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蘇聯崛起與白軍悲歌:俄國內戰[38]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9-04-08 08:54:11
南線最後之戰
1920年十一月七日,在十月革命的三周年──十月革命的十月是儒略曆,現代普遍用的格
里曆是十一月──紅軍潮水般湧向了皮里柯普地峽。一波又一波的人海猛力衝擊白軍的前
沿陣地,精選的突擊單位──在卡霍夫卡攻防戰中初次亮相──試圖於猛烈炮火的掩護與
支援下在戰線上打出缺口。儘管紅軍攻勢猛烈,白軍陣線一整天屹立不搖,紅軍高昂的士
氣受挫後有轉入潰退的危機,就連伏龍芝本人都上陣督戰。
入夜後,紅軍卻掀開了鬼牌。十年罕見的秋季低水位與攝氏負二十度低溫,使錫瓦什湖岸
邊的鹽沼泥濘得以通行,紅軍遂成功跨越錫瓦什湖的邊緣,迂迴到土耳其之牆的側翼。為
了避免白軍察覺,紅軍在夜間仍不斷在整個正面進行攻擊,牽制住白軍主力的動向與注意
力。
白軍直到拂曉才意識到紅軍已經包抄到後方,並倉促調兵封堵,此時湖水回漲,紅軍前鋒
無法得到增援,因而被圍堵在湖邊。雖然如此,紅軍已能威脅土耳其之牆的後側,使白軍
大感震驚。事實上,若非弗蘭格爾先前嚴令摧毀錫瓦什湖岸邊的所有船隻,情況將更為嚴
峻。
由於戰線過於延伸且紅軍的攻擊相當猛烈,白軍主力決定從前哨陣地退至土耳其之牆。位
於後方主持政府的弗蘭格爾在八日晚間得知戰況艱難後,密令海軍開始組織撤退行動,並
請求法國海軍協助。
十一月九日,紅軍用恐怖的炮火和人海戰術輪番猛撲土耳其之牆,白軍也還以顏色,使用
輕重火炮與輕武器頑強抵抗,紅軍戰死者數以千計,但是最終仍於夜間血戰後奪取這道主
防線。殘存的白軍悉數退至最後的預備防線上,其敗北已是可以確認,紅軍主力則成功與
迂迴部隊會師。
相較於土耳其之牆有八公尺深的塹壕,相對厚實的鐵絲網,用土石築起的壁壘,乃至於用
混凝土和鐵板加強的火力據點,白軍的預備陣地只有淺壕和少許鐵絲網,主持戰線的庫特
波夫將軍深知被突破只是時間問題,但他仍有義務奮戰到底,為後方的撤離行動爭取時間

經過兩天的持續交戰,白軍在十一月十一日下令開始進行撤退戰,捨棄已難以繼續堅守的
防線,一邊交戰一邊往各港口集結。白軍與法國海軍集結了手邊全部一百二十六艘船艦,
從十四日開始在各港口裝載人員。
十一月十六日,白軍完成撤離作業,所有船艦駛離克里米亞,前往君士坦丁堡。俄國內戰
南線終於告終,然而內戰還沒完全停止。
遠東戰火尚未歇
早在內戰伊始,外貝加爾山區哥薩克領袖謝苗諾夫與烏蘇里哥薩克領袖卡爾米科夫等人就
於遠東地區起兵,成為控制廣大區域的軍閥,並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援助。謝苗諾夫與其
附庸勢力一直桀驁不馴,與高爾察克領導的鄂木斯克當局頗有摩擦,除了拒絕接受指揮,
更不斷攔下從海參崴運往西方的物資。謝苗諾夫後續被迫名義上承認高爾察克的領導地位
,卡爾米科夫則始終拒絕聽令。
時至1919年秋末,鄂木斯克當局垮台,白軍東方面軍的殘部越過西伯利亞往遠東撤退,謝
苗諾夫曾試圖派兵支援,然而受到日軍的拖延且無法撼動大局。東方面軍的殘餘部隊被整
編為三個軍,並於1920年二月編入新建立的「遠東軍團」。遠東軍團包含了白軍在遠東地
區的所有軍事力量,名義上由謝苗諾夫領導,實際上則是各軍系的鬆散聯盟,仰賴日軍的
影響力庇護。
紅軍在攻佔伊爾庫茨克後,為了避免與日軍作戰,並且因應歐洲的重要戰局,暫時勒令不
許進軍伊爾庫茨克以東,並建立遠東共和國的魁儡軍政組織作為緩衝手段。遠東共和國的
官僚組織包含社會革命黨人,然而實權把持於共產黨的遠東黨政部門,而遠東共和國的軍
事力量「人民革命軍」更完全是把部分紅軍換個旗號。
隨著日軍逐步往遠東收縮,人民革命軍開始向外貝加爾地區攻略。1920年三月,人民革命
軍比較輕易的攻佔了烏蘭烏德,將白軍掃出外貝加爾地區的西部。值得注意的是,謝苗諾
夫在1917年年底就是在烏蘭烏德成立「特殊滿州部隊」,開始他在內戰中的軍事生涯,不
過他後續是以赤塔作為大本營。
人民革命軍接下來的攻勢卻不怎麼順利,1920年夏季四、五月間的前兩次赤塔作戰都遭擊
退,白軍仍有一定程度的戰力,而且日軍也仍有前哨部隊位於赤塔周邊,人民革命軍的約
兩萬兵力尚不足以輕易掃蕩戰場。白軍的對手卻不只是人民革命軍的正規部隊,赤塔以東
也存在大批親共的游擊隊,並於1920年四月被統整為「黑龍江方面軍」,從東側牽制了大
量的白軍與日軍部隊。
隨著日本和共產黨在六月簽署停火協議,日軍同意進一步將兵力收縮至赤塔以東,少了日
軍協防後,白軍於外貝加爾東部的局勢岌岌可危,鬥志低落。人民革命軍遂於十月發動第
三次赤塔作戰,終於攻佔沒有日軍協防的赤塔,白軍則在戰況失利下退入仍處於日軍勢力
範圍內的濱海邊疆區。
1920年二、三月間還發生一個重要的事件。日軍駐守於廟街的第二步兵聯隊與支援單位共
三百八十六人,遭兩千人以上的游擊隊攻擊,交戰大半個月後被全殲,超過半數陣亡或自
殺,剩下一百三十六人被俘;日軍地二十五步兵聯隊在六月份才抵達,游擊隊殺光戰俘後
撤離。日軍第十四師團在西伯利亞前後共蒙受了五百五十七名戰鬥傷亡,此役就死了三百
零七人(其餘七十九人不屬於該師團)。
廟街事件是日軍在西伯利亞干涉中最慘痛的一役。共產黨在與日軍談判過程中受到嚴正抗
議,因而將下令屠殺戰俘的游擊隊領袖特里亞皮岑槍決;日軍則藉口蘇俄處理不夠完善,
佔領庫頁島北部且暫不給予外交承認,直到1925年才建交和撤軍,期間已掠奪庫頁島北部
的大量資源。
==
寫了這麼久,終於提到烏蘭烏德了,嗚嗚。
作者: liuyushyr (數字先生)   2019-04-08 11:34:00
辛苦了
作者: vt1009 (古雷)   2019-04-08 13:54:00
作者: Bastain (滿洲國專家^^)   2019-04-08 15:50:00
推阿
作者: JosephChen (╭(〞▽〝)╭(〞▽〝)╯)   2019-04-12 22:40:00
推 為什麼白軍不是以塞瓦斯托波爾為最後陣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