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穆瑙的《日出》

作者: lavieboheme (消失在迴轉的路口)   2009-01-25 15:25:37
日出 Sunrise:The Song of Two Human Beings
網誌版: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8155561.html
導演:F.W. Murnau
出品:美國 / 1927
1927是電影史上成果豐盛的一年,也是重要的斷代分水嶺,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於當年推出,象徵了電影技術、音畫美學新紀元
的來臨。而同年,亦是德國表現主義與默片黃金年代的終結。
默片時期,歐洲電影工業重鎮-德國UFA片廠於1926接連攝製兩部成本極高的經典
之作:《浮士德》(Faust)與《大都會》(Metropolis),因而蒙受財務虧損而瀕臨
破產,同時間好萊塢商業勢力逐漸抬頭,經濟的誘因趨使UFA背後與表現主義導演
密切合作的操盤製片人Erich Pommer辭職赴美發展,並帶走一票工作人員,搭起歐
陸表現主義美學與好萊塢的一座橋樑,同年間,穆瑙(F.W. Murnau)在完成《浮士
德》後亦追隨同儕腳步前往好萊塢;而Fritz Lang的《大都會》於隔年推出時,
亦因巨型的科幻城市佈景及淹水一幕被批為鋪張浪費,使得他出走UFA而自立門戶
,後來在30年代納粹掌權後,他亦輾轉流亡美國。
第一位因商業作品成功而融入好萊塢體制的德國導演算是以諷刺輕喜劇見長的劉
別謙(Ernst Lubitsch),他在1919年拍的《杜拜麗夫人》(Madame DuBarry)使其
成功打入國際市場,進而被延攬入好萊塢拍片,但真正在好萊塢電影挹注表現主
義風格的則應該是後來這批因經濟或政治因素遷徙的流亡影人,他們啟發了三零
年代《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等恐怖片類型、甚至四零年代後的黑色電影美
學。
穆瑙於1927年拍攝的《日出》(Sunrise:The Song of Two Human Beings)是他為
福斯影業攝製、向好萊塢叩門的驚人之作,此片改編自德國小說家Hermann
Sudermann作品,採用了不少德國工作人員,展現出他轉戰美國影壇後的風格遞嬗
,以及其依然追求影像極致與多變層次的孜孜不倦。
故事是一則簡單的溫情道德寓言:鄉下男人與都市女子風流外遇,蛇蠍心腸的她
向男子進讒言,密謀製造假意外將糟糠妻謀殺,並將鄉下農舍賣給城市地產商。
被色欲與物質蠱惑的男人,以出遊城市為名將純真的妻子騙往渡口小船,計劃在
船上將之溺死,而緊要關頭時,他為良心與真愛所點醒而懸崖勒馬,乞求妻子原
諒。抵達城市後,兩人和解、重新接納彼此,在教堂中一對陌生新人的婚禮上隨
之共許愛的誓約,並隨後在都會聲色中悠遊嬉戲,徜徉於浪漫的兩人世界。
而回程時,兩人在星月光輝下共沐於真愛中,但一場突來的風狂雨殘打翻小船,
將妻子捲入巨浪,男人後來被激流沖至岸邊,醒轉時卻不見妻子身影,與村人搜
救未果後便以為妻子亡逝。此時情婦以為謀殺成功而前往探訪男人,男人在傷心
欲絕中將憤恨發洩在她身上,暴怒中欲將之勒斃,再一次地,戲劇化的緊要關頭
,妻子獲救的消息傳來,男人的凶殘與罪衍被真愛化解,他回到床邊伴著悠悠醒
轉的妻子,看著破曉時的曙光灑下……。
全片在內容上呈現了相當多典型表現主義下的命題及二元對立:人性陰暗面與道
德困境、浪漫而理想化的前現代鄉村/詭譎多變的現代化都會、天真純良的妻子
/蛇蠍心腸的淫婦……。而城鄉、階級對照出的時代變遷命題與父權下性別形象
的刻板呈現,恐怕是許多學者會對此片作出的脈絡化、政治化閱讀,但除了主題
意識外,本片形式技法上的風格混雜亦耐人尋味,它一方面緊貼著文本轉折而迭
起變化,一方面也展現出穆瑙在好萊塢時期的風格轉變。
表現主義的光影符碼
1920年代中期的表現主義電影,受1910年代表現主義繪畫與文藝風格影響,以箱
型室內劇般的人工佈景,打造水平失衡、比例誇大、建築線條歪斜的視覺風格,
在此封閉的環境氛圍中,用幽暗氤氳、明暗對比強烈的光影烘托出角色孤獨、殘
暴、狂亂的精神狀態,此種內在的扭曲與瘋狂如魅影般潛伏,反映的不只是個人
,更是一戰後德國社會的集體挫敗、焦慮、及偏執不安。
《日出》的前三分之一便是此類典型的表現主義作品,男主角於謀殺妻子與否的
道德困境中進退維谷時,陰影濃重的對比式打光將其煎熬神情表現得猙獰駭人,
而另一景鏡頭運動驚人、調度繁複的長鏡頭夜戲中,他於月光下穿越濃霧沼澤與
情婦私會,此時攝影機下的光影氣氛亦拍得森冷而詭譎,將那份濁重的罪惡心理
予以精美的視覺化。
表現主義的光影不只是表面上的視覺元素,更而是角色內心、道德寓意、與環境
氛圍的多層次象徵符碼,例如當主角在預備謀殺妻子前來到她床邊,日光穿透窗
框的陰影在她身上形成清楚的十字架形狀,點出了死亡、受害的宗教意象。相反
地,有別於前述陰暗、罪惡的主題段落,穆瑙在夫婦兩人的恩愛回憶倒敘中,則
大異其趣地拍出了明亮、柔焦、田園牧歌般的浪漫旖旎,象徵了鄉村的純樸、人
性的美好。而在結局的一場戲中,男人發狂欲謀殺情婦時,背景牆上打著低調的
濃鬱陰影,而妻子獲救的消息一傳到耳邊,下個鏡頭的打光卻忽地變得明亮、柔
和許多,明顯隨角色心境轉折而改變,人物內在衝突因而在視覺上被充份象徵、
實體化。
現代都會的曖昧意義、資本社會的浮華光景
前述視覺母題上的對比恰好可嵌入城鄉/善惡的光譜兩端上,穆瑙的鄉村形象極
度浪漫美化,宛如他那貞靜、婉約的妻子;而相反地,主角在經濟上遭受城市放
貸人的欺凌、在情欲上又為城市女子所糾纏,都市在反派角色的中介下則好似變
得險惡、荒淫、墮落不堪。
但進一步審視,穆瑙鏡頭下的現代化都市並非全然是罪惡淵藪,它更像是一個道
德意義曖昧的染缸,僅管聲色犬馬、情欲陷阱四處潛藏(理髮店中神似邪惡情婦
的嫵媚理容師、肩帶不時掉落的妙齡女郎),這對愛侶流連於都會空間中,不但
未使兩人齟齬、疏遠,反而卻讓兩人感情彌堅。
「現代化」的主題在影片開頭便昭然若揭:影片開頭是個火車進站的商業畫報,
而下一秒時便與真實火車駛入車站的實景融鏡交疊,前景的火車與背景都市街道
中漫步的行人皆清晰可見,接下來的鏡頭則以多重曝光的疊印技法(super-impo-
sition),將火車穿梭鄉間、渡船駛入港口、水濱浴場上的青年男女,置入同一畫
面中,最後才緩緩導入主角居住的恬靜湖邊鄉村,進入劇情正文。
上述開場畫面所描繪的並不僅是城鄉價值的對立,或緬懷舊社會的單純美好,更
旨在呈現一個源自都市觀點的「跨越」過程,其表現城鄉空間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中,已轉變成區隔化、功能化的場域,鄉村是了都市中產階級休憩的度假勝地,
裡頭的淳樸村人也成了城市奸商、femme fatale所利用的工具,象徵文明生活對
自然原始的剝削、侵略。而疊印技巧的第二次出現,是男主角偷情時,情婦向他
提議私奔到城市一同逍遙享樂,於是兩人所望向的夜空上,便開始交疊著城市的
車水馬龍、燈火四射,與爵士樂團狂放擺盪的畫面,展示出鄉下人對繁華都會的
嚮往。而此時都市因為反派角色的中介,同樣亦含有道德的批判意味。
但當主角夫婦循著片頭相同的路徑「跨越」到城市後,城市不再是罪惡的牢籠,
反而成了驚奇而浪漫的冒險;兩人在婚姻殿堂重新立誓後,其堅貞情愛使兩人與
週遭的墮落、腐化徹底絕緣,就連兩人在嘈雜車潮中行走時,街道背景都以背投
方式(back projection)幻化成伊甸般的田園美景。
這段宛若劉姥姥逛大觀園的城市之旅,並無明確戲劇主線,反而像是個片段式
(episodic)的堆砌集錦,觀眾目光隨著攝影機大量的推軌、升降運動,如班雅明
筆下的漫遊者(flaneur)般遊歷了資本化的都市空間:咖啡廳、理容院、照像館、
遊樂場、有著拱廊入口的歌舞廳……。此段落中插入了一個不停旋轉的霓虹巨輪
作為視覺母題,揭示了高度流動而驚奇不斷的視覺體驗,其宛如學者Tom Gunning
所說形容的早期「炫奇電影」(cinema of attractions)般,以馬戲、雜耍般喧
鬧、流動不輟的光鮮影像,震懾觀者的感官。
本片豪華佈景中的雲霄飛車、火樹銀花,在穆瑙UFA片廠時期的作品中早有過類似
氣派手筆,然而,穆瑙在調性上的經營,明顯因應好萊塢觀眾口味而有了一百八
十度轉變,一向擅於捕捉病態、晦暗人心等嚴肅主題的他,竟也拍出活潑而討喜
的喜劇片段,無論是可愛小豬闖入廚房喝醉酒、或是男女主角在眾人起鬨下浪漫
共舞的橋段,皆顯示出好萊塢電影中歌舞昇平的媚俗傾向。
若僅將這部片視為一對男女真情摯愛的展現,恐怕流於浪漫主義式的天真,細究
片中的社會情境與意識型態,可發現其所展現資本城市的活躍生命力,勾勒出二
零年代美國經濟起飛、物質富足的樂觀社會氛圍;而片名:「兩個凡人的頌歌」
所讚頌的亦不只是愛情的結合,其更肯定了美式中產家庭價值與保守性道德,男
人永遠選擇金髮、聖女般貞潔的妻子,而情婦總是刻板地被貶抑為煙視媚行、迷
惑人心的黑髮女郎;此外,兩人在離開城市前,寒酸地從錢包中掏出一枚枚銅板
結帳,一方面顯示了城鄉的經濟水準落差,一方面也闡釋了即便生活拮据,只要
辛苦攢夠錢,一樣可以在消費天堂獲得滿足的小資階級價值觀。因此,這一場城
鄉的「跨越」,不只是地域空間的旅行,更是身份與意識型態變遷的具體再現。
穆瑙在《日出》中不僅展示其印記式的表現主義美學,更在技術上構造出許多不
同層次。全片有不少繁複、高難度的連續鏡頭運動,而許多城市與室內佈景,更
以強化過的透視景深(forced perspective)營造出深邃空間感,好幾場戲更運用
了多重畫面的疊印技巧,來表現主角內心的渴望、掙扎、喜悅……,穆瑙有條不
紊地統合了這些豐富的美學設計,僅相當節制地使用了少量插入字卡(inter-
titles),便極有感染力地說出一個頌揚世間真情的好故事,足見其視覺經營之
深厚功力。此外,美式商業取向與資本社會的變遷,更具體反應在本片的鋪排及
調性轉換,為穆瑙的好萊塢時期作品增添了美學及主題上的變奏,以及社會脈絡
的分析面向。
註:本文首段說1927年是影史的重要分水嶺,還包括了美國影藝學院於當年成立
一事。《日出》即獲得第一屆奧斯卡多項大獎的肯定(最佳攝影、女主角、及空前
絕後的「最佳獨特藝術影片」),但由於其在美國票房平平,回收不敷成本,使得
穆瑙日後的創作受到了限制,此外,有聲片紀元的到來使得美國片廠傾力製作有
聲電影,習慣以默片語言創作的穆瑙,在此時期的作品成就亦因而大不如前。
作者: theTime (終極的反派)   2009-01-25 16:13:00
這片好看!
作者: MJKOP (高雄)   2009-01-25 16:32:00
最美的默片之一
作者: sunguitar (我是笨蛋)   2009-01-31 15:04:00
一定要推一下這部 默片的經典!!!
作者: shinkai1996 (深海)   2009-04-12 23:36:00
推薦這篇文章 好優美的一部默片!
作者: ghty (Beatlemania)   2009-08-26 23:47: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