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 得仁山下創立蒙古文字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4-10-10 22:03:42
http://www.btzx.cn/Article/zjss/lszg/201012/25235.html
蒙古原無文字。這個生長在鞍馬間,以黑車白帳為家的游牧民族公元12世紀以后,受中
原先進文化的影響,毗鄰漢地的塔塔兒、克烈、翁吉刺、汪古各部常以馬匹、皮毛換取
漢地的絹帛和鐵器,汪古部逐漸已知農耕。此時,畏吾爾(維吾爾)文化也傳入西部的
一些部落,乃蠻部已使用畏吾爾文字。
乃蠻部曾經是一個地廣人眾,畜群繁衍、兵強馬壯的汗國。強盛時期疆域東達哈刺
合林,西到額爾齊斯河,北接黠戛斯,南與畏吾爾即高昌回鶻國的沙漠邊境毗連。據《
金史》記載,大定十五年(1175),粘八恩(乃蠻)君長率3萬余戶請求內附,并上交遼國
頒發的牌印,受金朝皇帝冊封。
作為中西交融之地的阿爾泰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代中國北方游牧民
族大多發祥于此,然后從這里出發去完成霸業,建立地域更為遼闊的大汗國。這些歷史
現象顯示出這里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足以為他們提供不竭的動力和基礎,游牧經濟為
了占有和爭奪優良牧場必須具有強大的組織和武裝,弱小氏族和部落是站不住腳的。它
必定依附與強大的民族和部落,以保證牧場和畜牧業的穩定與發展。從公元前60年“五
單于爭立,阿爾泰歸漢”,漢宣帝向呼韓邪單于頒發一枚金質“匈奴單于章”,并設立
西域都護府以來,一個個雄踞阿爾泰的汗國無一例外地主動請求中原王朝的冊封與委任
,成為中國邊隘之藩鎮。
乃蠻部在其杰出首領尼阿惕領導下,征服過吉爾吉斯(黠戛斯),打敗過王罕,一
度左右克烈部。《蒙古秘史》和拉施德丁的《史集》這樣描述:“乃蠻人和敵人作戰,
未曾讓敵人看見自己的脊背。”
鐵木真(成吉思汗)消滅了草原上最為強大的克烈部王罕后,勢力范圍已與西部的
乃蠻部接壤。乃蠻部首領太陽罕對昔日“歹氣息,破衣裳”的蒙古人極為蔑視,決意要
給鐵木真一點顏色看看。公元1124年春,太陽罕糾合被鐵木真戰敗的蔑兒乞部脫黑脫阿
、扎答蘭部的扎木合、斡亦刺部太子阿刺黑、忽都合別乞、朵兒邊、塔塔兒、合答斤、
撒勒只兀等部和克烈部的一個那顏東進,并夸下海口:“要將蒙古生得好的女人掠來,
將他們的弓箭奪來。”
鐵木真本來就把乃蠻作為下一個攻擊目標,如今對手找上門來,正是畢其功為于一
役的好機會。4月16日,蒙古軍出征,鐵木真采取先發制人的手段,突然在阿爾泰山東南
麓突襲乃蠻部。這一仗是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的最得意之舉,為迷惑敵人,他讓每個士
兵燃起五堆篝火,入夜望去,熊熊的火光映紅了大半個夜空。原來以為蒙古軍人少馬瘦
,不堪一擊的太陽罕頓生疑畏,軍心立馬動搖。經不住鐵木真一馬當先領兵沖殺,精神
上已經失敗的乃蠻部隊陣腳大亂,真可謂兵敗如山倒,慌不擇路的潰軍跌下險崖摔死者
不計其數,太陽罕本人傷重而死,他兒子屈律沿額爾齊斯河逃往西遼。
令成吉思汗沒有想到的是,在攻滅乃蠻部太陽罕之戰中,手下的士兵俘虜了一個叫
塔塔統阿的畏兀兒(維吾爾)人。此人性聰慧,善言論,深通本國文字,被太陽罕尊為
師傅,命其掌管出納錢谷,委任人才的金印。太陽罕雖兵敗被殺,他依然忠于故主,懷
揣金印,四處躲藏,最后被蒙古兵俘獲。
在《元史》的塔塔通阿傳略中,有一段成吉思汗詢問塔塔統阿的精彩對話。“太祖
西征,乃蠻國亡,塔塔通阿懷印逃去,俄就擒。帝詰之曰:大?人民疆土,悉歸於我矣,
汝負印何之?”對曰:“臣職也,將以死守,欲求故主授之耳,安敢有他!帝善之,命
居左右。”這段對話用現代漢語表白是這樣的,成吉思汗問被俘虜的塔塔統阿,太陽罕
的民眾和疆土已經全歸于我了,你懷抱著他的金印有什么用?塔塔統阿回答說,這是臣
子的職責,即便丟了性命,也不能辜負故主的期望。成吉思汗感嘆道,你真是個忠孝之
人,便把塔塔統阿留在身邊,仍讓其掌管信印。
成吉思汗又問塔塔統阿是否深知本國文字。塔塔統阿回答說不僅深知,還在乃蠻充
當先生之職。成吉思汗大喜,命塔塔統阿以畏兀兒字母拼寫成蒙古國書,蒙古族從此有
了自己的通行文字。
蒙古軍隊與乃蠻部的戰斗是在阿爾泰南麓的額爾齊斯河中上游進行的,據日本作家
小林高四郎著的《成吉思汗》一書所載:“成吉思汗把潰敗了的乃蠻部民,收容在阿爾
泰山南麓。這些人里就有喚醒蒙古人文化,教以書律文化的塔塔統阿。
成吉思汗在額爾齊斯河畔命塔塔統阿創立了蒙古文字,使整個蒙古民族產生了質的
飛躍。由于成吉思汗的大力倡導,塔塔統阿等人的精心研究,加上最先學會畏兀兒文字
的蒙古貴族子弟的共同努力,蒙古國逐漸采用畏兀兒文字書寫蒙古語,創制了畏兀兒字
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為了備一代制度,命國師八思巴創制蒙古新文字。公元
1269年,新字造成,推廣使用。蒙古新字俗稱“八思巴字”,是根據藏文加以變化創造
的,有42個字母,元朝滅之后就基本上不用了。公元1307年,卻吉斡斯爾在畏兀兒字母
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使之更適合于蒙古語的特征。這就是今天仍在使用的蒙古文字。
創立蒙古文字的塔塔統阿被成吉思汗留在身邊,封為師傅,教汗子和諸王學習畏兀
兒文字。其后,成吉思汗又下令召來一些深知畏兀兒文字的人,來當蒙古貴族子弟的老
師。
畏兀兒字蒙古文的問世,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等各方面都越來越顯示
出巨大的作用。它是蒙古民族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成吉思汗對其也格外鐘愛,用它來
發布札薩(軍令、法令),登記戶口,記錄事項等都十分方便。成吉思汗的“大札薩”
(大法令、軍事、典章)也應運而生。早在1202年,成吉思汗在滅亡四姓塔塔兒之前,曾
經多次口頭宣布過“札薩”,強調禁止泄密,不許貪財等事項。但因無文字記載,有關
內容、說法和理解也不一致。所以當戰斗結束時,有不少將領未能遵照口頭“札薩”辦
理。成吉思汗吃了沒有文字的苦頭,如今有了文字,于是竭力強調在軍中頒布大札薩,
用文字記錄在案,后來訪求到軍師耶律楚材,與其論道得仁山。西征中召見長春真人丘
處機,聽大師傳教布道,詢問人生健康之真諦,他都讓人詳細記錄下來,傳與后世,以
鑒未來。
蒙古各部的統一以及各部共同語言的形成,是文字產生的前提。而統一的語言和共
同的文字又促進了蒙古族文化的發展。隨著統一語言的形成和文字的產生,出現了各種
形式的歷史作品和文學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3世紀中葉寫成的《蒙古秘史》(漢譯名
為《元朝秘史》),全書共282節,較為詳細地記載了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與其子窩
闊臺汗的事跡。雖是一部封建帝王的家譜,歌頌成吉思汗的“武功”,“盛德”,但在
史學上有很大價值。為后人提供了蒙古族起源的確鑿資料,通過該書的記載,可以認定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是生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少數民族,跟漢文資料《唐書》所及
蒙古族起源于“蒙兀室韋”是相符的。
《蒙古秘史》所記蒙古族早期及成吉思汗一生的事跡,大多是真實的。書中的事例
生動、詳實、多方面地反映了蒙古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艱難過程。涉及范圍十
分廣泛,諸如游牧生活和狩獵業生產、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產品交換,氏族制殘余、
戰爭和政治組織以及宗教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盡管有些虛構或夸張的成份,但從總
體上講是能夠反映出當時蒙古的真實歷史的。
《蒙古秘史》成書于窩闊臺時期。從書中行文可以看出,當時蒙古族文化已發展到
相當高度,由于長期以來受到耶律楚材倡導儒學等漢文化的影響,書中既有真實地歷史
記載,也有優美動人的故事和詩篇。這同漢族古典歷史著作一樣,具有“文史不分家“
的特點。
以成吉思汗在額爾齊斯河畔命塔塔統阿創立蒙古文字為標志,蒙古民族的史學、印
刷、音樂、舞蹈、繪畫等文藝事業蓬勃發展起來。除《蒙古秘史》外,丞相脫脫主持編
纂了《遼史》、《宋史》和《金史》。在那個動亂的歲月里全面系統的保存了遼、宋、
金三朝社會矛盾,生產方式,民族關系等多方面的史料,不失為我國歷史上的重要史籍

這一時期,蒙古人民學會了漢族的鏤版刻書技術,音樂和舞蹈也在各民族的融合中
相互借鑒吸收,形式和風格都大大的豐富了。騎馬、射箭、角抵等體育運動,也在民間
廣泛傳播。和林,上都等都是當時蒙古地區的主要城市,市內矗立許多雄偉華麗的宮殿
建筑。有的宮殿全用大理石修建,有的宮殿通體用竹子構成,并且可以移動。市內布局
經過認真規劃,富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西方風格,建筑物上繪有各種壁畫,描繪著各色
烏獸花卉,還有精巧的雕刻裝飾品,顯示了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由劉澤華、楊志玖、
王玉哲等學者編寫的《中國古代史》這樣評價成吉思汗及其后人:“南宋滅亡以后,整
個中國在元朝統治下統一了。這是從唐朝以后我國歷史上出現的一次規模空前的統一。
我國各族人民——東北的女真人、契丹人,漠北的蒙古人,西北的維吾爾人,西南的藏
、彝、白、僮(壯)、苗、瑤……各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一道,在統一政權的范圍內,通
過共同的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互相接觸、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促進了我國政治、經
濟和文化的發展,推動了各族人民的融合,鞏固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同時
,由于和西方國家的接觸比以前頻繁,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有了空前的發展。
為開創蒙古文化而創立蒙古文字的塔塔統阿,深受成吉思汗和窩闊臺的敬重。太宗
(窩闊臺)即位后,命其掌管內府的玉璽金帛,還讓他的妻子吾和利氏當皇子哈刺察兒
的乳母,經常給于賞賜。塔塔統阿對幾個兒子說,大汗讓你們的母親鞠育太子,得到很
多封賞,你們也都享受到了,今后一切東西先供奉太子食用,有余的才能分給你們。太
宗得知后,對身邊的侍臣說,塔塔統阿以朕所賜先供太子,其廉介可知矣。于是,對其
更加尊重。塔塔統阿因病去世后,至大三年(1310)贈為中奉大夫,追封為雁門郡公。
并讓其第三子速羅海襲父職,仍命司內府玉璽金帛。
明代以后,史書中記載斡亦刺惕部落從貝加爾湖的原始森林走出,由南遷到阿爾泰
山周圍的草原中,在經營畜牧業的過程中迅速發展,有4萬余戶20多萬人。后改稱瓦刺,
分三支。永樂七年(1409),明朝政府封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
安樂王。瓦刺以阿爾泰山和準噶爾盆地為根據地,向東攻占遼河中上游地區,向北征服
吉利吉思部,控制了葉尼塞河和鄂畢河上游的西伯利亞南部地區。16世紀,瓦刺蒙古分
為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四部。之后,準噶爾部日益強大,并于1635年建
立準噶爾汗國。汗國以和布克賽爾為大本營,疆域東起阿爾泰山,西到巴爾喀什湖以西
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南至天山,北逾葉尼塞河至額爾齊斯河中下游及鄂畢河。
清朝年間,自感強大的準噶爾部長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發動叛亂,康熙帝親率大
軍在烏蘭布通將其打敗。康熙三十年(1691)秋,沙俄派馬特維,尤金為使節,由額爾
齊斯河北上至科布多會見噶爾丹,策動他重振旗鼓。康熙三十四(1692)年,噶爾丹聲
稱借得俄羅斯烏槍6萬支,大舉內犯。清政府再次發兵,大敗噶爾丹于昭莫多,噶爾丹兵
敗自殺,其姪策旺阿布坦乘機奪取了汗權。直到乾隆二十二(1757)年,歷時三朝,長
達近70年的準噶爾部叛亂最終平息。
準噶爾叛亂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在蒙古、新疆等地設立將軍掌管邊疆軍政,又設參
贊或辦事大臣。乾隆二十六(1761)年,設科布多參贊大臣轄理杜爾伯特、輝特、扎哈
沁、額魯特、明阿特、新士爾扈特、新和碩特、阿爾泰烏梁海、阿爾泰淖爾烏梁海等9部
31旗。滿清末年,邊疆地區危機四伏,強鄰沙俄乘機逼簽不平等條約,蠶食我大片國土
。光緒二十八(1902)年,伊犁將軍長庚經調查奏請在阿爾泰設專官管理,科布多參贊
大臣瑞詢也懇切上書響應。三十年(1904),清政府決定改科布多幫辦大臣為科布多辦
事大臣,移駐承化寺(現阿勒泰市)辦事,實行科阿分治。
盡管經過明清尤其是清代中后期的戰亂,成吉思汗當年命塔塔統阿在得仁山下創立
的蒙古文字還是流傳了下來。14世紀末,《蒙古秘史》被翻譯為漢文。這部有關蒙古早
期社會、歷史、文學和語言的寶貴文獻得以保存下來。17世紀初,蒙古首領俺答汗主持
用蒙文翻譯《甘珠爾經》,至察哈林丹汗時,除軍事部分外,這部一百零八函的百科全
書全部譯成。該書翻譯主要根據藏文本,同時也參考了漢文本。通過《甘珠爾經》的翻
譯,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蒙古語詞匯,說明當時蒙古語言詞匯已經相當豐富,語法構造嚴
密,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與此同時,還出現了《黃金史》和《黃金史綱》兩部著作,成
為明代蒙古歷史的重要文獻。蒙古民間文學在明代繼續發展,其代表作品《烏巴什洪臺
吉的故事》,描述了一個貧苦牧奴的兒子同殘暴、貪婪的封建領主進行斗爭時所表現的
勇敢、機智和堅強不屈的英雄性格。內容鮮明生動,具有草原風格,反映了勞動人民對
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代蒙古文化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是書面語言的形成和規范化。封建割據的消除,
便利各族文化的交流,產生了統一書面語言并使之合乎規范的要求。18世紀,阿拉善旗
的丹達爾拉哈然巴寫出一部比較條理化的語法書:正黃旗的卓特富俊完成了《蒙文旨要
》和《清文旨要》。清政府纂修的幾種多民族文字對照大型辭典,如《五體清文鑒》(
滿、蒙、漢、藏、維)等。此外,還有蒙古族學者單獨編纂的詞典,如賽尚阿的《蒙文
匯書》和《蒙文晰義》,蒙古族學者集體編纂的大型《蒙文注解辭典》等。
隨著農業的發展,在農區和半農半牧區,辦起了更多的私塾學校,延聘本族和漢族
教師教授蒙、漢文、知識份子較前增多了。這一時期的歷史著作有薩囊徹辰的《額爾德
尼脫卜赤》(漢譯《蒙古源流》),拉西彭楚克的《大元盛朝史》。松筠的《綏服紀略》
。這些著作對噶爾丹,阿睦爾撒納等人發動的策亂進行了嚴厲譴責,對蒙古族和西域的
歷史、地理作了考證,不失為有價值的作品。
在民間,說書的風氣更加盛行。說書的藝人除誦唱流傳于蒙藏兩族人民中間的英雄
《格斯爾傳》外,由于《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等作品被譯為蒙文,在
蒙古民眾中廣為傳播,對豐富和發展蒙古族文學和語言詞匯,起了積極作用。尤為值得
一提的是,蒙古族文學家蒲松齡用民間鬼怪故事編寫的《聊齋志異》,成為中華民族文
化的一枝魄寶。
自古以來,阿爾泰山一直是中國的內山,從阿爾泰山發源的額爾齊斯河也作為我國
的內河。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我國西
北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1869年的《中俄科布多界約》,割占我國齋桑湖以北包括阿
勒坦淖爾烏梁海在內的大片領土。1869年的《中俄烏里雅蘇臺界約》。強占唐奴烏梁海
原屬我國的領土。1870年的《中俄塔爾巴哈臺界約》,割去齋桑湖及其以東以南的領土
。1912年,沙俄軍隊源源不斷地開進外蒙,扶植哲布尊丹巴等反動活佛、王公組成“臨
時政府”,宣布脫離中國,此后不僅外蒙逐漸喪失,原與阿勒泰地區連成一體的科布多
地區也被俄蒙掠據。至此,清朝中前期原屬蒙古各部封地的領土絕大部分喪失,到1904
年科布多與阿爾泰分治、設阿爾泰辦事大臣時,只轄阿爾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新和
碩特三部1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了。
國土雖喪,但成吉思汗當年創立的蒙古文字并由此而衍生的蒙古文化,卻頑強地保
留下來了。以地名為例,阿爾泰是蒙語金子的意思,翻譯成漢語就是“金山”;世界自
然景觀喀納斯是蒙古語“罕蘇”的譯音,原為神水之意,現普遍譯為“神秘而美麗”;
位于阿爾泰山腹地的阿拉善溝,蒙古語為溫泉,溫泉在山溝半山腰上,泉眼呈羅棋布,
千姿百態,噴泉口是一個小圓洞,每隔三秒從石洞中噴出一股水柱,“胃泉”因治好許
多牧民的疑難胃病而得名,“乳泉”則似一縷白煙,徐徐地從泉眼中細細流出,使人想
到母親的乳汁。阿拉善溝溫泉水質柔滑,泉水有熱、溫之分,熱泉水溫在55℃以上,溫
泉在34℃左右;烏倫古湖又稱布倫托海,在蒙古語烏倫古意為云霧,因煙波浩淼,水汽
蒸騰,常有云霧籠罩,故得此名;薩吾爾山,亦稱薩里、薩兒,又稱賽里鄂拉,都是蒙
古語的不同音譯,古代西域解釋“薩里”就是“馬屁股”的意思;即薩吾爾山的形狀好
像馬的屁股一樣;烏勒昆烏拉斯圖河,蒙古語意為大楊樹溝;布爾津,在蒙古語中意為
蒼色之水;哈巴河,蒙古語意為河床坡度大、多跌水;農十師師部原名叫多爾布爾津,
這是成吉思汗取得名字,意為長滿芨芨草的平地。
跟蒙古語地名一樣頑強保留下來的是成吉思汗大軍西征時的故事,這些故事在不同
年代增添了不同的內容,成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4-10-10 22:17:00
/www.hulunxx.com/UploadFiles/201341116315580.jpghttp://ppt.cc/7Mo4 蒙古文字還在用于科學文化教育上蒙古文字看起來挺漂亮的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4-10-11 22:49:00
原來卻吉斡斯爾也是西藏僧人 看來蒙古跟西藏真的分不開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4-10-11 23:34:00
蒙古族分布蠻廣的,在青海也有蒙古族,游牧民族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境內也分布有蒙古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