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天氣小觀:2018年終大氣系統回顧

作者: daron (一)   2018-12-31 07:46:49
天氣小觀:2018年終大氣系統回顧
又到了一年的年終了,回顧今年的大氣系統:
颱風:今年的西太平洋共有29個颱風形成,是近十年以來生成數量第二多的一年,
   僅次於2013年31個,其中更有高達6個成功達到五級颱風強度的:
   瑪麗亞(2018.7.6->C5,氣象局平均風速每秒55公尺/瞬間每秒68公尺/美軍140kt)
   燕子(2018.8.31->C5,氣象局平均風速每秒55公尺/瞬間每秒68公尺/美軍150kt)、
   山竹(2018.9.11->C5,氣象局平均風速每秒60公尺/瞬間每秒75公尺/美軍155kt)、
   潭美(2018.9.25->C5,氣象局平均風速每秒53公尺/瞬間每秒65公尺/美軍140kt)、
   康芮(2018.10.2->C5,氣象局平均風速每秒55公尺/瞬間每秒65公尺/美軍140kt)、
   玉兔(2018.10.24->C5,氣象局平均風速每秒60公尺/瞬間每秒75公尺/美軍155kt)
   今年可說是追風的收穫年。今年颱風多當然與今年季風槽活躍有關了。
副熱帶高壓:今年起冬~春季因反聖嬰現象,副高冬~春偏弱,春~夏偏強,夏以後又偏弱
      如此一來,大大減少了春雨和梅雨,導致春天南部的旱季。
      今年終冬開始又因為聖嬰現象,
      副高前冬時期(跨2019年前之冬)也偏強,冬雨增加。
      展望跨2019年後之後冬時期,副高還會強勢一陣,
      一般認為後冬時期的降雨也不少。
      模式預報,未來一週後期增暖,副高在台灣南方,
      對應西側南支槽的大環境不變,
      除南支槽的槽前水汽,
      再加上南海南部的新擾動97w和35w結合後的水汽北上,
      水汽移往台灣後,就容易出現一些降雨,由於後期副高偏強水汽偏北,
      因此降雨主要顯現在北部、東北部、東部;這當然是因為東北季風的關係,
      東北季風海汽耦合帶來的水汽,
      再加上北部海面東移的水汽一部分又被東北季風推回,
      東北部是超級苦主,北部也變苦主,東部好些,但也有點苦。
北極渦旋:今年1~2月的超級北極渦旋影響北美加拿大大半個月,
     中心一度增強到百帕高度場14700米(想像870百帕的超級氣旋),
     台灣也連續四天寒流冷的罕見大氣環境。
     進入夏季,北極渦旋未死,
     入秋後的坐鎮北極,整個秋季大致處於正北極震盪,
     令北極海冰迅速增加,又適時地偏向加拿大哈德遜灣提早大結冰。
     整體來看今年秋季以前的北極渦旋可以說優秀的領導冷凍軍團。
     不過晚秋~年終跨年前之冬的時期,北極渦旋做了一些蠢事,
     第一個就是偏向亞洲遠東支援極地冷凍氣團衝刺日本海。
     第二個就是囤積在亞洲遠東太久,
     導致北大西洋以北的巴倫支海海冰狀況慘烈不增加。
     模式預報,
     目前北極海冰正在彌補領導冷凍氣團分布到巴倫支海北部和喀拉海,
     巴倫支海北部海冰正在增加中,由於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援非常強大,
     目前冷凍氣團在這片海域頻頻吃蘿蔔,但必須要加速了,
     否則就要重演今年初的海冰還沒穩固,就大幅度的負北極震盪,
     導致海冰面積創新低慘況。
東亞大槽:年初的連續四天寒流就是東亞大槽的傑作,
     穩固強健的發展搭配負北極震盪;            
     入秋後的東亞大槽復活,帶來涼爽的10月,
     但晚秋~跨2019年前之冬的時期,
     受聖嬰現象發展,東亞大槽轉弱,台灣南北溫差拉大,
     展望1月,副高持續偏強,東亞大槽就不是很妙了。
南亞高壓:南亞高壓除了提供南亞西南季風爆發後的高空輻散之外,
     對東亞有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帶出東亞梅雨鋒面。
     不過今年南亞高壓不知道在幹嘛了,東亞梅雨季顯然沒有滯留鋒降水的樣子,
     到底還是靠南海西南季風北上降雨救了梅雨鋒面。
     這當然就是南亞高壓的東西擺盪不活躍,難以持續的穩定住東亞梅雨鋒面。
     不過盛夏後的南亞高壓就正常了,看今年西太平洋季風槽可以往日本南方延伸
     顯然很滿意南亞高壓的配置。
     
以上四大主要系統和一個特別系統(颱風),若以情況來總結今年,
1.颱風:活躍的夏秋季表現也太活躍了。
2.副熱帶高壓:活躍的暖季主要發展較好於晚春~夏,另外聖嬰現象也活躍在"年末冬"。
3.北極渦旋:活躍的"年初冬"很活躍,但"年末冬"表現平平。
4.東亞大槽:年初冬很活躍,入秋也活躍,但晚秋~冬就黯淡了。
5.南亞高壓:盛夏(7月中以後)活躍,晚春~夏不知道在幹嘛。
備註:如果說要年度票選
[最佳創新] 瑪利亞颱風(2018.7.9) :是頭野獸(報導)
[最佳奇景] 大陸冷氣團(2018.12.7):天空之島(南投)
[最佳劇情] 梅雨鋒面(2018.6) :不是西南氣流,是梅雨
[最佳動作] 太平洋高壓(2018.7.25):北緯50度
[最佳攝影] 山竹颱風 :七級暴風圈半徑300公里
[最佳紀錄] 東北亞冷渦(2018.1.28):連續四天寒流
[最佳配角] 熱帶性低氣壓35W :台北12.7度(2018.12.29)
[最佳主角] 山竹颱風 :七級暴風圈半徑300公里 的 風王
[最佳導演] 北美大槽(2018.11) :北美寒潮大爆發,哈德遜灣提早結冰
[最佳大氣] 梅雨鋒面(2018.6) :及時雨
[終身成就] 太平洋高壓 :捨我其誰
(以上心得囉)
作者: MarcusWright (Marcus Wright)   2017-01-01 12:32:00
台灣夏涼 是被虐習慣了才會有這種誤解錯覺嗎?
作者: MarcusWright (Marcus Wright)   2017-01-01 20:32:00
台灣夏涼 是被虐習慣了才會有這種誤解錯覺嗎?
作者: lina7inverse (杉森‧費西佛)   2017-01-06 05:05:00
絕對不只是個推
作者: lina7inverse (杉森‧費西佛)   2017-01-05 21:05:00
絕對不只是個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