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的來龍去脈

作者: 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   2018-05-31 20:24:12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77796?full=y
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的來龍去脈
趙瀟:大英博物館有2.5萬多件中國文物。我從藏品捐贈人斯隆爵爺開始,理清了中國藏
品的幾次重大來源。
更新於2018年5月31日 06:12 作者: 趙瀟 為FT中文網撰稿
https://i.imgur.com/WAhoU2k.jpg
人面形玉飾,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約2300BC, 奧本海姆遺贈
斯隆藏品
大英博物館的最初一批中國文物一百多件來自斯隆藏品。
漢斯.斯隆(Hans Sloane, 1660-1753),出身普通職員之家,從27歲遠赴牙買加任英皇
室隨行醫生開始愛上收藏。斯隆爵爺為人慈善,無償醫治窮人,過世前做了一個今天看來
無比正確的決定:將這些寶貝獻給國家,條件是除了付給他後人2萬英鎊外,政府設一個
博物館放置其藏品,並對公眾免費開放。建免費開放的國家公共博物館這個提議也是新潮
,因為當時除了私人的小型博物館外,只有牛津大學的阿什莫林是個公共博物館。英國議
會同意了斯隆的條件,1753年大英博物館由此誕生,選址就在斯隆家舊址的旁邊。265年
後的今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人數每年達6百萬。你如果來倫敦,會在市中心看到以他
名字命名的斯隆廣場,幾條斯隆街道和一所學校。
斯隆爵爺用50多年畢生心血收集了了七萬多物件,他在倫敦繁華地帶買了兩幢大房子把它
們安置在家裡,邀請來家觀看的盡皆文化名流。有次著名作曲家喬治.亨德爾(G. F.
Handel)一不小心把甜點放到一個手稿件上,氣得老爺子大動肝火。
斯隆沒有去過中國,他的購進方式一是購買其他私人藏家的整套藏品,二是從大英帝國到
世界各地旅行和居住的散客手中購買,有的是作為當代物品購進的。這些人帶回來的東方
物件讓興趣廣泛的斯隆好奇不已,雖然他不懂得它們的具體含義。收藏當代物品的方針在
大英博物館仍然保持至今。斯隆中國藏品包括如今陳列在33號中國展廳的清朝蘇州畫工丁
亮先的「博古花果圖」,一種專門製作出口的套彩木版畫;陳列於啟蒙運動主題1號展廳
的一尊關羽滑石塑像,它從世界文化視野展示歷史人物轉化為文學和信仰偶像的藝術體現
;34號伊斯蘭展廳的一隻明朝瓷碗。
斯隆為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開了一個先河。此後中國文物陸續以饋贈、遺贈、購買、交
換等多種方式源源進入大英博物館。兩個半世紀來累積達到兩萬五千多件,文物年代從新
石器直至當代。亞洲部中國館藏研究人員陸於平博士和陳誼博士為此向我指示了大英博物
館歷史上中國藏品的幾次重大來源。香港嶺南大學的Michelle Huang教授給我寄來了她的
研究論文。按照這些路標,我坐到大英圖書館,翻查了有關文獻記載。中國藏品的來路漸
漸清楚起來。
福蘭克斯的捐贈
19世紀的一次大型來源是福蘭克斯 Augustus W.Franks(1826-97)的私人捐獻,大約3千
件中國文物,其中絕大部分是陶瓷器,這些陶瓷器主要是明清朝瓷器。福蘭克斯出生豪富
之家,早年進入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念書,培養起對世界古代文明的興趣,大學期間開始
收藏,酷愛終身,曾自嘲:收藏是我們家族的遺傳癖好,無藥可治。他在大英博物館任職
45年,擔任英國與中世紀文物及民族誌部門首任主管,成為世界古代藝術領域的研究和鑑
賞權威。由於不忍心眼看珍貴文物在文物市場上拍賣到國外,在大英購買基金不足的情況
下,他多次自出資金為博物館搶救珍品。如法國14世紀藝術瑰寶「皇家金杯」又名「聖女
艾格尼斯金杯」 1892年現身市場,福蘭克斯立即自掏腰包5千英鎊補足8千英鎊的要價,
保障了大英博物館的購買。此件陳列於40號展廳。 通過從Oxus treasure 購入著名的中
亞古代金飾藝術珍品,購買英國收藏家 Alexander Cunningham 藏品(Cunningham曾在印
度擔任工程師,後成為印度考古與藝術專家),從印度古董商人手中購買,福蘭克斯建立
起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豐富瓷器收藏。他的個人藏品數量龐大,包括歐洲亞洲古代珍品
,共計7萬餘件(大部分為印刷品),生後全部遺贈大英博物館。
福蘭克斯被譽為斯隆之後大英博物館的第二創辦人。他利用自己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推動公
眾對古代藝術的熱情和收藏,19世紀末20世紀前期活躍於倫敦的博林頓美術俱樂部就是他
發起的。這個俱樂部成員都是愛好收藏的富裕紳士階層,在福蘭克斯的鼓勵下,有不少人
收藏中國和日本藝術,並捐贈給大英博物館。比如被稱為「亞歷山大碗」的北宋瓷碗,也
是現存幾件保存完整的北宋張公巷窯瓷之一,就是博林頓美術俱樂部成員與福蘭克斯同時
代的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Cleverly Alexander1840 – 1916)所藏,後來由他的兩
個女兒贈送給大英博物館的。威廉.亞歷山大是一位銀行家,積極參與英國的美術運動,
收藏中國宋朝和清朝瓷器。
https://i.imgur.com/tbjxiiD.jpg
紫禁城圖,明代朱邦畫,安德森舊藏
中國藏品類別不斷延展
到19世紀下半葉大英收藏的中國文物還大體限於作坊製作的陶瓷器、實用器皿這些直觀、
裝飾性的文物,地域的遙遠和文字的陌生限制了他們對中國文人書畫的鑑賞,直到安德森
教授William Anderson (1842-1900) 的收藏才改變了這種局面。安德森是一名解剖學教
授和外科醫生,1873-1880年期間作為隨軍醫生到日本行醫,認識了當地的知識分子,對
文人圈裡推崇的書畫很有興趣,開始收集,共有2千多幅中國和日本繪畫。1881-82年大英
博物館購買了安德森醫生的收藏,並在1886年出版了他收藏的繪畫圖錄。在200多幅繪畫
作品中,有114幅中國繪畫,主要是明清傳統文人山水花鳥繪畫,最著名的是明代朱邦的
紫禁城圖,這是一幅彩色工筆大立軸, 近期裝裱並參展「明朝:改變中國展覽的50年(
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 exhibition)」。
繼安德森之後,中國繪畫第二次大規模進入大英博物館是1910年購入145幅維格納夫人 (
Frau Olga-Julia Wegener ?-1938)藏畫。維格納夫人的丈夫維格納博士是一名德國的東
方地理學家,柏林地理學會秘書,她隨同丈夫到東方旅行。去中國之前她曾經到倫敦學習
,師從勞倫斯.比尼恩(Laurence Binyon 1869-1943)和亞瑟.墨里森 Arthur
Morrison,這二人一位是詩人,一位是作家,又都是著名藝術鑑賞家和收藏家。維格納夫
人在中國居住了四年,具有美術眼光的她開始收集中國繪畫,除明清傳統山水花鳥畫外還
有一些精美的仕女、佛像人物畫,包括後人仿元代趙孟頫、錢選,明陳洪綬、唐寅等畫作
。1910年大英博物館以7500英鎊購入她的大部分中國藏畫,1913年她又將收藏的部分德國
木刻版畫贈送大英。 目前33號展廳正展出她一幅舊藏:瑤池仙劇圖。
這期間大英博物館對中國收藏的興趣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東方印刷和繪畫部的負責人勞倫
斯.比尼恩。比尼恩天生藝術氣質,早年在聖保羅公學和牛津大學學習,1893-1933年在
大英博物館工作了40年,將中國繪畫增加到總數575幅。他20世紀初已經是英國名滿天下
的詩人,同時又對歐洲藝術特別是東方藝術作了許多開創性的研究,並通過寫作和講學促
進英國公眾對中國藝術的了解。不懂中文是深入理解中國藝術的一大障礙,所幸比尼恩認
識了比他小20歲的語言天才亞瑟.偉利(Arthur Waley 1889-1966)。偉利1913年進入大
英博物館為比尼恩作助手,自學並精通漢語日語,協助比尼恩對中國的藝術文學做了大量
編纂研究工作。偉利成為將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翻譯成英文的一代大家,這是後話。
1903年初, 比尼恩和當時印刷和繪畫部負責人考爾文Colvin接待了一位曾在英軍第一孟
加拉騎兵團服役的約翰遜上尉C. Johnson,對美術史一無所知的約翰遜帶來一幅中國畫,
請博物館看畫軸上的玉扣裝飾件。比尼恩和考爾文發現這是一幅珍貴古畫,比尼恩後來給
家人信中表達見到這幅中國古畫的高興,說既然這幅畫來到了倫敦,如果博物館不從這個
「無知、愚蠢的軍官手中買下它,那就太錯誤了。」約翰遜以25英鎊將這幅題名為《女史
箴圖》的古畫賣給博物館。有說該畫是約翰遜上尉從圓明園盜走,但火燒圓明園發生在
1860年,約翰遜1900年才到中國,正值義和團時期。其家人說是被約翰遜上尉救下的一位
貴婦所贈。無論何如,這幅嬌弱的千年古卷居然從義和團與鴉片戰爭的硝煙炮火中倖存下
來,實屬奇蹟。此圖系名東晉顧愷之,為存世最早絹畫,世界藝術瑰寶。
始於修鐵路的「卡爾貝克辛迪加」
20世紀國中國開始修建鐵路。開工於1908年的津浦鐵路北起天津,南至浦口,中經滄縣、
德州、濟南、泰安、兗州、臨城、徐州、宿縣、蚌埠、滁縣等中原城鎮。清政府交給英德
兩國公司承築並派工程技術人員。這條先進交通線路的開髮帶來一個新的文化現象,其影
響超出中國之外,就是對沿途古墓遺址的認識和發掘。於此同時,中國現代考古學由安特
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等西方學者帶入,20年代開展了仰韶文化遺址發
掘等田野考古項目。
年輕的瑞典鐵道工程師奧瓦爾.卡爾貝克( Orvar Karlbeck, 1879-1967)1906-1927年
間來中國修建鐵路。1908年駐紮淮莊時,他注意到鐵路沿途挖掘出的墓葬品,開始了個人
的研究收集,集中在商周漢墓的小件青銅器物。由於中國政局動蕩,他1927年回瑞典。他
的收藏和經歷引起瑞典的中國古代文化愛好圈子的極大興趣,圈內人士包括著名的東亞藝
術考古鑑賞家、瑞典王儲古斯塔夫六世,和斯德哥爾摩東亞博物館館長安特生。二人領頭
決定集資成立「卡爾貝克辛迪加」藏家合股公司,共20個收藏家股東,由卡爾貝克代理去
中國實地考察搜集購買文物。1928年-1934年間,卡爾貝克三次回到中國,專程為博物館
、文化機構和私人收藏家收購文物。第一次「卡爾貝克辛迪加」成員只有瑞典收藏家和機
構,第二次和第三次則擴大包括了大英博物館,柏林國家博物館,個人有Charles
Seligman 和夫人Brenda, Oscar Raphael, Henry Oppenheim and George Eumorfopolous
,每次旅行結束後都出版有成員內部的收藏圖錄,卡爾貝克記錄了詳細的藏品介紹,中國
古董商提供的詳細來源,歐洲買家名字。
清朝滅亡後有大量出自宮廷的文物在市場流通,出現了國際東方古董商張靜江,C.T.Loo
盧芹齋, 山中定次郎(1866-1936)等。這些在當時戰亂不已的中國收集到的文物拿到歐洲
展示以後,激起了西方新一波對中國古代藝術考古的熱潮,也推動了文物市場價格的高漲
。英國的中國文物收藏熱從1920年代開始出現,公眾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也逐漸加深。
古青銅、玉、織物、古陶器、唐三彩墓葬人物陶俑,這些需要相當歷史和鑑賞知識的物品
隨之更多進入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官網顯示購買自「卡爾貝克辛迪加」的中國文物有200多件,以早期青銅器為
主。許多以個人名義參加「卡爾貝克辛迪加」的成員由此發展起對中國藝術考古的終身愛
好,一些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重要支持者和捐贈人。
喬治.尤摩弗帕勒斯(George Eumorfopoulos 1863-1939),銀行家和企業家,早年收藏
歐洲藝術,後集中收藏中國早期文物,「卡爾貝克辛迪加」股東。1921年發起東方陶瓷學
會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簡稱OCS,由收藏家和鑑賞家組成,活躍至今) ,資
助中國藝術展覽和出版,成為名重一時的中國文物收藏家和鑑賞家。由於家裡收藏的中國
物品太多,他將自己倫敦市中心的排屋住宅從後花園擴建一塊,開闢作私人博物館。鄰居
維斯夫婦(Charles Vyse)是陶瓷藝術家,受他影響,嘗試在陶藝中引入中國粗陶上釉技術
。尤摩弗帕勒斯原打算將龐大的個人收藏全部捐贈國家博物館,受30年代經濟蕭條的衝擊
,被迫以10萬英鎊的總價半賣半送給大英博物館和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有的則經
他後人捐贈。大英來自尤摩弗帕勒斯的中國藏品達兩千件以上,珍品頗豐,如著名的雙羊
頭商代青銅尊。
https://i.imgur.com/yyof1dC.jpg
青銅雙羊尊,約1200-1046 BC,南方青銅文化風格,1936年購自尤摩弗帕勒斯。33展廳。
奧斯卡.拉斐爾(Oscar Charles Raphael 1874 - 1941) 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熱愛和收藏
從少年開始,「卡爾貝克辛迪加」股東,一度擔任東方陶瓷學會主席,成為中國藝術的重
要收藏家和鑑賞家,此外他還收藏古波斯藝術品和日本藝術品。他將東方藏品分別遺贈給
大英博物館和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博物館,這些收藏品被譽為具有極高的價值。大英博物館
記錄在線的奧斯卡.拉斐爾舊藏約有400多件。
亨利.奧本海姆(Henry J. Oppenheim 1895-1959),銀行世家,「卡爾貝克辛迪加」股
東,東方陶瓷學會永久會員。過世時,他將1919-1939年間在歐洲收集到的中國和日本收
藏品全部遺贈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記錄在線的亨利.奧本海姆舊藏有500件以上。
查爾斯.塞利格曼(Charles Gabriel Seligman 1873–1940),醫生,民族學家,倫敦
經濟學院教授。他和同為民族學家的夫人布倫達(Brenda)從20年代開始研究並收集中國
早期文物,同為「卡爾貝克辛迪加」股東,並遺囑將二人藏品過世後分別贈送大英博物館
和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從塞利格曼夫婦獲贈併購買共達4400件物品(
其中2200幅照片),中國文物有700多件。
資助與其它捐贈
20世紀初,大英博物館除「卡爾貝克辛迪加」外,還資助了幾次全世界範圍內的考古探險
和發掘項目,其中最著名的要算1900-1916年間的斯坦因絲綢之路項目。馬爾克奧萊爾.
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英國籍匈牙利人,著名考古學家,一生完成過三
次中亞考古探險,81歲逝於第四次阿富汗考察途中。他1906-1908年第二次考察項目由大
英博物館出資40%,印度政府出資60%聯合贊助,就在這次考察中他得知敦煌藏經洞,於
1907、1914年兩次分別用銀子購得敦煌繪畫文書等物,悉數帶回倫敦,為便於整理和他自
己研究著述之用。現在這些文物分別陳放於印度博物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和大英圖書館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擁有大約240幅敦煌莫高窟繪畫。大英博物館
記錄在線的斯坦因中國考古文物有1500多件。他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丹丹烏里克遺址發現的
蠶種西傳木版畫,引起西方極大關注。斯坦因認為該畫表現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記
載,中原公主出嫁西域時將蠶絲種偷偷藏於頭冠,絲綢得以西傳的故事。畫面中間的高冠
貴婦即公主,左邊一侍女手指公主頭冠,意指所藏蠶種。畫面左下方顯示一藍蠶繭。
20世紀初去中國進行田野考察的英國漢學家當然不僅斯坦因。A D Brankston(1909-41),
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和人類學部管理人,中國出生,講一口流利的漢語,足跡到過北京、
景德鎮、印度、泰國、柬埔寨,並出版了景德鎮瓷器考察著作。他沒有斯坦因的運氣,
1941年「二戰」中出使香港時死於突發傷寒,年僅31歲。他在生前已將自己收藏的大部分
中國瓷器捐贈大英博物館。去世後他家人又捐贈了他的八件藏品。大英博物館記錄在線
的 A D Brankston 中國文物舊藏有90餘件。
大英博物館熱衷收集中國藝術,得益於館內眾多東方學者和藝術史家的積極倡導,除前面
提到的比尼恩 L.Binyon和Brankston外,還有:R.Soame Jenyns (1904-76),英國貴族,
大英博物館東方部副主任,東方陶瓷藝術史家,生前將所收集的中國瓷器等文物捐贈大英
博物館,過世後家人將其中國和日本瓷器永久借展劍橋大學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記錄在線
的 R.Soame Jenyns中國文物舊藏有40件左右。
艾惕思爵士John Addis (1914-1983)其父親Charles Addis為滙豐銀行行長和英國駐中國
外交官。艾惕思爵士1972-74年任英國駐中國大使,並擔任大英博物館理事/受託人。生前
幾次捐贈中國瓷器,大英博物館記錄在線的艾惕思捐贈遺贈中國文物有300多件。
巴茲爾.格雷(Basil Gray 1904-88),傑出的亞洲和伊斯蘭藝術史家,大英博物館東方
部主任,東方陶瓷學會會長,出版多部中國陶瓷藝術研究專著,組織中國陶瓷展覽,社會
影響極大。他將自己的收藏品捐贈大英博物館,以伊斯蘭藝術為主,內有少量中國文物。
熱愛亞洲藝術的社會慈善家對豐富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起了極大作用。
布魯克.塞維爾 Percy Thomas Brooke Sewell (1878-1958), 挪威銀行家,熱愛印度和
東方藝術,希望藝術品能夠陳列在博物館以得到世人更好的觀賞。他通過捐款和遺贈建立
了總價值百萬英鎊的兩項基金,專用於東方古物部購買文物。重要的西周鼎康侯簋,就是
博物館1977年用布魯克.塞維爾基金從 Bluett & Sons 拍賣行購得。目前33號展廳陳列
多件塞維爾捐贈及基金購買文物,如有:陳風圖,宋馬和之畫;塞維爾藏品有900多件。
Patrick J Donnelly(-1978),傑出的工程師,在印度工作期間產生對亞洲藝術的愛好,
集中收集德化瓷器。儘管他的藏品遭到過兩次盜竊,他去世時仍有600多件精美瓷器遺贈
大英博物館。
https://i.imgur.com/Mkorumo.jpg
隋代大理石阿彌陀佛立像, 盧芹齋贈
盧芹齋 C.T.Loo(-1951) ,20世紀上葉將中國文物販賣到歐美的中國古董商。安放大英博
物館北樓大階梯的隋代大理石阿彌陀佛立像,為盧芹齋用以參展1935-36年倫敦的中國藝
術國際展覽會後,通過中華民國政府捐贈大英博物館。此外他還捐贈過幾件上古文物。
沃爾特.塞奇威克夫人(Mrs Walter Sedgwick 1883-1967),她丈夫是一位律師,對東方
藝術不感興趣,因此她建立起自己獨立的中國文物收藏。她出生於英國的建築師世家,祖
父 A.E. Street建造了倫敦斯特蘭德大街的法庭建築,侄女羅森教授(Jessica Rawson)
是著名的漢學家和考古學家,現任牛津大學副校長。據說塞奇威克夫人挑選藏品品味獨特
,一定要稱心如意才購進。與其他慈善家遺贈不同,她生前不斷將精心收集的藏品慷慨贈
送大英、劍橋等各大博物館,「二戰」後仍然不斷購買和收藏,直到1967年去世。大英博
物館記錄在線的塞奇威克夫人舊藏有50件左右,以上中古藝術品居多,相當精美。
「二戰」以後,大英博物館捐贈和購買共駕並行的收藏方針仍然沿用至今。書畫近年比較
重要的收藏有:1998年用塞維爾基金購得1321年元代謝楚芳「乾坤生意」絹畫,現展33號
中國展廳;2010年藝術基金加塞維爾基金購得南宋陳居中《駿馬獵鷹圖》;最近2017年購
得《1965年國慶節北京婦女遊行隊伍圖卷》,佚名畫。
此外,大英博物館還與中國學術機構進行考古藏品交換,如中國陶器藏品中最古老最完整
的小口尖底瓶,出土自仰韶文化半坡遺址,1959年交換自中國科學院考古所。交換文物還
有一些新石器時期的陶片和石器。
大英博物館注重收藏當代社會田野考察物品,如2017年購買了六件當代中國藝術家的玉雕
,以慶祝何鴻卿爵士(Sir Joseph Hotung, 1930-)中國展廳裝修後重新開館,現展33號
中國展廳和33b中國玉器展廳。出生於上海的香港富商何鴻卿爵士熱愛收藏古玩,是大英
博物館當代最重要的捐贈人。2009年,在何鴻卿爵士瓷器中心的資助下,原藏於倫敦大學
亞非學院、供學者學生研究之用的的大維德爵士1700件中國陶瓷收藏,遷入大英博物館第
95號展廳長期展出,供公眾觀覽。
帝國有興衰,財富有聚散。正是那些有遠見之士,趁自身財力鼎盛之際,孜孜不倦收集維
護,才有如今大英博物館的盛況。
本文特別感謝:大英博物館亞洲部的陸於平博士(中國書畫及版畫負責人)和陳誼博士(
古代中國研究負責人。
作者: moslaa (萬變蛾)   2018-06-01 08:43:00
好長 有懶人包嗎?
作者: unclefucka (冰不汁醬,醬不汁冰,難吃!)   2018-06-01 09:57:00
別誤會,不是搶來的。 完。開始捏造來歷了,不容易推翻啊
作者: IBIZA (溫一壺月光作酒)   2018-06-01 10:43:00
最後一手是捐 不代表捐的人不是買贓貨啊
作者: Swallow43 (絕對領域命者)   2018-06-01 10:46:00
帶風向文啊
作者: zeuklie (Unlimited blade works)   2018-06-01 10:55:00
這id的發的東西點進來都是浪費時間
作者: afv (魁羽)   2018-06-01 11:21:00
不管怎樣,給外國人好過這些東西在1960-70年代還在中國
作者: vandervaal (kensu)   2018-06-01 12:02:00
同意樓上
作者: fayever (yesman)   2018-06-01 15:29:00
要不是英國人倒賣鴉片,哪有什麼機會讓洋人殺入京城劫掠?為免倒果為因太兇了。
作者: JustinTW (DoW FAN)   2018-06-01 22:03:00
這有趣,我相信有搶來的,不容易推翻一說怎麼說?這篇文舉的例子明顯偏向孤例唄?
作者: HAHAcomet (值得信任的彗星小天使)   2018-06-01 23:04:00
看標題直接秒想英法聯軍的人居多吧 歷史課都這麼教
作者: csghuuguh (ggininder)   2018-06-02 03:30:00
反正有搶的也有買的
作者: unclefucka (冰不汁醬,醬不汁冰,難吃!)   2018-06-02 16:08:00
就是因為死無對證,他們現在有所謂證據,你能怎推翻?
作者: moslaa (萬變蛾)   2018-06-03 02:06:00
感謝u大替我解釋。真是簡明扼要 ^^
作者: DCHC (純愛基本教義派♥)   2018-06-07 23:14:00
宣傳社會主義的文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