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1621年瀋遼戰役的明軍 [2]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24-03-08 15:12:31
▌薩爾滸戰後的明軍增援遼東規劃
薩爾滸戰後第一時間的萬曆47年三月下旬,萬曆皇帝在廷議中拍板下令宣府總兵劉孔胤緊
急增援遼東,《籌》可見其麾下兵力的組成規劃為:
- 宣府鎮,精兵三千,原題未發兵一千,共四千
- 山西鎮,原題未發兵六百
- 真保鎮,發回未補兵一千
- 昌平鎮,挑選兵二百
- 湖廣鎮,在途未到兵三千二百
劉孔胤被下令統領的一萬人根本是雜牌軍,核心雖是新一波的抽調增援,但也有原本就下
令派遣但還沒出發、或者還在半路上的部隊,甚至還包含原本被前線淘汰回原駐地的老弱
殘兵。實際上劉孔胤因為宣府部隊的鼓譟,後來還沒領軍出發就被彈劾革職(萬曆47年四
月);宣府巡撫趙士諤事後報稱宣府兵的鼓譟是靠撒錢才安撫住,並且因為宣府戰備困難
,請求減少派遣兩千兵力、僅派出兩千人,得到兵部同意。宣府鎮爾後又將帶頭鼓譟的四
名士兵處決作為善後。事實上從陸續浮現的官員報告,可以知道宣府部隊的軍心浮動必非
個案,大部分奉命增援遼東的兵馬都有逃兵或鼓譟抗議的情形。
劉孔胤原定率領的援軍固然是應急之用,但爾後明廷四處抽調兵力出關增援,其整體概況
大抵而言仍不脫同樣的方向──明廷雖可號稱全國兵力一百餘萬,但大多是分散各地的綏
靖、駐防、巡邏之用,機動兵力不易籌集,若需要組織大軍就必須蒐羅全國各地省鎮與土
司,把大量的零碎兵馬抽出並輸送往前線戰區。明軍的組成若說是「五花八門」,實在不
為過。
萬曆47年四月,遼東巡撫下令動員舊軍餘丁數萬人,兵部則研議要調派宣、大、山西、延
、寧一萬,山東、河南、北直一萬,薊鎮、永平一萬,南直、浙江一萬,再加上出關川兵
一萬,合計十三萬以上,但是最急切的仍是財政上的困難,因此仍屬紙上談兵。
明軍在薩爾滸戰後的增援部隊,現有紀錄可知陸續調派命令如下:
萬曆47年三月
下令宣府總兵劉孔胤率軍一萬人出關增援(見上文,後來宣府減少兩千)
下令山西、宣、大等地再調派共計6800人出關增援
下令李如楨自帶家丁赴任
萬曆47年四月
下令薊鎮鎮調派標兵4000人出關增援
催促調派已題未發兵:延綏2000、寧夏1000、固原1000、甘肅700
下令調派原本協防昌平陵寢的入衛兵:寧夏、甘、固各1800
下令調派山東標兵2000
萬曆47年六月
下令調派京營3000,進駐山海關協防(未到遼東)
下令調派真保2000
下令調派大同1000,山西1000,青州1000,河南2000,莊浪魯家1000,西寧祁家1000
下令調派九名將校各帶家丁500
至萬曆47年六月為止,明廷兵部規劃中的遼東既有和計畫調派兵力,帳面上合計為
111,650人,這包含遼東鎮帳面上仍存的七萬四千人,遼東鎮剛募集的一萬四千名新兵,
陸陸續續抵達、早在薩爾滸戰前就已經規劃的各地增援,以及薩爾滸戰後的續調兵力
17,500人等等。不過當時明廷已知開原被攻破,因此遼東鎮又有重大損失,尚未扣除。
明廷另有所謂五省各州縣募兵共兩萬(北直、河南、浙江、山西、陝西)、四省募兵共兩萬
、各邊鎮募兵共兩萬等不同的募兵提案。明廷又推動開放自行募兵者,可根據募兵人數授
官等政策。爾後明廷又企圖推動僅在北直隸的八道就要募兵兩萬人,引發直隸巡按的抗議
。諸多募兵計畫也引發戶部的質疑,認為財政上不太現實。
實際上,明軍為了把兵力補足十二萬以便鞏固遼陽、瀋陽防務,在萬曆47年七月正式下令
的是要求大同、延綏各募兵5000,宣府、山西、寧夏、固原、昌平各募兵2000,合計招募
兩萬關內的新兵,用於支援遼東。後續執行時的討論則指出這兩萬新兵是一萬馬兵、一萬
步兵。
此外,明廷也提案徵召湖廣的永順、保靖土司各五千人,四川永寧土司五千,酉陽土司二
千,石柱土司三千,貴州永西土司一萬,浙江水兵三千,南直水兵二千,諸如此類等等。
不過各地官員多半對此表示困難,或是提出各種疑慮,包含土兵若無高階將領押隊就會紀
律渙散,浙兵的人力短缺難以籌措等等。
熊廷弼則於萬曆47年九月請求增加調派川兵二萬,湖廣宣慰司(永順)八千或一萬(原議一
萬五千),施州衛十七長官司三千,保靖宣慰司四、五千,麻陽兵三千,四川永寧宣慰司
五千,酉陽宣撫司四千,石柱宣撫司三千等等。其中僅部分得到執行。
萬曆47年十一月,明廷又下令山西再募馬兵4000,河南再募毛兵7000、其中馬兵4000步兵
3000,浙江再募兵4000,與先前下令的募兵兩萬,合併計算為馬兵一萬八千人、步兵一萬
七千人。另外為了護航水路,再調南直水兵2000,浙江水兵3000。
萬曆48年、泰昌元年間,明廷又有調派諸多兵力,如酉陽、石柱、永順、保靖土司,北直
、真保昌津、各地邊鎮、新募的浙直水陸營兵等部隊,以及在順、永、保、河四府募兵一
萬等,數字較缺統整,此處暫不一一列出。明軍的建軍計畫是根據熊廷弼的報告,要在遼
東集結十八萬兵、九萬匹馬,但是熊廷弼首次經略卸任時仍僅有十三萬戰兵,而袁應泰死
前則把帳面兵力擴充至十六萬人──不過此為主戰部隊,若加上其餘守兵、輔兵等,據稱
已有十八萬人,也因此在瀋遼戰役前夕正在準備執行戰略攻勢的計畫。
注意的是,上述皆僅為明廷兵部的命令,實際上許多部隊都行動拖延,或派遣與招募兵力
不足數,更甚者還沿途多有逃亡,導致實際到達的時間往往甚晚,實際出關到達遼東的兵
力也少於兵部的命令。熊廷弼屢次痛批、兵部屢次申誡催促,但各地省鎮和土司仍多有請
求減免或寬限。
▌薩爾滸戰後的明軍增援遼東實際進展
按照《熊廷弼集》、《籌遼碩畫》和《明實錄》,可知明廷在薩爾滸戰役後,自關內各地
調派援遼的兵力出關情況大致如下:
萬曆47年二月29日出關(薩爾滸會戰爆發前夕)
川兵10,532人
萬曆47年五月初三出關
薊鎮標下千總李秉眷500人
萬曆47年六月
薊鎮王文鼎947人(參與鐵嶺之戰,敗逃被斬首)
孟應科領保定營守關兵810人
萬曆47年三月至六月間,出關兵力另計算為:
昌、薊兵,660人
山西、宣、大兵,3450人
保、河、真定兵,900人
開原道募兵,1600人(開原道韓原善在北直隸募兵)
山海、延綏兵,2500人(延綏2000人,山海家丁500人)
這些部隊之中,僅山海鎮家丁和開原道募兵被稱作大半精壯,其餘被批評素質較差。
又,
萬曆47年三月至六月間,昌平、真保、宣府、大同、山西等鎮共出關4803人。
萬曆47年五月初三至六月初九,明軍出關兵力共計6300人。
萬曆47年三月至六月間計畫增援遼東的續調兵17,500人,其中至六月底前:
已出關,7060人
已發未出關,2007人
見催未發,7740人
此外還有先調、已發未出關的湖廣兵約1500人(後續可知數字是虛的)。
萬曆47年七月出關(不含月底)
大同游擊李尚義826人
保定千總米繼龍341人
河間把總程遇道300人
山西把總劉興漢393人
萬曆47年七月,各鎮未發兵仍有23,500人。
萬曆47年七月29日出關
薊鎮游擊李時芳1004人、把總候服周495人
延綏游擊李茂先1934人
湖廣土知州田萬年726人(永順、保靖土司,原本命令是四千人)
大同千總李什得290人
萬曆47年八月出關
薊鎮坐營談堯德378人
延綏游擊李茂先2008人(但是陸續逃亡138人,後來因此被革職)
萬曆47年九月出關
宣府守備郝鳴時1000人
薊鎮都司王豸1509人
真定百總明尚進200人
天津右營千總夏邦卿401人
保定忠順營千總戴其爵802人
真定千總楊時英265人
山西守備郭世藩1300人
甘肅涼州千總王崇信、王益702人
山東游擊別鎮2000人
萬曆47年十月出關
大同坐營方承勛1000人
萬曆47年十一月出關
宣府守備劉進忠1000人
青州兵1000人
萬曆47年三月,到同年十二月十四日間,出關兵力共計:38,182人
四川,共計10,907人
薊鎮,出關七次,共計4318人
昌平,出關一次,200人
真保,出關六次,共計2404人
宣府,出關四次,共計3996人
大同,出關三次,共計2003人
山西,出關三次,共計1595人
延綏,出關一次,1934人
甘肅,出關一次,700人
固原,出關一次,799人
山東,出關兩次,共計2946人
河南,出關一次,1992人
湖廣,出關一次,726人
開原道僉事韓原善,出關三次,共計1977人(北直隸募兵)
各家將丁,出關十二次,共計1685人
萬曆47年十一月的時候,另有各地省鎮未到援軍:
已經起程,11,892人
見調未經起程,46,000人
從萬曆46年的撫順之戰後:
薊鎮調派常備兵力達10,180人
真、保、昌鎮調派常備兵力達8,670人
(數字出於萬曆48年年初的直隸巡按王象恒,此當指常備部隊,不包含新募兵)
在此同時,另有諸多兵力進駐北直隸與周邊各鎮,有些是協防,有些是新募兵力仍在訓練
。按萬曆47年八月的兵部討論,山西、陝西的新兵屯駐通州,北直、河南的新兵屯駐昌平
,浙江、山東的新兵屯駐天津,又已知萬曆47年十月的時候,河南毛兵有1913人在昌平、
1075人在天津(隨後改去昌平)。
當時又令昌平總兵王國棟率兵6000協防山海關,大同總兵王威率兵六千協防永平,另外還
有類似的其他提案,都是試圖加強山海關與薊鎮的防務並隨時準備支援遼東。
此外,明軍顯然不斷在北直隸募兵來補充缺額,如薊鎮都司王豸就曾到保定招募馬兵340
人,前述開原道韓原善也多次在北直隸各道募兵。直到瀋遼戰役前夕的天啟元年初,袁應
泰都曾再次提出在北直隸募兵,填補永、保土司兵的缺額。
萬曆48年一月到三月間,出關兵力為:
山西,1900人
湖廣土兵,2900人
萬曆48年二月時,兵部認為短期內可以出關的兵力有:
河南見在昌津毛兵,2860人
西鎮入衛薊兵,甘肅1800人暫留守廣寧,其他3600人前往遼東
淮揚水兵,1000人,萬曆47年11月水路前往遼東
浙江水兵,3000人,萬曆47年年底仍在路上,兵部催促中
薊鎮已題未發兵,1600人
保定已提未發兵,600人
從萬曆46年至萬曆48年三月,山西鎮已經調派七次邊兵共8300人、買解過馬10,900匹、調
募民兵3400人支援遼東。山西巡撫向兵部抱怨,稱再募馬兵4000人、駝馬4800匹太過困難
,請求和大同鎮、宣府鎮一樣有所減免。兵部則同意放寬時間,只要先募兩千、四個月內
出關就好,可後續再募另外兩千(沒說何時,實際上等於半放棄)。
萬曆48年四月,明軍在遼東的帳面兵力達110,780人,將出關兵力31,300人,尚在催發兵
三萬有餘。
萬曆47年十一月十九日到萬曆48年七月初三之間,陸續出關兵力共計42,184人。
不過這些出關兵馬之中,僅真定游擊戚金所領三百人和薊鎮新募的二千餘人被認為較為精
壯。
萬曆48年七月初三時,另有:
已過京將出關,16,118人
已報起程,552人
原題調募未報發,48000人
原題調募未報發的四萬八千餘人之是以下列部隊計算:
大同,991人
山西,募兵2000人
寧夏,調募兵2000人
河南,募兵7000人
鳳陽,5000人
浙江,調水兵3000人、續募4000人
北直隷,募兵20,000人
永順司,調兵4792人
昌鎮,募兵1591人
薊鎮,1680人
由此紀錄亦可知此前的募兵計畫已經完成絕大部分。
萬曆48年五月,延綏守備袁大有率兵1000,經過昌平時潰逃七百餘人,逃兵還抵抗來拘捕
的軍官。
萬曆48年七月,永順司土兵3000人、保靖司土兵5000人,共八千人(一說近九千),經過通
州時,因謠傳督軍的湖廣宣慰彭元錦已經先行返鄉──儘管彭元錦只是生病暫停於涿州─
─再加上聽聞薩爾滸等戰役的慘況,逃散二千多人。後有至少140人途經天津時被當地部
隊抓回。
萬曆48年七月,新募浙兵4600人分批到達遼東,此為萬曆47年夏季就開始招募的。
泰昌元年夏季,甘肅報稱已經調派兵馬支援遼東超過13,000,這當是指陸續調派的總數。
此外,由於莊浪魯家、西寧祁家都表示徵兵困難,只能各出兵500人支援遼東,達不到原
本要求的各1000人。祁、魯二家都是甘肅的蒙古土司。
泰昌元年九月,河南報稱續發毛兵3050人、家丁310人。河南早先募兵五千,後來又下令
再募七千,此時表示後續的七千人不現實,續發三千多人已經是極限。據稱這些新招募的
毛兵也有不少逃亡,不似早先派遣的毛兵被認為是精銳。
泰昌元年末,參將管大藩率淮揚、浙江新募水兵6600餘人前往遼東。
天啟元年初,浙、直新兵2753人在北直隸訓練後準備派往遼東,出發前曾抗議欠餉,按路
程計算大概是沒能趕上遼陽戰役。在此同時,袁應泰又自各邊鎮請求增派更多家丁,並於
北直隸募兵補足湖廣土兵缺額,但可能沒能及時執行。原本計畫調派的水西兵也未曾走出
四川與貴州,相關爭議最後引發奢安之亂。
之所以把這些史料中的數字一一列出,是因為可以看出明軍是把多少支零碎的部隊派遣往
遼東,以及從天下各地抽調或徵募士兵是多麼艱難。後續會再就軍系、作戰集團與兵力等
進行分類和討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