀遊歷中東埃及時所繪,雖僅為翻印
,仍是種懷想的憑藉,可以一窺蛇道入口曾有的弧拱,了解「寶藏庫」的無瑕廊柱原來是
從殘斷復原,雕像身形則比現在清楚,彷彿百年的人禍比千年風沙還更鋒銳。此外另有幾
幅我尚未踏足之境,荒岩殘殿,搭配身著帽袍的貝督因人慵懶點綴,早先看網友介紹就很
喜歡,但盯了幾許,想著還有大半天要走,拎著一疊畫紙實在不便,只能勸著自己回程再
買。
一路瞥著商家的琳琅滿目,右側高處的貴族墓堂也漸漸升級,在更遠的山壁曲折串聯
成長畫。它們偏向「寶藏庫」的形式,有密集的山簷列柱切劃,偶以弧狀亭閣畫龍點睛,
這樣的高規格也讓它們被推論為「皇家墓室」。原本我有些擔憂導遊會僅遠遠一指,幾句
介紹,逼我得祈禱有自由活動時間尋路上去,幸好旅行社找來的這位滿盡責,自動就轉向
旁側的小路。很顯然地,「皇家墓室」也是必訪之點,因為就連坡道都佈滿攤販的小棚架
,瀏覽商品之餘,還要捕捉岩墓之景的變換,總覺得不小心就會腳一滑,樂極生悲。倒是
當地人藝高膽大,有的不僅將小雕像排在階緣,自己也橫躺於崖邊,都不怕被誰手賤暗害

導遊鎖定的目標應該是最右側的「甕冠墓室」(Urn Tomb),畢竟它堆疊相對複雜,
雙層連拱形成撐托底座,兩側柱廊開展,宛如延伸了主人生前的統轄威儀。連拱形構的一
個個小室遠望頗神秘,隨階經過時卻看不出什麼功能性,不曉得是否也葬著親族,有些應
該是從岩壁挖出,有些則像為了外觀勻稱而添砌,過了千年仍沒崩塌足見工匠功力。
一路攀至高台,立面的下段有些剝落,綻露的石紋赭紅間夾雜了藍灰,相當特別,大
門橫楣以交錯的短柱圓盤為飾,再覆上山形簷。我不禁隨著高聳立柱仰起頭,據資料所述
,中央窗口乍看像想以石板封死,但其實板上浮凸曾是主人的肖像,而柱頂那四個於橫帶
上的不明物,也該是幾位神祇,很想知道它們原本的模樣,偏偏風沙無情,磨蝕了整段上
簷,連最頂的甕飾,也就是墓堂取名的來由,都難辨其形。
隨導遊走進,在外頭岩間隱現的藍灰斑彩,於墓殿內狂野了起來,彷若流雲也似急湍
,還有些莫名的墨黑像書法家酒後的揮灑。我盯望了一陣,才觀察起殿內佈局,導遊說,
由於在後來的拜占庭時代,墓殿被基督教徒改造成教堂,背牆的幾個窟坑也成了目前可見
的弧頂龕室。那國王的棺塚還藏埋在此嗎?以其富足而該有的輝華陪葬呢?還是早被竊盜
一空?
儘管墓室空無,外頭小廣場的遠眺視野倒很令人心醉,正前,是接續要深入的城市後
半,有漠色中的主道蜿蜒、岩礫間的點點殘垣、以及際處的連綿嶺巖。將視線轉往左,則
可望見方才走過的「劇場」及其背倚山丘,很有可能頂處便是我無緣造訪的「獻祭高地」

據說另一頭的下山路還有頗多遺跡,經過連結了水道,或許曾能口吐泉線的岩牆獅雕
,會進入被精心打造的谷地。它早年因著灌溉系統的佈設,上段成了攀滿綠意的庭園,拱
廊中庭旁有從岩壁開鑿的「花園餐室」(Garden Triclinium)。若由峽谷間的步道行落
,見到的是結合祭祀的建築群,墓堂立面有三人披巾穿甲,故被稱為「士兵墓室」(
Soldier Tomb)。
但很顯明地,它的主人不可能只是小兵,由圖片看來,與其相對的岩窟餐室佈滿列柱
壁龕,兩窟之間有著環廊樓閣的殘遺,再外加上層的後花園,搞不好其實是某代王的離宮
。可惜星移物換,就算今人有緣與其相遇,也僅能藉幾許石上刻鑿,揣想原先隱逸於荒谷
的輝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