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讓傷痕說話

作者: octamadam (八)   2019-07-26 07:16:47
https://www.facebook.com/919769088233415/posts/1116448971898758/
徐志雲著,
《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臺北:遠流出版,2018。
最近很流行一些由專家撰寫的散文集,大概跟最近幾年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有關。
作者通常是醫師、律師、社工或其他專業工作者,他們的共通之處是因職務所需,
他們看見人生百態,有各種故事可以訴說。他們的文字大都平易近人,
主題多圍繞在一些一般人不常觸及的社會角落,
例如冤罪、精神病患、社會弱勢……等等。
(岔題一下,說實在的,這類書的內容是引人入勝,不過因為不是專業作家,
有些作者的文筆說好聽是平易近人,說難聽是乏善可陳。徐志雲算是之中寫得比較好的。)
本書作者徐志雲是精神科專科醫師,學生時代開始就在「同志諮詢熱線」擔任義工,
後來在臺大醫院首創同志諮詢門診,他說開設同志諮詢門診的目的,
「就是希望有一天,再也不需要這個門診!」目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在LGBT早已去病化的現在,為何在仍要精神科底下開設同志諮詢門診呢?
簡言之就是LBGT不是病,但是社會環境壓迫會讓LGBT容易生病。
在書中描述了許多作者在門診遇到的案例,涵蓋層面之廣,變裝者、變性者、
BDSM愛好者、HIV帶原者、老年同志、同志圈的流行文化、同志圈的用藥議題、
同性伴侶間的家暴問題、同性戀智能障礙者的性欲……等等,
比起一般單一視角的同志故事,書裡呈現的是更多樣、也可能是更完整的同志世界,
作者還貼心地附上說文解字,每篇故事的最後都會附加一個LGBT相關的專有名詞解釋。
本書非常適合當作了解同志世界的入門書,尤其是給那些對同志仍抱有刻板印象的人。
讀完之後會發現,其實同志也是一般人,有普通的好人,也有普通的壞人,
有懦弱的人,也有勇敢的人──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一般」,
只要能把這個前提放入心底,偏見只是小case。
2019年5月24日是個偉大的日子,同運經過數十載的奮鬥之後,
終於迎來一個比較正義的結果(當然,這只能算上半場結束,
接下來還有許多努力的目標),我也有幸在當天成為一對新人誕生的見證人。
我覺得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天激動的心情。這些年看到社會上各種不公不義,
各種體制內的壓迫,許多社運分子努力衝撞,但時常受挫的多,成功的少,
有時候會覺得很絕望,好像這個社會就是這樣,不會變得更好了。
終於在同運獲得階段性的成功,突然一切好像又有希望了,
雖然冤罪的人還在逃亡、無家者還在流浪,但好像終於有理由相信,
只要繼續努力下去,美好的未來會在遠方等待。
5月17日同婚專法通過後,我聽蔡依林的「不一樣又怎樣」都會流淚,
是喜悅的淚水,也是悔恨的淚水。我總是忍不住想到那些先離開的人,
好想跟他們說,真的有這麼一天,真的有這麼一天啊。
最後回頭談一下醫病關係。在搜尋本書相關資料的時候,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張茵惠的文章,嚴厲地批評近來流行的醫師散文,
抨擊這些醫師違反醫師守密義務,
再諷刺喜歡閱讀這類文章的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偷窺慾。
簡言之,張認為這類書籍的暢銷是建立造在消費病人的苦痛之上,
其中的倫理問題沒有經過嚴格的檢視。
好的,這點真的非常令人為難。
這類紀實散文通常在前言都會註明為保障當事人隱私,人名使用化名,
且故事細節經過變動,以徐志雲這本書來說,
在自序中他說明書中的個人化資料做了大幅度變動,
「有些故事經由當事人的同意保留大部分原汁原味,
也有某些故事的情節做了相當的修改與裁減。」
嗯,我想意思可能是,他並沒有取得所有當事人的同意。
沒有取得當事人同意之下,即使情節經過改編,算不算違反醫師守密義務呢?
這讓我實在是很掙扎,畢竟我也不想當個偷窺狂,
看A片的時候都很努力避免滑到疑似偷拍的影片,
但我實在很難回答,讀這類書的時候,我心中抱著多少百分比的偷窺心態。
我自詡沒有傷害別人,也不可能去人肉當事人之類,但會不會光是閱讀這件事,
就是一種傷害?
好難。
張茵惠著,〈為什麼這些精神科醫生作家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2362
蔡依林,「不一樣又怎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hHofDW2ts
作者: sondbe (Mikuchika)   2019-07-26 15:32:00
A片狂:邊看邊打手槍 好笑是片中女性有可能被壓迫就沒人在乎然後哭哭哭哭哭說LGBT好可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