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轉錄] 薛丁格的出師表

作者: ted5566 (ted)   2017-12-16 03:09:36
※ [本文轉錄自 SAN 看板 #1QD1tBOO ]
作者: ted5566 (ted) 看板: SAN
標題: [轉錄] 薛定諤的出師表
時間: Sat Dec 16 03:08:57 2017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84947865841254
馬伯庸
諸葛亮一生最著名的作品是《出師表》,《出師表》分成前後兩篇,前篇已成經典,毋庸
贅述,關於後篇的真偽卻一直有爭議。
《後出師表》在《三國志》裡並沒有記載,《諸葛亮集》裡也沒提。裴松之注引此篇出自
習鑿齒《漢晉春秋》,而最原始的出處,則是吳人張儼的《默記》。蜀漢丞相的上表,自
家都沒收錄,卻從一個吳人私撰的筆記裡流傳去,這不能不引起別人的疑問。
關於《後出師表》的真偽細節,歷朝歷代有許多學者做過辯證,各執一詞,對裡面幾乎逐
字逐句做過審視。就我個人感覺,更傾向於是偽作。
因為情緒不對。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透著滿滿的負能量,頹喪無奈,似乎自信全無。他在結尾說「至
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完全一副「我已經盡力了你們愛咋地咋地」的情
緒。
二表情緒迥異,像是出自兩個人之手。
有人為之辯解,說二表的風格差異,恰好反映出諸葛亮的心理變化——開始時雄心萬丈,
但中途遭遇了重重困難,國內反對聲起,他只能著文辯解,內心充滿了苦澀的無奈。
情緒對,但時間不對。
《後出師表》的寫作時間是建興六年,也即公元228年,恰好是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之前
所上,與前出師表相差正好一年。
第一次北伐雖然失敗,但並非慘敗,而是功敗垂成。對這次失敗,諸葛亮心裡懊惱是肯定
的,但不至於頹喪成這樣。事實上,他根本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摩拳擦掌,積蓄力量準備
再大干一場。隨後的第三、第四次北伐打得都不錯。(第二次後文另有分析)
如果是第五次北伐之前諸葛亮上這個表,情緒和史實就能對上了。那時候的蜀漢連年征戰
,精疲力盡,損兵折將毫無戰果,國內也有反對之聲。這個階段的諸葛亮心力交瘁,流露
出頹喪情緒並不奇怪。
二伐之前的諸葛亮,北伐事業正處於上升期。在這個時間節點上,他不可能也不應該帶有
這樣的情緒。
差一分沒上重點線而已,何至於搞得跟連續復讀五年似的。
尤其在《後出師表》中還有這麼一句:「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
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
、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
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期年」就是一年,諸葛亮羅列的這份戰損名單觸目驚心:僅僅一年時間,從趙雲以下的
高級將領有八人,中層軍官有七十多人,整整一支軍隊的建制沒了。
可在這期間,諸葛亮一共只跟曹魏交鋒了一次,而且除了馬謖慘敗街亭之外,並無敗戰記
錄,怎麼會造成如此之大的損失?更何況趙雲死於建興七年,諸葛亮在建興六年的《後出
師表》裡就拿出來說,未免太未卜先知了。
至於諸葛亮所說「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更是一副失敗主義的口吻
,對自家軍隊毫無信心。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在接下來的數年裡四次殺出秦嶺?
這是我原來的想法。
最近我在整理重走諸葛亮北伐路的遊記,關於這件事忽然開了一個腦洞。
要深入辨析《後出師表》,必須得和《後出師表》密切相關的第二次北伐結合在一起來看
。吃透了二次北伐,真相就離我們不遠了。
《後出師表》的寫作時間,是建興六年十一月。諸葛亮上表之後,隨即就發動了第二次北
伐,兵出散關,直指陳倉。
這第二次北伐,可以稱得上是最離奇的一次北伐。
首先時間上就疑點重重。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建興六年春,大軍兵出祁山,馬謖失街亭後,黯然退回漢中。
這一年還沒過去呢,怎麼諸葛亮又準備開打了?
諸葛亮上《後出師表》是十一月份,蜀漢軍團動身怎麼也得是十一月下旬或十二月上旬,
抵達陳倉差不多要十二月中,恰好是嚴冬時節。
要知道,蜀漢軍團是走的散關故道。那可不是一馬平川的大路,而是要穿越秦嶺。一路崇
山峻嶺不說,還得加上天地凍,白雪皚皚。無論對士兵戰鬥力還是後勤補給,都是極大的
考驗。
諸葛亮挑這麼一個時候出門,吃飽了撐的?
從地理上來說,疑問更多。
陳倉城的位置,在今天的寶雞。西邊是天水,東邊是西安,北邊是隴山,恰好位於曹魏秦
嶺防線的最中間。但對諸葛亮來說,陳倉不是寶雞,而是寶雞的肋。就算蜀軍攻下陳倉,
接下來的局面也很困難。向西,天水和陳倉之間水路險峻,不利大軍通行,沒法以陳倉為
基地去威脅隴西。向東,從陳倉到西安有三百多里路,多為平原,留給曹魏足夠的空間和
時間從容佈陣。向北,雖然可以封鎖隴山和秦嶺之間的通道,但關中仍可通過隴關道與隴
西聯通,封鎖毫無意義。
簡而言之,打陳倉是北伐戰略中最中庸的選擇,它距離各個戰略要點的距離差不多。單路
打陳倉,實施任何一個戰略都顯得力不從心。
劉邦為什麼能從這裡打出去?因為他面對的是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各自為戰的敵人,
最大的勢力項羽還忙著打三齊。諸葛亮要面對的,卻是坐擁六州、鐵板一塊的魏國。他出
陳倉,不可能複製劉邦的成功。
從國力上來說,就更可疑了。
蜀漢糧食儲備有限,諸葛亮差不多要花上三年,才能攢夠一次北伐的物資。第一次北伐已
經把蜀漢糧草消耗一空,哪怕有當年秋收的積儲,也不足以支撐另外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後來事實證明,諸葛亮這次帶的糧食,最多支撐一個月。
一位以穩重著名的主帥,在結束了一次大規模戰爭後,匆匆帶著乏糧孤軍在冬天翻越秦嶺
去攻打一個雞肋般的要塞——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在,諸葛亮是吃錯藥了?
有這種決心和膽魄,當初他就打子午谷了。
可誰也沒料到,諸葛亮還真吃錯了藥,冒風頂雪出現在陳倉城下。
不,嚴格來說,還是有人預料到了。曹真在第一次北伐結束後,就預言說諸葛亮在祁山吃
了敗仗,肯定得走故道,所以派了郝昭守陳倉城。可他也沒料到,諸葛亮會選這麼一個滴
水成冰的時候來。
當然,我們可以解釋說,兵法有云:攻敵所無備。又云:置於死地而後生。鄧艾偷渡陰平
,李愬夜襲蔡州,都是選擇了敵人完全想不到的地形和氣候,一舉殲敵,他們能幹,諸葛
亮也能。
奇襲是一個好策略,但必須有與之相配的行動。攻敵不備,最重要的是速戰速決,若是打
成拖延戰,奇襲就成了作死。
而諸葛亮到了陳倉城,行動卻十分蹊蹺。
他沒發動進攻,反而先派了郝昭老鄉靳詳去說降。郝昭明確表示,沒戲。諸葛亮居然派靳
詳又去勸降了一次,自然又遭拒絕。
這兩次來回,等於提醒郝昭做好守備工作。歷代奇襲戰,向來是到了就干,哪有這麼慢慢
吞吞的。
不奇襲了,那就正面打吧。
於是郝昭在陳倉城下玩起來塔防。諸葛亮用雲梯,他就放火箭;諸葛亮用沖車,他就用石
磨;諸葛亮玩井闌,他就修重牆;諸葛亮挖地道,郝昭也挖。整個過程炫麗聲勢浩大,持
續了二十多天,陳倉城屹立不倒。
郝昭是守城的高人,可諸葛亮似乎也不著急。他明知道費曜、張合的援軍紛紛趕來,卻一
點都不緊張。也不圍點打援,也不封鎖消息,就卯著陳倉城玩。
更神的是張合。
曹睿聽說諸葛亮又來了,趕緊召喚張合過來,給了他三萬兵馬,包括虎賁、武衛兩營精銳
,趕去救援。出發之前,曹睿憂心忡忡地說:「等將軍趕到,陳倉早丟了吧?」 沒想到
張合一揮手:「陛下您放心。諸葛亮年初那次北……呃,是入寇啦入寇,已經把幾年的糧
食儲備折騰光了。這次他來,根本沒多少糧食。我估計不用等到我抵達,他就撤了。」
結果正如張合意料的那樣,蜀漢在陳倉城下頓兵二十多天,未能前進一步。沒等張合趕到
,諸葛亮糧食吃盡,很乾脆地撤兵了。當然,他也不算白來,撤退時伏殺了一個不太重要
的魏將王雙。
遠在河南的張合都知道蜀軍糧食不夠,諸葛亮自己會不清楚?
這場戰爭給人的感覺,諸葛亮有點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到底是什麼原因,要讓諸葛亮這樣錙銖必爭的人,打這麼一場徒費錢糧人命的戰爭?
答案不在秦嶺,而在遙遠的江東。
諸葛亮當年向劉備提出隆中對,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規劃,就是從荊州、益州兩路進兵,方
能與北方抗衡。結果關羽丟了荊州,蜀漢斷掉一臂,隆中對失去了立論的基礎,淪為廢紙

諸葛亮深知,要干掉曹魏這個龐然大物,至少得有兩個戰略進攻方向。現在蜀漢只剩一條
胳膊,那只能找別人再借一個拳頭。有這個資本的,只有吳國。吳國雖然跟蜀漢結仇,孫
權又不甚靠譜,但諸葛亮別無選擇,哪怕這拳頭不好用,也比沒有強不是?
在寫《出師表》之前,諸葛亮就在籌劃和孫吳的聯合了。不只是政治上的聯合,還有軍事
上的聯動。張溫在公元224年出使蜀漢時說:「吳國勤任旅力,清澄江滸,原與有道平一
宇內,委心協規。」 可見兩國從那時起,已達成了軍事聯動的共識。
最完美的狀況是,孫吳在長江流域發起攻勢,吸引出曹魏大部分兵力,與此同時蜀漢趁機
從漢中進襲長安。兩匹狼一起去撕咬一頭老虎,即使咬不死,也能讓它受重傷。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蜀漢在公元228年春天發起攻擊,一鼓而下隴西三郡,形勢一片大好。諸葛亮伸著脖子,
等著東線傳來好消息。可是,長江兩岸很安靜。
孫吳不是不盡力,單純只是不太靠譜兒。
按照諸葛亮的構想,孫吳的任務是拖住曹軍,勝負不重要,所以只要把主力擺出進攻態勢
,讓曹魏不敢輕撤就夠了。
可孫權顯然不太甘心當配角。他有自己的私心,希望能多出風頭,壓過蜀漢。進兵對峙,
不容易大勝,不如搞一次詐降,誘敵深入聚而殲之,豈非更好?
於是他挖空心思,想出一條妙計。鄱陽太守周魴接到一道密令:「被命密求山中舊族名帥
為北敵所聞知者,令譎挑魏大司馬揚州牧曹休。」 周魴一挽袖子,說找別人不安全,我
自己上吧。
詐降行動進展的很順利,可這是個細緻活兒,得慢慢釣住目標,水磨功夫,急不得。周魴
不停地給曹休寫信,刷他的信賴值。這些信光是留存後世的,就有七封。
本來的對峙戲碼,被孫權改成了詐降,前期準備工作時間大大地延長了。結果一直到諸葛
亮四月敗退回漢中,東吳這邊都沒任何配合。到了五月份,周魴才剛剛做完了「斷髮賺曹
休」的任務。至於引發石亭大戰,更是得到九月份。黃花菜都涼了。
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肯定一口血噴出來。假如石亭之戰在二三月份發動,曹魏主力勢必
會被拖在江淮。哪怕馬謖丟了街亭,諸葛亮也有信心和張合一戰。如今拖到九月,那還能
有什麼效果?權哥您的拖延症也太厲害了。好端端的兩線作戰,成了先後發功。
從戰術角度而言,石亭之戰東吳勝得很漂亮。可如果擱在聯盟大局來看,根本得不償失。
當時有個叫硃桓的東吳大將,興高采烈說要一鼓作氣,兵指許、洛,被陸遜給按住了。陸
遜是明白人,知道沒有西線諸葛亮的配合,根本不可能。
兩線打不起配合,就是這麼麻煩。
可孫權不覺得自己做錯了,畢竟打贏了嘛,面上大有光彩。哎喲,咱們兩國當初約定的是
兩路出擊,我們九月份搞了一個石亭之戰,現在輪到你們蜀漢了喲。
諸葛亮能說什麼?人家不是部下,而是盟友。不能罵不能打,還得有所表示。石亭好歹是
一場勝仗,如果蜀漢沒有什麼配合的動作,以後怎麼聯動?
可孫權這個時機選擇得實在太糟糕。他八月開戰,九月收尾,消息傳到益州都十月份了。
諸葛亮就算有心出擊,準備完也十一月份了,秦嶺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怎麼打?
更何況在之前的戰爭中,糧草積儲消耗一空,根本無法負擔大規模軍隊出動。
諸葛亮面臨著兩難抉擇,他思忖再三,總算想出一個折衷的辦法:我演一場吧。
既然是一場演出,那麼犯不上動真格的,成本越低越好。秦嶺五道里,祁山道路途遙遠;
駱儻、子午二道險峻難走;褒斜道是個好選擇,可趙雲在第一次北伐撤退時,一把火把棧
道燒了,一時半會兒過不去。唯一能走的,只有散關故道。
散關故道從先秦開始,就是交通幹道,雖然中途毀棄,但好歹比其他路相對好走,蜀軍走
一圈不費事。只消在陳倉城前圍困幾日,等曹魏援軍一到,撤退就是。
「隨便打一打,東吳也就不好挑眼了。」諸葛亮在穿行冰天雪地的秦嶺時,想必是這麼盤
算的。
換句話說,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攻打陳倉,根本就是一次政治性出兵,一場迫不得已要演
給東吳看的秀。但他心裡肯定特別委屈,好好一頓午飯,被東吳拖延成晚飯 ,居然還讓
蜀漢買單,這上哪裡說理去?
很多講三國的書都說諸葛亮是看到石亭大捷,才匆匆二次出兵去撿便宜,實在是本末倒置

只有把一次北伐和石亭之戰視為一個整體,把二次北伐視為後果,才能解釋諸葛亮為何在
一切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強行出兵陳倉,然後又匆匆退走的詭異舉動。
在出發前諸葛亮給自己在江東的哥哥諸葛瑾寫了封信:「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溪水
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攀連賊勢,
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翻譯過來意思是:我打算走綏陽小穀道,這條路很難走,都是
巡邏兵走的路。我之前讓人修整過,勉強可以行軍,能通向陳倉。我從這裡進兵,可以吸
引住敵人,阻止他們分兵向東。」
諸葛亮在這封信裡,一句「興復中原」的口號都沒提,甚至一句沒提破敵奪城之類的決心
。因為他根本就沒有這個打算,寫這封信只是向哥哥訴苦,絮絮叨叨地說我這次出兵有多
辛苦多辛苦,為了什麼?是「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完全是為了你們東吳著想啊。
可仔細想想,陳倉駐軍才多少人,東南戰局再危險,也犯不上從陳倉調兵救援——何況那
會兒石亭之戰早打完了。
諸葛亮知道他哥哥肯定會把這封信給孫權看,所以這句話其實是對孫權說的。
不止是這封信。
開一個腦洞,從二次北伐的動機反推,北伐前寫的《後出師表》恐怕也是出於同樣目的而
被創作出來的。它確實出自諸葛亮的手筆,也確實是上給劉禪的,但它和諸葛亮的家書、
以及第二次北伐一樣,醉翁之意不在酒,都是刻意展現給東吳的姿態。
我們蜀漢為了北伐曹魏付出了多大的犧牲啊,國內反戰的力量有多大啊,我為了組織一次
北伐容易麼我?為了配合你們,我頂著多大的壓力啊,求求你們以後千萬別唧唧歪歪拖我
後腿了。
妙就妙在,諸葛亮沒有直接寫給孫權,而是上書給劉禪的,還有「吳更違盟,關羽毀敗」
這樣批評東吳的句子存在,反而顯得真實。然後這封奏表被「不經意」地洩露給東吳使臣
,抄去江東。只有這樣,才能讓孫權相信這是諸葛亮的真情實感。
這事諸葛亮估計跟劉禪以及其他蜀漢大臣提前通過氣,所以雖然他上了表,蜀國從上到下
都沒當回事,知道是丞相的演技,所以連記錄都懶得留一份。這種待遇,跟《前出師表》
迥然不同。
反而是江東方面,對這份出師表印象深刻。關於《後出師表》,只有兩條直接的史料,全
部出自東吳。一條是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注引張儼的《默記》,一條是諸葛恪:「近見家叔
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
一位蜀漢丞相的表章,自己國家不組織學習研討,居然有且只有東吳唸唸不忘,這事本身
就很值得玩味。
後來張儼還滿懷深情地回憶諸葛丞相,諸如「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
,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今蜀漢之卒,不少燕軍
,君臣之接,信於樂毅,加以國家為唇齒之援,東西相應,首尾如蛇,形勢重大」 等等
,對孔明以一州弱勢逆推曹魏的舉動,大加讚賞,而且每次說,都不忘捎帶一句我「大吳
」如何如何,吳漢聯盟如何如何。
可見這份為東吳訂製的《後出師表》,在東吳士人之間頗有影響。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前後出師表》情緒不同,文風卻差不多。你說它是假的吧,確實
是諸葛亮寫的;你說它是真的吧,又根本不被蜀漢官方承認,一旦東吳士人談起「你們丞
相的後出師表啊,好感人。」 蜀漢官員就露出神秘的笑容,呵呵一聲,既不否認也不承
認。
《後出師表》就像是薛定諤的貓,永遠處在這曖昧的狀態之下,流傳千古。
作者: chrisdunhill (半支煙)   2017-12-16 03:58:00
推一個
作者: gfneo (gfneo)   2017-12-16 06:57:00
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官方出的同人作品呀XDDDD
作者: RZPTT (歌劇魅影)   2017-12-16 07:09:00
推,這篇分析真是有理有據說白了,其實前後出師表都是諸葛亮的政治表演只不過兩者的表演對象不同罷了
作者: Uber (Uber)   2017-12-16 09:14:00
推啊
作者: yzfr6 (扮關二哥!)   2017-12-16 09:32:00
薛丁格
作者: tony3366211 (00)   2017-12-16 09:41:00
要坑曹休有說的那麼簡單就好了,講的跟遊戲一樣容易
作者: k800i (K800i)   2017-12-16 10:16:00
孫權:地球(?)又不是繞著你家漢國轉。
作者: mstar (Wayne Su)   2017-12-16 10:30:00
不愧是內政(政戰)能力也高的丞相。
作者: moslaa (萬變蛾)   2017-12-16 12:31:00
作者: cutybabytw (cutybabytw)   2017-12-16 12:45:00
讚嘆
作者: tony15899 (急速せんこ~)   2017-12-16 16:00:00
但是錯過第一次北伐有利狀態 諸葛亮應該也知道以後沒機會了
作者: MilchFlasche (實踐才能發光)   2017-12-16 16:22:00
不是明明是「郃」嗎……
作者: ibise (清了清喉嚨 他繼續唱著)   2017-12-16 18:42:00
頗讓人驚艷的翻案文, 雖然我本身的學識不足, 難以評論其正確性,但確實眼界大開
作者: goodgodgd (快叫我小白兔)   2017-12-16 19:10:00
那趙雲的死亡時間照本文邏輯也只能認定是雖然沒死但狀況不佳無法上陣,抬個一線大將的頭銜出來演一下吧
作者: j73596 ( ( ̄y▽ ̄)╭)   2017-12-16 20:14:00
這種翻案文也是薛丁格的貓 說他有道理或沒道理…總之都沒證據 寫得很好也是聊備一說
作者: QuentinHu (囧興)   2017-12-16 20:45:00
XD 好像有道理
作者: owen1005 (紐西蘭奇異果)   2017-12-16 22:33:00
只能推了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7-12-17 22:50:00
善,大吉。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17-12-18 01:54:00
推 合理的推論就可以推 雖然不知道是不是事實
作者: westkid (寂寞天使是了XD)   2017-12-18 09:15:00
大騙子諸葛亮!
作者: Bewho (壁虎)   2017-12-19 11:59:00
馬祥瑞的歷史文都寫得很有趣
作者: hywhyw (是強者就打六舉)   2017-12-19 14:30:00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17-12-19 22:42:00
第二次北伐,軍師聯盟是演司馬懿暗示孔明可以打的為的是幹掉曹真'
作者: PrinceBamboo (竹取駙馬)   2017-12-20 14:52:00
好像計中計 這論點有沒有正式發表呢?
作者: potter1529 (宋代才女唱元曲)   2017-12-21 01:50:00
好好看
作者: jason222333 (發呆)   2017-12-21 09:44:00
後出師表好像是諸葛恪寫的
作者: nojoewu (習慣性沉默)   2017-12-27 10:04:00
推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