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未來一週,北極海冰?強冷氣團?冬颱共伴?

作者: daron (一)   2018-12-25 11:38:24
天氣小觀:未來一週的事件,北極海冰?強烈冷氣團?冬颱共伴?
模式看來未來一週也太精采了,
1.北極海冰是否上演大驚奇?
2.強烈冷氣團是否順利達標?
3.熱帶性低氣壓成颱還共伴?
1.首先,看北極海冰
目前北極海冰面積有兩大塊缺少海冰的海區:巴倫支海和鄂霍次克海,
導致海冰面積仍偏少。
模式預報,北極渦旋未來一週北極渦旋將全力支援巴倫支海和鄰近的格陵蘭海。
地面超級冷凍氣團相繼侵襲這兩個海海域,
原本有北大西洋暖流的海域竟然準備挑戰零下25~30度。
看來北極海冰面積可望明顯增加。
此外,
驚奇不只,北極渦旋一週過後竟然變成"米老鼠"標誌,
一個主中心兩個副中心,
主中心在北極中心附近,可隨時支援鄰近北極的巴倫支海和鄰近的格陵蘭海。
副中心分別在白令海和哈德遜灣,
位於白令海的副中心可說身兼重任,
除了讓白令海的海面溫度降至"零下10度"以下,新增白令海的海冰面積。
同時副中心的西側偏北西風氣流讓北極冷凍氣團大量流入鄂霍次克海,
進補鄂霍次可海海冰。
而,位於哈德遜灣的副中心則加強海冰厚度,並挑戰北美五大湖外,
同時也可以拓展巴芬灣海冰面積。
以上來看,北極海冰是否上演大驚奇,可望大幅增加挑戰平均線?
2.
除了北極的大事紀外,東亞也有大事紀,尤其東亞南方-華南到台灣;
目前中亞脊的關係,西伯利亞冷高壓正在堆積,
預料1060百帕以上的強烈冷高壓不成問題,
甚至更強的超級冷高壓1065百帕、1070百帕...等。
因此,一週後期東亞寒潮,冷氣團侵襲台灣,
模式預報目前認為,西風槽挑戰副高牆的關係,850帕3度線大約抵達台灣北部,
因此有機會達標強烈冷氣團,
此外,
驚奇不只,中亞脊無法順利形成阻塞高壓,被西風帶往東移,
因此,割離壓低無法形成,但卻帶出西風南支槽跟著東移,
模式預報跨年後,水汽往台灣跑,地面東北季風+南支槽前的西風急流,
北部、東北部雨不停苦主外,有可能是濕冷跨年大驚奇了。
3.
如果濕冷跨年還不夠驚奇,那麼冬颱共伴肯定神奇傑克OMG了。
位於菲律賓東南方的熱帶性低氣壓在副高有機會形成冬風帕布,
變成颱風後的第二類不穩定CISK機制更強,與東北季風形成共伴效應的強降雨出現,
通過菲律賓後,就是驚奇的模式預報當帕布進入南海後,不排除冬颱共伴的機會。
冬颱共伴條件不如秋颱共伴,
(1). 首先是冬颱的維持,冬季的東北季風對颱風有強大的破壞力
模式預報也認為帕布颱風進入南海後將被東北季風摧殘殆盡,
因此,冬颱共伴的時間不會維持很久。
(2). 台灣受共伴效應影響下,太平洋高壓、颱風、西風槽的標準條件在冬季更難達成,
原因當然是副熱帶高壓南移、大陸冷高壓南下;
不過今年12月副高偏強,高壓脊維持北緯18~20度,
導致颱風水汽依高壓西側北上台灣。
當然,這季節副高往北拱帶上水汽的情況也不像秋季容易維持,
因此,即便冬颱共伴的時間也很短暫。
(3). 最後,當然就是地面冷高壓,共伴效應需要的是東北季風,不是地面冷高壓,
儘管兩者正相關,大氣環境配置卻很有不同,
秋颱共伴因為西風槽的關係,提供東北季風和颱風外圍環流共伴後的高空輻散,
冬季的西風槽相形之下成為配角,西風槽的地面鋒面很快通過後,
主要的是槽後的西風帶偏北氣流對應地面冷高壓南下的大氣配置,
這種情況,已然不是共伴效應的大氣配置。
不過因為,熱帶性低氣壓/冬颱帕布進入南海後,
剛好是西風槽支槽東移至華南的大氣配置,
槽前的西風急流帶上熱帶性低氣壓/冬颱帕布的大量水汽往台灣而來,
模式預報周日~周一的全台降雨,當然東北部是最大苦主,
因為東北季風迎風面,動力強迫水汽抬升+地形抬升水汽,雨勢就要留意了。
這種情況(南西風槽、南颱風、東副高)不是標準的共伴(北西風槽、南颱風、東副高)
甚至不能稱共伴,但肯定是季風輻合(東北季風和南方系統輻合)的例子。
不管是冬颱共伴還是季風輻合,跨年前後降雨機率都非常高;
苦主_北北基宜不用說,其他地區也會降雨。
而,即便是冬颱共伴的強降雨也維持不了太久,
帕布強度維持不了太久/副高北拱維持不了太久,
主要還是西風南支槽東移以及颱風/熱低當作馬達抽吸南海水汽北上的降雨。
因此,周日~周一全台保暖帶傘是外出必備了。
(以上供參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