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MdnCNhistory 看板 #1f401Mqt ]
作者: tatungtatung (tatungtatung) 看板: MdnCNhistory
標題: [心得] 八國聯軍外文史料
時間: Sun Nov 9 10:45:40 2025
最近看到一段文字:
Peter Fleming, The Siege at Peking 一書敘聯軍事最佳
慚愧未對此事之外文史料有接觸
不過一想 管它外國對此事之看法如何 以後我們以武力討回便是
沒想到這一點也是與一些人衝突之處
那些人好像仇恨害怕以後我們以武力討回
相信大家都有遇過這種人罷
付費版 GPT 對 Peter Fleming, The Siege at Peking 的說明:
Peter Fleming(1907–1971)的 The Siege at Peking(初版 1959)是一部以 1900 年
義和團之亂為題材的歷史紀實著作,副標題為 “The Boxer Rebellion”。這本書被普遍
認為是英語世界中最優雅、最具文學氣質的義和團敘述之一,兼具軍事紀錄、文化觀察與
帶諷刺色彩的帝國批評。
一、書的主旨與風格
Fleming 以其特有的英式冷諷與優美散文筆法,描寫了1900 年夏天各國使館在北京被圍
困五十五天的過程。不同於一般戰史或殖民報導,The Siege at Peking 不是純軍事記錄
,而是一種對帝國文明在「東方」遭遇反撲時的自我幻覺的反省。
書中他指出西方列強雖以文明自居,但在圍困中展現出的恐懼、傲慢與滑稽,與所謂「野
蠻的」中國人並無二致。他對義和團的狂熱既感到恐怖,也隱隱欽佩那種宗教般的群體意
志。
二、寫作背景與思想脈絡
Peter Fleming 是著名探險家,同時也是小說家 Ian Fleming(《007》作者)的兄長。
他曾長期旅居中國,1930 年代已著有 One’s Company: A Journey to China(1934)
與 News from Tartary(1936),對中國社會的觀察極為敏銳。
The Siege at Peking 可視為他對三十年前所觀察的中國歷史的「後設反思」——即:帝
國主義的高峰如何在此事件中露出末日裂痕。
三、主要特色
敘事節制與諷刺語調:
Fleming 不以慷慨激昂的筆法寫戰爭,而以冷靜、近乎古典的語句敘述瘋狂,令人想起
Thucydides 或 Gibbon 的手法。
多視角結構:
書中穿插義和團、清廷、外國使節與北京民眾的視角,形成一種 quasi-novelistic 的敘
事張力。
東方主義的自我解構:
雖出自英國貴族背景,Fleming 並不單純維護殖民論述,而以精確的歷史筆觸揭示西方對
「東方野蠻」的幻想如何反噬自身。
四、在文學與史學中的位置
The Siege at Peking 常被拿來與:
Basil Matthews 的 The Boxer Rebellion(1932)、
Diana Preston 的 The Boxer Rebellion: The Dramatic Story of China’s War on
Foreigners That Shook the World in the Summer of 1900(2000)
對比閱讀。
但 Fleming 的筆法遠較前者文學化,後者史學化;他介於兩者之間,屬於**歷史散文(
historical essay)**傳統,與 Patrick Leigh Fermor 的遊記、或 T. E. Lawrence
的 Seven Pillars of Wisdom 同一系譜。
五、語氣示例
書開頭一句極具代表性:
“The Siege of the Peking Legations was the final act of the old diplomacy,
of the old world, of the old China and the old Europe alike.”
這一斷語,幾乎可視為他整本書的主題句——「北京之圍」象徵的是十九世紀秩序的崩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