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校考東北史─4

作者: strawberi (不£)   2014-09-04 17:32:56
靺鞨是渤海的音訛,渤海是「海渤」也就是「從屬者靺鞨」的意思,表示是粟末部的屬國
。粟末在吉林龍原出土的物件中,有5個刻有「粟」字樣的紋章,應該是下賜給渤海的。
在傳說中的文章〈渤海國志長編〉裡面,《什野雜獲》引述了〈渤海國志長編〉的一段話
:「因以其王為家主,飼獲能居」。表示靺鞨君主只是「家主」,證明了粟末的宗主地位
。而「飼獲能居」可以解釋成等待機會獲得居住權的意涵,證明靺鞨君主集團從高句麗王
朝時代以來,就是畜牧民部落集團。更重要的是,《商遺》和《商韻》做為甲骨文字系統
的古書,保留了相當多的渤海.靺鞨語音,其中「靺鞨」的字義,在至少是朝鮮王朝中宗
時期(1506-1544),被定音值並且解釋成「破海」的意思。〈朝鮮王朝大典〉也證明了
烏蘇里舞和靺鞨舞的相互繼承關係,是在勿吉從屬於高句麗王朝的時候,就一直被定位成
儀禮的。靺鞨舞的精神據說以戰鬥為主,但是應該是文藝作戰形式,表現的相當蘊涵氣質
,因為傳承自〈唐禮〉的3旋拜,被運用在靺鞨舞當中,為漢禮的「內3圈.外3圈」再展
翅的仙鶴拜法。在龍頭山古墓群出土的文王大欽茂時期(737-793)的渤海壁畫和四角煙
瓦,證明了渤海存在著佛教的廟塔,當地目前用木頭柵欄保護的比較好。
基於《什野雜獲》流傳下來的寶貴資料,有2則重要的史料:「王耕其率為田,田玨其君
」。「王耕其帥為田,田田其君」。按照字面上的含義,王可以在率賓,也就是南興凱一
帶成立作戰單位,分邦國的領土給邦國聯盟封建主。按照田玨是金朝時期的政治事件人物
,雙重相關的含義就是可以刑殺聯盟封建主,因為田玨是冤獄的主角。渤海邦國既然做為
高句麗─粟末的屬國卻擁有這麼高的權力,顯示在渤海宣王代,渤海郡王就已經踐祚或僭
祚了原本的宗主國高句麗─粟末。在朝鮮王朝文宗時期(1450-1452)傳抄下來的《百卷
經要》殘留的2個句子:「渤海俗尚以倭尾」。「渤海成粟末禮」。表示渤海留著滿洲式
的辮子,但是是像日本那樣梳一圈垂綹在後頸,相當甜美,而成年禮使用粟末禮,將生白
米在手上搓過後,放入缶中敬拜佛陀、菩薩,下姓人家為了求富貴,還會將整碗熟白米在
手上玩搓成屑屑,希望年年豐登。
在朝鮮王朝光海君時期(1608-1623),至少已經成書的《經野嫻集》和《舒舒欄目》裡
都重覆記載了:「酒國尚香以海浮,惟維春綣幾人家」的句子。然後在朝鮮王朝仁祖時期
(1623-1649),至少已經成書的《萬曆百寶野獲》和《光宣並要》都提到:「若要秋去
曦海邊,只要烏蘇不見雲」。整理其中對於吉林、黑龍江習俗的考查,可以認識到生女直
時期,生女直還保有向日出方向敬酒的習俗,這與契丹民族的某些成員主體集團是一致的
。祭典的時期應該是在春晚,在人口還很稀少的吉林、黑龍江地區進行,希望東北方挹婁
,也就是婁肖扶餘的故地,能夠永久的朝日明亮。
一般北派反駁渤海外源論的說法,主要是根據渤海朝廷運用了一定數量的新羅軍官,在崔
致遠版的《三國史記》記載了渤海做為粟末部的屬國,在外交禮儀上常常被唐天子國責斥
的內容。在公元670-700年代,做為實際領主的後代高句麗王朝流浪武將,曾經在這一時
期佔據長白山(白頭山)一帶進行少數民族保護,相當於高王大祚榮的年代。在中國長城
線以外的高句麗王朝軍團制國家,一般認為渤海武王大武藝(718-737)交給日本(假設
日本國號在681年起用)的國書或獻書裡,不斷提出恢復高句麗王朝領土的要求;然而到
了渤海文王時期(737-793)「階寄」給日本的書信裡,依據《舊唐書》內容的推測,渤
海邦國與新羅王朝已經互相承認了。
黑水靺鞨主要分為:思慕部、黒龍江郡利部、窟説部、莫曳皆部、拂涅部、虞婁部(挹婁
)、越喜部、鐵利部。靺鞨主要居住在公元6-7世紀的中國東北、俄羅斯西伯利亞濱海、
朝鮮咸鏡、大部份的伯力(哈巴羅夫斯克)地區。遼朝時、遼朝設五國部節度使,轄黑龍
江下游各部、博和哩爲「五國頭部」。在公元6世紀以前,廣義的烏布羅地區被勿吉控制
,公元6世紀以後,烏布羅地區轉變為「靺鞨海渤」聯合體控制,而勿吉聯合體與靺鞨海
渤聯合體並不是同樣的組成成份,名稱意義也不太相近。靺鞨海渤的外源地,也就是包括
勿吉聯合體時期的烏布羅地區,從公元1世紀開始,就有和新羅、百濟跨空間交戰的記錄
,記載在舊版《三國史記》裡。
沃沮是公元前2-5世紀時長白山(白頭山)以東的聯合體,北沃沮與南沃沮經常不相同,
都有「盛國的意思」。南沃沮也稱東沃沮,大致位於今朝鮮咸鏡,北沃沮大致位於圖們江
流域。南沃沮與東濊相鄰,據《三國志》記載,南沃沮與北沃沮習俗雷同,語言與高句麗
則其實不一樣。北沃沮經常受到挹婁從海上的進攻(概略每年夏天進攻)。挹婁的語言與
高句麗、南沃沮、北沃沮都不一樣。據《隋書.卷81》,挹婁特別被錯稱成新羅國。只有
這筆資料有誤的情況是這樣的:曹魏將毌丘儉攻打高句麗王朝,高句麗王朝聯合體有些成
員奔逃到南沃沮、北沃沮。這批高句麗王朝聯合體的成員於是對中原國家報稱自己是「新
羅民」,吸收華夏移民,於是靠掌握一些技術,兼併了南沃沮、北沃沮、不耐、獩等聯合
體或民族主體。史書誤載成這批「新羅民」:「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
。」。《後漢書》記載了漢武帝(141-87bc.)滅了衛滿朝鮮(195-108bc.)後,以南沃
沮地為玄菟郡,玄菟郡政權被貊國聯合體侵攻,玄菟郡政權被遷到高句麗西北,附屬於東
部樂浪,但是沒有設都尉管轄。公元1-2世紀,玄菟郡政權成為高句麗王朝太祖王(
34-19bc.)的藩屬,曹魏在公元244年與高句麗王朝交戰後,高句麗東川王(227-248)曾
經將牧帳王部帶到北沃沮整頓。南沃沮與北沃沮兩地,各以山地和河川地進行境界分類,
「邑落民」如果受到其他部族的侵犯,南沃沮與北沃沮2個聯合體國主都要責任災難保全
。漢制三老制其實沒有在南沃沮與北沃沮實施過。朝鮮王朝定宗時期(1398-1400)的《
蒔野之萍》曾經認為南沃沮與北沃沮實施過「功曹」制,是一種與後來的滿洲旗制類似的
制度。
公元2世紀以後,東胡在公元245-285年曾經與高句麗王朝進行了可以稱之為「40年戰爭」
的漫長對抗,扶餘王儲扶餘依慮的族兄被慕容弈洛瓌(阿干,Argan)追逐,逃到南沃沮
,由於扶餘王室的王威比較高,反而促使扶餘王朝藉由這個事件,擴大領地到南沃沮與東
部濊國聯合體。當地濊人比貊人多很多,有特殊型式的火坑造型。中國歷史學家金毓黻先
生主張「靺鞨,當亦為沃沮、勿吉之音轉」,金毓黻先生的語言理論是錯的,但是藉由當
年的這種考證方法,得知南沃沮的後裔是東女直即曷懶甸女直,與濊人、肅慎人混血,這
個是正確的。另外、《三國志.卷30》:「沃沮……言語與句麗大同」,這一則資料中的
沃沮記載是錯誤的。而《三國志.卷30》中正確的記載為:「挹婁……言語不與夫余、句
麗同」,「挹婁喜乘船寇鈔,北沃沮畏之」。
東胡在公元245-285年與高句麗王朝的「40年戰爭」,造成在漢儀禮圈、扶餘儀禮圈中間
的正統對抗,高句麗王朝在公元247年以後基本上不向中原國家朝貢,只進行民間等級的
交易,態度非常強悍。當時、拓跋部鮮卑與烏桓、白部鮮卑發生了衛瓘事件(275),造
成內蒙古地區與漢儀禮圈、扶餘儀禮圈的重大聯盟事件。《舊唐書.室韋傳》所記載的烏
丸和烏羅護,有可能是指烏布羅地區,意謂著遷入扶餘王朝、高句麗王朝的挹婁民族,而
那河確實是黑龍江水系的一條河。南沃沮混雜著挹婁民族的地區,擁有麻布和養蠶技術,
所織出來的成品叫做「明捻線綢」。南沃沮當地的星座信仰稱為「舞天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