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董卓鑄小錢的危害(淺談直百錢平諸物價)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9-10-27 03:38:13
應版眾要求,直百錢討論熱烈到偏離原標題甚多,我只想說史料不足之處正是討論區的價
值所在,僅能就有限的描述之餘,提出在所難免的主觀意見
也清楚會和許多人想法相左,就當作另闢戰場吧QQ
在下有個大膽的想法,就是劉備軍用不足指的是,品質高於原本益州統治者劉璋軍士所用
的武裝度不足,而非專指軍糧不足
於是乎,需要鑄錢僱用更多的工匠,以打造更優良的武器,卻又不會因此而扭轉稍偏通縮
的局面,變成通膨
我的論點是基於《三國志先主傳》裡的"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
銀分賜將士,還其穀帛"
以及劉備圍成都時,"(成都)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穀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戰"幾段記載
可知,益州在劉璋統治下,糧食其實是十分足夠的
大家應該都有為政者應該在穀價便宜時向民間買入、而在穀價貴(例如天災人禍)時拿出穀
倉的儲糧,救濟於百姓的觀念吧!
例如《晉書食貨志》說的:
"是歲,乃立常平倉,豐則糴,儉則糶,以利百姓"
然後拿下成都的時間為夏天,配合糧食可以吃一年的記載,吃完到恰好秋天就收成,這不
會是穀賤時額外買入會出現的過量儲存量
所以合理推論成都易主時的穀價,並不便宜
其次《三國志董和傳》:"..益州牧劉璋以為牛鞞、江原長、成都令。蜀土富實,時俗奢
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和躬率以儉,惡衣蔬食.."
眼尖的人會發現,啊不是說蜀中殷盛豐樂?那穀貴要怎麼盡情享受物質生活咧?
我所能想到的其中一種解釋為,正因為奢侈鋪張的風氣,變成想盡辦法也要弄來奢侈品
所以劉皇叔用過的夢幻逸品等寶物,小弟以為流入市面拍賣的機率不高,簡言之就是不太
影響物價
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盜鑄錢幣應時而生,如此一來流入市面的大量私鑄錢幣,縮小了獲
取頂端的貴重物品的難度,卻也可能連帶抬高包含穀物等其他物資的價錢
支持益州百姓有盜鑄的理由,便是劉備政府貼水直百錢,比原本五銖錢還重,卻維持一枚
五銖的價值而非虛幣
如此一來自然可杜絕盜鑄,要知道巴蜀地區原本就是大銅礦區,做武器也不再拘泥於鑄銅
,而有鍛鐵的趨勢,故原料來源不會是太大問題,這點下面會再詳述..
事實上幾段對劉璋的評價:"璋性寬柔,無威略"(英雄記)、劉焉GG後,"州大吏趙韙等貪
璋溫仁,共上(劉)璋為益州刺史"(三國志劉焉傳)、"州帳下司馬趙韙、治中從事王商等貪
璋溫仁,共表代父"(華陽國志)
顯示若劉璋抓到盜鑄就拖去斃了,結果便不會是寬柔、溫仁的評價
講到這兒看似都是通膨在打我臉,幸好史書多有形容蜀地富庶之處,例如《三國志法正傳
》:"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
其他《三國志》的〈龐統傳〉、〈諸葛亮傳〉、〈先主傳〉、〈荀攸傳〉等礙於篇幅我就
不貼了
既然人民有錢,合理推論是因為產業結構已非以農業為大宗,劉璋時代應該已經開始有南
中之地的礦業開採、抑或從事包括蜀錦在內的貿易,所以農產品恰好足夠即可,而不會成
為生產過剩時的外銷主力
亦即農產品以外的所有物資,將穀物對物價波動的影響,降到非常之低
上述大致可從董和與益州郡豪族之間,還不會差到哪兒去的關係,來窺其一二,見於劉璋
時代的李恢之姑夫爨習一案,《三國志李恢傳》:"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
。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
案建伶縣為三國時代益州郡(益州的一個郡名),所以劉璋時代業已很有機會透過董和跟益
州郡大姓的良好互動,去接觸並得手來自南中產的稀有貴金屬,甚至從南方絲綢之路、海
上絲綢之路所貿易來的海外珍寶,《三國志董和傳》:
"(劉)璋聽留二年,還遷益州太守,其清約如前。與蠻夷從事,務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
至於經由南中的貿易,東漢時早有哀牢國內附而增設的永昌郡作為窗口, 向外輸出蜀錦
、茶葉,並自天竺和東南亞輸入象牙珍珠玳瑁等珍寶,《華陽國志》:
"益州西部,金、銀、寶貨之地。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寶貨便是貿易的鐵證
海上絲路的記載則有《魏略西戎傳》:"大秦道旣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與交阯七郡
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異物。前世但論有水道,不知有陸道"
多元的物資種類與數量,亦因為百姓以商業、製造業為主,即便在產量上難以同農產品比
較誰多誰少
但至少同類型商品有多家齊出之下,所導致的削價競爭是可以期待的,這樣稍偏通縮並不
算太離譜..吧
OK!我知道這樣要證明益州通縮,仍存在很多疑慮,所以接著繼續貼一下劉璋時代不會是
通膨的史料,來自《魏書》裡,劉備和劉璋翻臉時:
"因激怒其衆曰:「吾為益州征彊敵,師徒勤瘁,不遑寧居;今積帑藏之財而 於賞功,
望士大夫為出死力戰,其可得乎!」"
若因通膨導致貨幣沒價值,則劉備也甭拿劉璋的存款來做文章了
劉巴鑄錢更是自掘墳墓,所以通縮時相較於面額大的虛幣,實幣對平諸物價的掌握度更高
最後來談為何我認定劉備需要很多工匠來打造優質武器,這得從為他治國的孔明開始講起
,《諸葛亮答杜微書》:
"今因(曹)丕多務,且以閉境勤農,育養民物,並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後伐之,可使兵
不戰民不勞而天下定也"
著名的《前出師表》:"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
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以及《諸葛亮教》:"前後所作斧都不可用。前伐鹿角,壞刀斧千餘枚,賴賊已走。間自
令作部刀斧數百枚,用之百餘日,初無壞者。爾乃知彼主者無意,宜收治之。此非小事也
,若臨敵,敗人軍事矣"
《諸葛亮集》:"敕作部皆作五折剛鎧、十折矛以給之"..等,都特別強調武裝度的必要性
& 重要性,不難理解劉備受孔明影響
《蒲元傳》雖有些誇張:"不嘗見鍛功,忽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鎔金造器,特異
常法。刀成白言:「漢水鈍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
人於成都取之。有一人前至,君以淬乃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猶悍言不雜。君以
刀畫水云:「雜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頭首伏云:「實於涪津渡負倒覆水,懼怖
,遂以涪水八升益之。」於是咸共驚服,稱為神妙。
刀成,以竹筒密內鐵珠滿其中,舉刀斷之,應手靈落若薙生芻,故稱絕當世,
因曰:「神刀」。今之屈耳環者是其遺範也"
但配合《刀劍錄》:"蜀主劉備令滿元造刀五千口,皆連環及刃口,刻七十二鍊,柄中通
之,兼有二字"
當然這些記述只是想表達人格特質,並未照時間順序排,仍不難感受出其對品質的要求
另一方面,蜀漢的吏民比之高,可從《王隱蜀記》的蜀漢士民簿得知:"領戶二十八萬,
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結論是愚見以為,正因為國家養了大批視為吏的工匠,導致需要在為了不減少市面上流通
,而改以製造取代購入
從而減低對物價的影響到最低程度的前提下,鑄實幣來養這批人,變得有其必要性
文長,感謝收看!
作者: Edison1174 (Edison)   2019-10-27 10:20:00
西漢文景之治就有 使民放鑄 的措施 比起朝廷沒有制衡的亂鑄錢 這種私鑄有品質競爭 可以淘汰劣幣 反而讓貨幣經濟更加活絡
作者: milk7054 (莎拉好正)   2019-10-27 12:14:00
通膨跟買得起買不起糧食,不一定是同一回事穀貴傷民穀賤傷農只是反應穀物單一商品的市場供需戰後犒賞有點像籠絡人心,總不能把賞土地想成土地太多分不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