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校考東北史─2

作者: strawberi (不£)   2014-09-04 17:29:21
◇渤海邦國後代
宣王  大仁秀 國曆  818-830ce.
欽善王 大彝震 國曆  830-857ce.
範善王 大虔晃 恩曆  857-871ce.
緯王  大玄錫 恩曆  871-894ce.
竣王  大瑋瑎 恩曆  894-906ce.
末主  大諲譔 新國曆 907-926ce.
英祚公 大光顯 新國曆 930-934ce.
◇再興渤海寄行在太宰府外港與日本皇室共和北九州
再興安 大明伸     935-960ce.
再興真 大安熙     961-964ce.
再興春 大榮義     965-972ce.
再興家 大範長     973-989ce.
再興載 大範隆     990-1005ce.
再興末 大先覺     1006-1009ce.
◇渤海邦國後代的歷史
由於已經無法系統性的考證渤海歷史,只能根據Yakuyon一帶的考古發掘,釐清南北國:
新羅王朝與渤海邦國的歷史。高麗王朝為了證明渤海邦國是高句麗的正統繼承國,曾經在
正史中放入渤海史,但是隨著追隨南宋的道學運動,進行了相當的篡改,在朝鮮王朝時發
現是偽史,所以予以全部刪除了,包括目前所見的渤海年號,其實是一些渤海商團常用的
店號而已。高句麗是女子化兵力很強的國家,但是渤海只徵發男丁當兵。渤海剛開國的時
候,決定每隔2代王薨,再向唐天子國報哀,結果唐天子國覺得麻煩,封了一個永遠叫李
重旻的人,乾脆用「朱雀」當年號自己玩就算了。於是、渤海就常常以李重旻郡王的名義
,送迎佛教使節,在唐天子國最盛時期,渤海曾經有學問官高禮進等37人在長安京,後來
唐天子國衰,渤海人反而更多。渤海佛院得到過很多唐天子國的封賞。渤海也針對日本派
出「獻日本使」或「遣日本使」,渤海邦國的聯邦使團稱為「渤海正使」,對日本進行經
濟、文化交流,像王孝廉一類的詩人,他們的名作都被日本史書所保留。
根據考古發掘,咸鏡七寶山的古墳壁畫是高句麗的風俗畫,其實是刻意請唐天子國的畫師
重製的。但是、鍍金青銅裝飾版的各種青銅器具和土器以及漆器以及幾乎完美的形態的硯
台出土,都是渤海自製的工藝品。按上田老師的說法,渤海一般被認為是「與戰爭無緣的
國家」,產出適應的糧食總量而且愛好歌舞飲酒,這雖然是史實,但是渤海邦國的首要假
想敵新羅王朝常備30萬大軍,所以渤海邦國的招徵兵也有25萬左右。索倫白旗的祖先則封
在兩江、慈江一帶,為州州泊汋和州府泊汋聯合將軍。
渤海邦國在公元698年恢復了高句麗王朝的主要北方領域,傾斜的向東北方伸展,鐵利與
頡利地區,實際上是渤海邦國的國內國,相當具有60%的獨立性。在公元727年渤海與新羅
相當緊張的時期,渤海.日本同盟總共換約了30次。而女直和朝鮮被渤海邦國換成訓讀華
語的簡寫「女朝」,成為歷史傳說,東北方女國的訛傳原因。史實中的女國在東南亞某地

在大欽茂王的「文治文化時期」後,唐天子國在滅亡之後,契丹聯合國家趁渤海邦國與新
羅王朝動員對峙的時候佔據了上京龍泉府,渤海軍曾經押出全部的海軍想走海路攻打松漠
,但是登陸後被回鶻援軍全殲,大諲譔的本陣用渤海「假陣打法」分出的最強主力,被松
漠聯合120萬集中兵力打到全潰,泊汋聯合軍帶隊25萬趕回龍泉府的時候,龍泉府已經失
陷3個月被燒光了,於是索倫人的祖先大明彥自殺,而剩下的渤海人家,依然住在龍泉、
黃龍地區,稱為「下姓貴族」。目前《金史》裡所有大氏渤海貴族,全部是索倫楊氏的祖
先。
渤海由於是聯邦制邦國,始終沒有完整的諡號及年號系統,渤海邦國發達的政治及宗教、
教育、文化制度,是一邊參照唐天子國文化,一邊反映渤海國家的特徵,慢慢發展起來的
瑰寶。在文化觀點上來說,長安京具有文化向心的特質,渤海邦國是以中華文化為文化認
同的。透過整理渤海遺跡,很容易發現渤海比較偏進於中華文化,而非新羅文化或日本文
化的特質。在俄羅斯沿海進行的考古研究,也許更容易發現挹婁──也就是婁肖扶餘的木
瓦中國房遺址,而非渤海邦國的遺址。「婁肖扶餘」就是「扶餘國內國」的意思。
一般的渤海使節,在太宰府換文後都直接前往平城京聯絡盟國日本,在日本製訂天皇號,
與渤海祖國分治以後,就試著讓附屬邦國自派的「獻日本使」前往北陸道,以確立天皇律
令國家是東北亞細亞的唯一新正統。「安放」使節被日本官方改為「逗留」使節,「安」
寫成日本古代語的「做」,安放使節的「郡家」,被寫成「郡邸」,表示日本超越了祖國
渤海邦國。
◇再興渤海的歷史
渤海後來在日本太宰府的外港成立了再興渤海國家,曾經用過天皇號5年的時間,從公元
989年到再興渤海已經絕男嗣滅亡了以後的1018年,日本天皇都自己兼任渤海天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