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校考東北史─1

作者: strawberi (不£)   2014-09-04 17:27:00
《新唐書.卷219.靺鞨》:「後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不復與王會矣。」。
《新唐書.卷219.渤海》:「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有功,詔檢校司空、
襲王」。/「鴨淥,朝貢道也」。
〈校訂三國遺事敘例言〉:「渤海國之鴨淥南海扶餘城四府」。(應該是丹東一帶的南鴨淥,與927年定安國鴨淥不是同一個地方)。
宣王時期,渤海國「開置郡邑」。
《許亢宗行程錄》:「自黃龍府60里至托撒孛堇寨,為契丹東寨。當契丹強盛時,虜獲異
國人,則遷徙雜處至此」。
1.虞婁─率賓、定理
2.鐵利─鐵利、郢
3.安車骨─鐵利、郢
4.粟末─顯德
5.南方邦甸─鴨淥、南海
渤海的州、府都是「州都督府」的省稱,也就是「羈糜州都督府」,所以、州、府其實是
同一個等級。5京、15府、62州,其實是5京、15「羈糜州都督府」、62「羈糜州都督州」
,「羈糜州都督府」與「羈糜州都督州」同等級,也就是第2級和第3級國家政區其實同等
級,一個第2級國家政區內,有來自不同第3級國家政區的諸侯輪值管理。
「羈糜州都督府」是大範圍「州府」,以里伯、里侯為統治爵位,「羈糜州都督州」是小
範圍「州府」,以里子、里男進行統治。
在朝鮮半島前三國時期的後期,烏布魯靺鞨常常在高句麗的阻隔下,越界攻打百濟和新羅
,烏布魯靺鞨與其他各個民族不同,是一種遊牧行國的圈地式民族。在高句麗剛滅亡的時
候,松花江流域的烏布魯靺鞨遷徙到營州,接受了分封制度不再隨意遷徙,他們的數量有
10多萬人,契丹部為了抵禦大祚榮領導的移動作戰集團,在公元695-700年左右,在敦化
方面防禦,促使大祚榮建立了震國。營州方面的渤海邦民,在公元926年左右,因為契丹
的征服而改編為契丹戶籍,但是北滿洲方面,當年從920-1120年代,松花江一帶確實被稱
為「餘震」民族主體集團。
公元696年,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與歸城刺史孫萬榮發動了營州事件,造成唐朝對這一
地區統治的混亂。靺鞨上層利用當時的情勢,粟末部大人乞乞仲象和白山部大人──從兄
乞四比羽,率領部眾及「高句麗餘種東走」,到了肅慎故地──牡丹江上游敦化附近練兵
牧馬,築建城廓,建立了以粟末、白山靺鞨為中心的聯邦國家政權。歷經15年的時間,武
后聖曆元年──公元698年,震國主大祚榮正式得到中央王朝的冊封「渤海郡王」,成為
渤海國的濫觴。
渤海國對於南方的唐朝有強烈的君臣倫理觀念,而上京中心地帶對自己邦國內,表現出賞
罰分明的行事態度,講求賢人政治,以德位兼備之身,收修齊治平的政治效益。渤海國的
民本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以順民之心,試圖達成民心所希望的「富厚」。為了建構
有助於道德實現的人文環境,渤海國重視敦厚風俗的教化政策。《柳邊紀略》記載甯古塔
的紫石碑:「聖,儒生盛於東觀,下瞰闕庭」。另外、渤海貞惠公主墓誌及貞孝公主墓誌
中都有「早受女師之教,克比思齊,每慕曹家之風,敦詩悅禮」的句子。從日本歷史學家
善之助的《日本文化史》一書中,得知現今所存的日本舞蹈類型,包括:大靺鞨、新靺鞨
、新烏蘇、古烏蘇,比較有可能是古代渤海舞步演變而來的,舞蹈形式「多戰鬥之容」。
清國考證學者胡渭把山東半島在《禹貢錐指》裡指出,堯帝伊祁陶唐放勳時期就把朝鮮半
島稱為「朝鮮的地方」,意思是「牛耳朵的地方」、「鬱夷」、把中原陽谷地方指定為青
州地方。因為「日出陽明之谷」,所有它的更東邊按照當時的中原語言,稱為「牛耳朵的
地方」,這件事《4卷四庫全書》有記載。古朝鮮與中原陽谷地方有往來的最舊的時期,
是公元前 2400年左右的記錄。慎水路勿吉和靺鞨也在朝鮮半島舊史中有記錄,餘震族‧
變成了滿州族,「和台朝鮮」指得就是「扶餘震族」。在《舊三國史記》裡,據說公元
240-248年,早期高句麗王宮「Tonchon王代時期」的宮殿,被某個中國東北民族進攻,
Tonchon王在買溝婁進行本陣撤退,Guangugomu將軍從陣後本營派遣太守王前去搭救,地
方在咸興新海灣地域,離一種叫munchion,也就是築城可以用的貝殼石的產地很接近。所
以古朝鮮「江陵」一帶其實在咸鏡一帶,是肅慎和古高句麗當時的邊界。高句麗是「真實
」的意思。
《舊高麗史》在Gonnyongu王3年把高句麗弓裔這個人任命為金星太守,守備地不詳。在「
榮瀛王傳」裡面,據說高麗王朝的太祖王健,他的祖先出生在古高句麗的松山,這是高麗
王朝的傳說。滿洲和朝鮮半島中部是各國門閥興起的中心點。在《欽定滿洲源流考》裡面
,把滿洲和朝鮮半島的門閥世家全部混淆了,但是這也象徵民族融合。但是肅慎與朝鮮半
島各民族,是兩群很不一樣的民族主體。《逸周書》的「稷大臣」指得是派往肅慎方向的
欽差使節。因此,許多滿州學者在清帝國時期,都把肅慎當成「直臣」來解釋,其實是不
對的。
在統治階級,肅慎王Tsungusu王帶領的半農半狩獵民族,在渤海建國以前由於受到北部新
羅交錯領地的困擾,所以把古代婁肖扶餘南部的領土的農業民族帶往圖們江以內的中國東
北,一起同化成農業民族。婁肖扶餘南部是主張和日本聯盟的最大勢力,在渤海時期,渤
海雖然和日本是平行的國際關係,但是婁肖扶餘後裔,居住在渤海東海的羈糜州州、羈糜
州府,自行派遣「獻日本使」,也就是渤海邦國的副王,確實也算是對日本朝貢。渤海東
海的「獻日本使」甚至和唐天子國的「遣渤海使」、新羅王朝的「遣渤海使」有互動和競
爭。「獻日本使」第一次派出的時間大概在奈良百濟某一次遷都前後的時期,其實就是中
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發動乙巳之變的前一年,所以「獻日本使」把很多精良的武器賣給天
智天皇。
因此、天智天皇將唐樂和林邑樂列為不想邦交的左方禮樂國,渤海邦國和新羅王朝列為想
要邦交的右方禮樂國,日本國採取「守禮政策」。如今位於吉林和龍縣龍水鄉龍海村考古
出土的渤海貞孝公主墓,墓室西壁侍衛後方有三位樂伎,各持一件樂器,有的是拍板,有
的是箜篌,有的是琵琶。在日本歷史學家善之助的《日本文化史》一書中,日本舞蹈類型
,包括:大靺鞨、新靺鞨、新烏蘇、古烏蘇,就是右方禮樂的殘餘,但是正統的渤海舞蹈
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不是一開始的「多戰鬥之容」
作者: rocket34 (下個路口)   2014-09-04 20:3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