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有欲、無欲]

作者: aacdsee (觀自在)   2017-09-17 19:55:38
※ 引述《nknuukyo (我無所能因敵成體)》之銘言:
: → aacdsee: 「常無欲」、「常有欲」我都覺得有疑, 118.171.180.129 09/16 18:59
: → aacdsee: 因為不知如何又有又無、又有欲又無欲, 118.171.180.129 09/16 19:01
: → aacdsee: 總懷疑或有別解。 118.171.180.129 09/16 19:01
: 有疑惑是好事,代表對更精緻的真理有所期待,不以手上的知見為滿足。
: 這個問題是關鍵,但不算太難釐清,
: 首先先去了解幾個常見的道德經筆法跟先秦語法會比較容易領會。
: 舉幾個觀念如下:
: *道德經的寫法跟今文寫法不同,習慣『先講答案再講推導』、『先說現象再講原因』。
: *有些章節會把特定的字作『定義宣告』,看到常見字時要特別注意。
: *常見錯綜句型,例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實際是『有之無之,以為利用』。
: *章跟章的聯結不要輕忽,次章往往處理的是前章更細節的問題。
: *解讀不能由『一小段的句型』下手,這習慣是造成前後語意、中心思想不連貫的元兇。
: 從西哲的語言來說,
: 道德經的前兩章是涉及到『知識論』跟『效益』的問題。
: 使用文本一樣採出土本,簡譯如下:
: 【
: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  
: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  無名,萬物之始也;
:  有名,萬物之母也。
: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
: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  兩者;同出,異名。
:  同謂:「玄之又玄。」,
:  終眇之門。
: 】
: //第一句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事實上講的是答案、現象,
: //老子先陳述這個狀況,再下一句陳述原因。
: //世人多僅謂{道可道},致使{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形同虛句,
: //老子也成為他們眼中酷愛在關鍵章節中講很多虛句的人,
: //這個解讀態度很危險,特以提醒之。
: 【
:  任何可以用道的名稱、形象、地位、階層等概念來局限定義的『道』,
:  都不可能圓滿陳述『純粹的道』;
: 這是為什麼呢?
:  因為任何可以被劃分的名(泛指任何劃分),本身就是不純粹的,
:  這些『名』絕對無法圓全表示它所指涉的事實。
:  兩顆蘋果都叫蘋果,但A蘋果跟B蘋果絕對不會完全相同;
:  披薩跟輪子都用圓形容,但這世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圓』。
:  『用不純粹的名,想框束最純粹、最始基的道,不是很傻嗎?』
:  從始基的角度來看,道毫無任何劃分,這是萬物源頭最初始的狀態;
:  從利世濟民的角度看,當我們在道衍生的一切規則與萬物上取名時,
:  我們終於得以利用這些名謂跟他人溝通,並產生有益於個體生活的判斷,
:  這樣我們更能發現道生養萬物的種種跡象。
:  〔你們應當沒聽說過:老子或釋迦走在路上,路跟牆分不清楚,一直撞牆,
:   為何不會撞牆?不是說不要有分別心嗎?
:   因為『分別是要利用』而不是『被僵化的分別誤導』。〕
:  我們把萬物的種種觀念『盡可能解構』到最原始的狀態,
:  這有助我們『勘驗種種名象』,因此更領會『名象劃分能導致出的種種誤導』;
:  這樣的態度,是不必考慮『利用厚生』,
:  純粹就思辨角度,看待『無名劃分』時的『道』。
:  這個態度能協助我們發現最原初的道,祂衍生出的各種現象、規則是多麼的細膩隱微。
:  {『眇』,看不清楚、隱晦、深邃之意;
: 通俗本多作『妙』,但之後解讀容易產生粗陋誤差的狀況。}
: 可是當我們要把『道』所衍生的現象、規則拿來『利用』時,
:  我們勢必要有所區分,以方便個體與群眾的使用,促進生命的繁衍延續,
:  所以這時我們是以『提供利用』的角度來看,
:  即使世上沒有完美的圓,
:  那也不會妨礙我用這個道所衍生的規則、觀念去取得『省力的利益』。
:  這種『純粹利用式的觀察角度』,有助我們發現『道所召示給我們的訊息』、
:  甚至對我們的『召喚』。{天生我才必有用,斯言非虛}
:  {噭,召示、召喚之意。}
:  但,不管我們是因為用破除名象的純粹思辨角度來追溯的『無名之道』; 
:  還是採取利用厚生、善用名象的純粹利用角度來追溯的『有名之道』。
:  這兩者都是『我們採用那種眼光去看待道』,
:  與『道的本質』無涉,
:  所以都是同樣的本質,但劃分出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罷了。
:  祂都是『比那「超越知識」的還要超越知識』,
:  然而透過這兩種角度的探索、追溯,
:  卻又有助於你『勘破種種隱晦難明的現象,使你不會再受蒙蔽』。
:  】
:  
:  補充:
:  道家跟佛家都講『端見』會產生麻煩,
:  但道德經中並不講『中道』,
:  實際上操作起來,『中道』也往往淪為一種折衷主義。
:  
:  老子不是教人再陷入折衷主義的模糊狀態中,
:  他是直接建議你,要常採取最極端的無欲,以純粹的思辨去破除種種名象的限制,
:  但若執著於『破名象』,你可能很難與外人溝通,
:  而且你也無法將『外在名象』運用得更有效率;
:  所以也需要從最極端的追求『利用厚生』的角度,去思索怎麼利用、定義這些名象。
:  老子教導人的是:
:  
:  『你們是名象的主人,不是名象的敵人,更不是名象的奴隸。』
:  
:  有些老子徒弟、徒孫的故事,實際上也暗合於之前討論,如果有需要我再補充吧。
請教版主,「以純粹的思辨去破除種種名象的限制」,如何具體實做呢?
佛陀提出分析名色五蘊,龍樹倡緣起性空,唯識分析百法而歸於識,
老子獨到的實踐方法請問是如何呢?
利用、定義名象是如何能厚生呢?懇求版主舉範例教導,感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