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宋懋澄〈東征紀略〉杜撰的杜松、劉綎故事

作者: carsen (carsen)   2019-01-26 22:44:18
▌宋懋澄的〈東征紀略〉
明清之際的私史描述萬曆四十七年(1619)薩爾滸之戰時,杜松輕率裸騎渡河到
劉綎中誘敵計遇伏的過程細節,往往繪聲繪影頗有傳奇小說色彩,其源頭是出自
於萬曆年間文學家、小說家宋懋澄《九籥續集》的〈東征紀略〉[1]。
宋懋澄當時「病啖嘔血,不聞東征事」[2],從華亭同鄉姚士慎[3]得知戰事過程,
抱病撰寫〈東征紀略〉、〈(奴酋)遺事〉、〈跋後〉,隔年泰昌元年(1620)
即因病逝世[4]。
▌描述與實際
宋懋澄描述明軍分為西路、西北路、北路、東路四路進軍,西路的杜松於下午渡河
「抵渾河……日已昃矣,諸將請安壘休息,明晨東渡」、「陣甫成而暮」,實際明
軍分為東西南北四路進軍[5],杜松主力大約於三月一日中午已渡過渾河抵達薩爾
滸,並分兵前進再渡過蘇子河,包圍大約兩公里外界藩吉林崖的後金築城人員[6]。
又描述明軍渡河時,後金在上游堵截河水、降低水位,讓杜松中計輕率渡河「遣人
視河,河水不遮馬腹」,實際車營參將龔念遂、朝鮮砲手李守良等人都提到水深難
渡「水勢深急,過渡兵馬衝去太多」[7]。宋懋澄對於明軍兵分四路與杜松的描述,
在地理、時間與戰況上均有錯誤。
宋懋澄描述劉綎也有同樣的情況,首先方位錯誤顛倒「劉總戎鋌將西北軍」、「劉
總戎從西北渡」、「予與爾總戎雁行」,實際西北側明軍是由北路馬林統率,東路
劉綎是從東南側的寬奠出發,與朝鮮聯軍。描述接著誇大了劉綎的前期戰果「斬虜
三千餘」,實際為「生擒斬獲共二百一名」[8]。又描述後金擊敗杜松之後,往北
迎戰劉綎「既破杜師,乃復將其精銳,北應劉將軍」,實際後金散開搜索明軍,
分別發現了位在薩爾滸西北方的馬林與西方杜松麾下未渡河的車營,擊敗明軍後才
返回赫圖阿拉,往東南迎戰劉綎。
戰況方面,宋懋澄描述劉綎已進兵到距離赫圖阿拉50里,後金以詭計偽裝杜松使者,
引誘劉綎前進大約20里中伏「詐為杜將軍材官,持號矢,晨馳至劉將軍營告急……
出師時相約傳砲為號,今師抵城下,何不聞砲聲……此去虜城五十里……酋下令傳
砲……始聞砲聲,猶敦陣而行,行未二十里,砲聲益喧……行里許而伏兵四起,
劉旅不復整矣,長技不及一施,眾遂殲焉」。
實際薩爾滸距離赫圖阿拉西北方120里左右;而劉綎和後金接戰的地點,則在赫圖
阿拉東南方桓仁鏵尖子村與東堡村之間的北方山地與山谷,距離赫圖阿拉大約超過
78里[9]。實際戰況是雙方主力於行軍途中遭遇,而後金由皇太極領軍的首波攻勢
未能立刻突破明軍「巳時,甫出瓦爾喀什密林,即遇明二萬精兵前來,以不足一萬
兵為先驅而來。大貝勒見此明兵,即往迎之。明軍見大貝勒之兵,即登阿布達哩山
……四貝勒率右翼兵……自是兩軍搏戰,相持不下。右翼兵進擊,仍無所動」,
此時代善、阿敏、達爾漢也發動攻勢,擊敗劉綎主力,短暫休整後再前進擊敗明軍
後軍與朝鮮軍。
https://i.imgur.com/IbPi47R.gif
《滿洲實錄》〈四王□□□破劉綎營〉
宋懋澄描述後金引誘劉綎的計策,都是以劉綎從西北進軍,與西路的杜松「雁行」
為前提,在地理、距離、戰況上均有錯誤。另外還描述劉綎攜帶了79門大將軍炮翻
山越嶺長途跋涉「喪大將軍七十有九,大將軍,火攻之最重者……一發決血衢三里、
草枯數年」,也是明顯誇張其辭。
〈東征紀略〉對於明軍、杜松、劉綎的描述有許多錯誤,與實際戰況不符,雖然
情節很是生動,但應視為宋懋澄杜撰虛構的傳奇故事。
▌流布影響
抄錄或摘錄節略〈東征紀略〉而受到影響的明清之際私史有《國榷》、《石匱書》、
《明季北略》、《明史紀事本末補遺》等等[10],導致引用上述史書討論薩爾滸
之戰的許多今人著作也受到影響,經常會批評杜松如何大意喪師,或感嘆劉綎如何
中計惜敗。
杜松的故事尚有若干變化,宋懋澄描述交戰時突然黑霧瀰漫、視野不良,有備而來
的後金點起火炬,在火光中射殺了杜松「黑霧障天,虜萬炬忽明,火光下斫暗中人,
我師不及張弓輅刃而將士成泥矣,虜光中識杜總戎,爭射之」。到了清代道光年間
魏源《聖武記》的描述,卻把後金點起火炬,修改為明軍點起火炬,在火光中成了
後金從暗處射擊的箭靶「明兵恃火礮,甫戰日未昃,忽大霾晦,咫尺不相辨,明兵
列炬以戰,我兵從暗擊明,萬矢雨集,發無不中;而明兵從明擊暗,銃礮皆中柳林,
我兵無一傷者」[11]。
民國初年的蔡東藩《清史演義》[12],以及一些今人著作亦採用相同的說法,使得
杜松所部明軍因點燃火炬而被後金攻擊之說廣為流傳,足證杜松確實有勇無謀。
杜撰故事被採納為史書,描述再被顛倒加料,虛構情節如此合理精彩,更加令讀者
深信不疑。
[1] 《九籥續集》,卷9〈東征紀略〉,頁7-11。
https://archive.org/stream/02101213.cn#page/n14/mode/2up
《皇明經世文編》亦收錄〈東征紀略〉,編502,頁6-11。由於《九籥續集》有些
字詞因違礙而缺漏,可以互相對照。
https://archive.org/stream/02108801.cn#page/n42/mode/2up
[2] 《九籥續集》,卷9〈跋後〉,頁15-16。
https://archive.org/stream/02101213.cn#page/n30/mode/2up
[3] 姚士慎號岱芝,當時擔任尚寶司司丞,參見《賜餘堂集》,卷》9〈資善大夫
南刑部尚書岱芝姚公墓誌銘〉,頁13-16,《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010冊,
集10-538-539;以及《神宗實錄》,卷581,4月12日。
http://sillok.history.go.kr/mc/id/msilok_011_5810_0010_0010_0120_0010
[4] 〈(奴酋)遺事〉篇名復原,以及宋懋澄生卒年,參見劉思怡〈宋楙澄及其
《九籥集》研究〉頁27-31、頁76-78。
https://hdl.handle.net/11296/7df6g4
[5] 《籌遼碩畫》,卷16,頁26-28。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00999&page=51
[6] 後金記載的薩爾滸之戰戰事過程,參見《內閣藏本滿文老檔太祖朝漢文譯文》,
頁25-29;《滿文滿州實錄譯編》,頁199-225。
[7] 《籌遼碩畫》,卷17,頁1-2。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01000&page=3
《光海君日記》,卷138,3月15日。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oa_11103015_005
[8] 《神宗實錄》,卷580,3月11日。楊鎬綜合劉綎、喬一琦等人的報告,統計
斬獲107名、生擒94名,共201名
http://sillok.history.go.kr/mc/id/msilok_011_5800_0010_0010_0110_0050
[9] 參見〈薩爾滸的行軍(四)明軍行軍情況〉
[10] 《國榷》,卷83,頁5132-5133。
《石匱書》,卷185〈劉綎杜松列傳〉,頁3-4。
https://archive.org/stream/02078956.cn#page/n6/mode/2up
《明季北略》,卷1〈劉杜二將軍敗績〉,頁5-8。
https://archive.org/stream/02081937.cn#page/n52/mode/2up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1〈遼左兵端〉,頁11-13。
https://archive.org/stream/02080658.cn#page/n24/mode/2up
Cimon大亦曾指明這些說法出於傳聞未必可信。
[11] 《聖武記》,卷1〈開國龍興記二〉,頁15。
https://archive.org/stream/02080965.cn#page/n42/mode/2up
[12] 《清史演義》,第3回〈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清史演義/003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9-01-26 23:16:00
好文!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9-01-27 00:27:00
作者: savvik (Essay)   2019-01-27 07:39:00
所以明軍沒有舉火被射....
作者: wuchianlin (chianlin)   2019-01-27 08:29:00
原來是二創來著
作者: hsinhanchu (hsinhanchu)   2019-01-27 12:34:00
請教,滿洲實錄那張插畫把四王名字貼住的原因是?
作者: Uber (Uber)   2019-01-27 12:57:00
龐統:幹嘛抄我龐涓 XDDDD打太快
作者: Nomic ((Nomis))   2019-01-27 23:48:00
大推 澄清來源
作者: hsinhanchu (hsinhanchu)   2019-01-28 17:05:00
自問自答,那個貼住的地方應該是「皇太極」,為了避諱所以在書寫之後用紙貼住
作者: RockCaveChen   2019-01-28 17:45:00
避諱這種習俗真的好煩人,文史工作者的惡夢之一
作者: carsen (carsen)   2019-01-28 21:14:00
是避諱沒錯,滿洲實錄插圖本的貼黃下面是空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