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作者已死?大家同意嗎

作者: AngryYouth (0-0)   2019-12-18 11:44:27
雖然作者已死是羅蘭巴特的觀點,但我最近讀的是布朗肖
最近在重讀布朗肖,裡面提到—書寫到底是什麼?—遺作意味著什麼?
書寫到底是什麼?遺作意味著什麼?
作為一個真正的遺稿。布朗肖認為文章是屬於所有讀者的,也並不只是由作者產出,從所
有讀者在閱讀時、自行詮釋之時都一起重新建了文章的結構,這是為何布朗肖認為文章的
匿名性-取消作者的專利,也保證了大家的說話權:大家都在說話,即使不是作者本人,
大家也都有權針對作品發言。
布朗肖把自己的作品當作遺稿,在保證了人人都有說話權的前提之下,每個讀者的想法都
被共同保存了下來,重新維持一個延續下去的要求,即讀者一起說話,一起重建文本。
然而也不會因為每個人的話語不同和不連續性導致文本的消亡,相反的布朗肖認為文本本
身也能夠回應話語的不連續性及每個人不同的話語。我們通常能夠把自己的意見用恰當的
語詞表達出來,但是如果這是真的,如果每件事都有那麼一個確定相對應的語詞,那我們
為什麼對一件事會有不同的說法?
  舉一個美國作家寫的詩句作為例子「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rose is a rose is a r
ose)」,乍看之下好像很容易理解,但是作者在句中反覆使用了同一個字也會使我們思考
到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當字典上有明確定義的玫瑰一詞被重複使用時,我們可能都會有
不同的、對於玫瑰的詮釋。
而布朗肖認為這是同一件事但又是不同的-不連續性和不連續性一起發生,這種不確定性
是在我們進入一種書寫的遊戲當中,才能從中試圖釐清「書寫-是什麼?」。那句玫瑰的
詩句讓我聯想到的玫瑰在歷史脈絡中、文化脈絡中被人們規定的意義、被賦予的意義,而
玫瑰已不是原本的玫瑰,但是被賦予的意義中還是保持著玫瑰原本給人的印象。在這邊我
想到的詩句中的意義雖然脫離的原本的玫瑰意義,但並不是失去了原本玫瑰的意義,而是
被加諸了文化的意義、被延伸了意義。
  那麼文字的遊戲是什麼意思?在西方語言與中文的差別下,書寫的習慣也有所不同,
這也是我很感興趣的一部分,在我讀詮釋學的時候,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跳躍性的領悟」
這樣對於人思想的一個描述,當我們對一個東西印象還模模糊糊的時候,也許對該事物不
是很明確的知道其意義,但是在經過多次的聽聞及使用後,會出現一個跳躍式的理解,從
而理解了該事物的意義,即便每個人對其詮釋可能都會有所不同。詩集對我來說亦是如此
,即便作者已經對於作品下了自己的註解,解釋了寫詩的背景,但是對於沒有相關生命經
驗的我而言,閱讀時不能感同身受,然而在我經歷了些什麼事情後,每次閱讀同一本詩集
的感受都不同,每次在我腦中浮現的人事物、意義都不一定相同,對我而言是極內在性的
體驗,我相信這對每個人來說亦然。
我上課太無聊了,女孩悶夾女孩悶陪我討論一下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