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國的太陽下》

作者: ostracize (bucolic)   2023-04-30 22:20:26
上星期在臉書分享了一則訊息。當時在讀阮斐娜老師的《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
方殖民地文學》一書中譯本(麥田出版,2010),拿了英文原本對照,發現其中第4章的
第一頁,每一句翻譯都有錯誤,詢問臺文界與出版界的朋友是否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後來有一些師友私下來詢問和討論,我也進一步說明,此事並非針對個人,而是希望回歸
兩個層面:學術與出版。
學術上,這是一本臺灣文學研究的當代經典,譯文的正誤好壞,可以、也應該回歸理性和
公開的討論。
出版上,我作為讀者和消費者,對出版社在市面上販售的商品提出疑義,出版社如何判斷
和處理,則是出版社的責任。
我自己不在臺文圈中,和該書的譯者吳佩珍教授也素不相識,不過已經有朋友將疑問轉達
給譯者與出版社人員。
我當時的貼文僅限朋友閱讀,為了提供關心此事的朋友完整資訊,我想應該從善如流,把
當時的貼文附在這裡。(當時有一些朋友留言討論,我沒有一一取得他們同意,就不便公
開了。)
我並未再進一步核對全文,不過當時有發現的一些錯誤還來不及寫上,我也附在這裡,供
有機會閱讀此書的人參考。
1. This segment of literary history has significance for the larger field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233)
譯文:這個部分的文學史顯然有著較大的後殖民研究範疇。(297)
(應該是:這部分的文學史,對於更為廣泛的後殖民研究領域很重要。)
2. It looks first at the South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that defined the
relationship of Japan to one part of Asia. It was a part of Asia in which
Japan saw both its past—in the theories of Yanagita Kunio and others
regarding a southern origin of the Japanese people—and its future in the “
southward advance” (nanshin 南進) that was for many the preferred path of
expansion for a Japan bursting at the seams from population pressures and
anxious to flex its modern military might. (4)
譯文:首先以南方為組織性概念,用來定義日本與一部分亞洲的關係。日本是亞洲的一部
分,由此日本看到自己的過去——以日本民族南方起源論為根據的柳田國男及其他理論—
—和未來的日本。因人口壓力與憂慮現代軍事勢力的減縮而接近臨界點的日本,後者是他
們優先選擇的一條擴張路徑。(頁27)
(這段文字在說明本書第一部分的要旨,討論「南方」這個概念在日本殖民地文學中的位
置。這句英文比較複雜,但第二句的中譯明顯是誤讀,It was a part of Asia,指的不
是「日本是亞洲的一部分」,而是指前一句裡的「南方」。比較準確的翻譯應該是:
在柳田國男,還有其他日本民族南方起源論者的理論中,日本從「南方」看到了自己的過
去。但他們也在南方看到了未來,因為對許多人而言,南進既是日本宣洩人口壓力的出口
,也是亟欲展示現代軍事實力時的途徑。)
(感謝有人指出錯誤,我前一個版本寫的「當焦慮軍事擴張碰壁時,一個紓解的管道」也
不正確。這句真不好譯。)
3. Nishikawa Mitsuru, the focus of Part II, provides a more nuanced view of
Taiwan and a link to the native literary scene that developed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4)
譯文:西川滿是第二部的焦點,將提供殖民地時期所發展的一個更台灣式的觀點,以及與
當地文學風景的連結。
(這段文字則是說明本書第二部分的要義。a more nuanced view of Taiwan 不是更台灣
式的觀點,而是說「西川滿提供了一個對台灣更為細緻的觀點」。表示西川滿跟其他作家
不同,對台灣並不只有想像或印象式的速寫。)
4. The publication of Edward Said’s Orientalism and the rise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coupled with the passing of
the Shoa emperor, which removed certain taboos concerning the colonial era
—has led to reexamination of all aspects of Japan’s colonial history. (3)
譯文:薩依德《東方主義》的出版,同時後殖民研究成為新興學術領域再加上日本天皇的
過世,解除了殖民時期的禁忌,也讓日本殖民史在各個層面開始被檢證。(26)
(這是比較不嚴重的錯誤,但原文提到幾個概念的關係其實滿清楚的,在中譯文中則被搞
混了,有點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味道。可以改為:
薩依德《東方主義》的出版與(後)殖民研究提升成為一學術領域,再加上昭和天皇的過
世解除了討論殖民時期的禁忌,讓日本殖民史的各個層面開始被重新檢證。)
5. Hayashi’s novel of the young woman Yukiko’s sexual adventure in Vietnam
and Nakajima’s lyrical account of the British romantic writer Robert Louis
Stevenson in the South Pacific were highly nuanced explorations of the
individual, and specifically the physical body, in the far-flung southern
empire. (45)
譯文:林芙美子的小說描寫年輕女性幸子在越南的性冒險,而中島敦的韻文體紀錄,在描
繪英國浪漫派作家羅勃.史蒂文森的南太平洋冒險,則是非常個人性的,特別是身體,在
急進南方的帝國中富有微妙差異的冒險。(74)
(這段英文同樣比較複雜,中譯也把意思搞錯了,從第二句的那個「而」字就看得出來。
這邊其實是把林芙美子跟中島敦放在一起講,不是拆開比較。後一句的中文錯的也很多。
比較精確的譯文應該是:
林芙美子描寫年輕女性幸子在越南性冒險的小說,和中島敦關於英國浪漫小說家羅勃.史
蒂文森在南太平洋的抒情作品,都十分細緻地探索了在帝國遙遠南方的個體,特別是肉體
。)
6. Jansen may be correct that there was no Japanese author who conveyed life
in the colonies back to the metropolis in the compelling way in which Kipling
did. (70)
譯文:詹森也許是正確的,日本作家當中沒有人像吉卜林一樣再回到宗主國後,仍舊以一
種強迫的方式過著殖民地式生活。(104)
(上次提到的西川滿該章的錯誤,除了第一頁每一句都有錯誤外,再往下還是有誤譯。這
裡,詹森是正確的,但他說的不是吉卜林回到宗主國後依舊過著殖民地式生活。這句話的
意思:
在日本,沒有人像吉卜林一樣,用同等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殖民地的生活樣態,(以文學
手法)傳達給宗主國的讀者。)
作者: Qorqios (詩人Q)   2023-05-01 01:05:00
!!!
作者: richardplch (小路)   2023-05-01 04:21:00
這作者聲明看來和天下公布的Daniel Kahneman 聲明有87%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