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昨天的結論,要適應未來世代,學生應該要盡可能選三類自然組,人生以後可能需要
重塑職涯做調整。
台灣還是把選擇壓得太早。
我室友的妹妹當年是intel生物類科展,拿教育部獎學金去MIT、史丹佛,本來高中想讀生
物,申請的是生物專業,後來讀了美國大學改選其他的。我是真的認識不少高中想讀生物
去了美國改選其他的。
為什麼我會認為高中分類組分太早?諾貝爾科學得主、許埈珥、張忠謀都經過很多文轉理
的過程。
首先,高中生心智年齡不成熟,人生經驗很有限。科系的本質是工作,偏偏工作跟興趣是
不太一樣的。有些興趣(生物、物理、化學)可以當工作,有些興趣其實是興趣愛好(文
學、藝術)很難當工作。
文轉理的意思是,對小孩子來說,文學、藝術相對有趣,但是到了大學階段,自然科學清
澈。
小時候喜歡看卡通,長大你會喜歡看卡通嗎?
跟興趣愛好在一起,第一個會沒錢,第二個容易失去樂趣。所以在台灣很容易出現高中生
想讀xx,長輩講讀oo。
而且還有一種叫倖存者偏差。高中生的心智年紀,看到電視上報紙上的成功人士,會不清
楚成功人士可能是家裡有礦,機運也很好,抓上時代的脈動,跟他們讀什麼沒關係。
另外高中不一定清楚自己是不喜歡這科?不喜歡這科的老師?還是不喜歡考試?甚是還會
跟風跟好姐妹選一樣的,清大電資特聘教授黃婷婷當年就是跟北一女的好姐妹一起選乙丁
組。
《心流》這本書也採訪諾貝爾科學得主的中學老師,他們不少人說諾貝爾科學得主中學時
期表現普普,感受不到他們有特殊天份。
許埈珥他年少時並不擅長數學,高中時曾綴學從事詩歌創作。2002年考入首爾大學,學習
物理學與天文學。
台灣數理資優班跟中國大陸少年班這種篩選過程,很容易錯過從小不是這樣的學生。
我中國大陸的朋友也很多人有類似的經驗,分文科班、理科班,他們文科比理科好,選文
科班,結果發現是一場誤會。文科班、理科班的意思不是看哪一科好,而是把程度差的學
生往文科班丟,社會上比較好的工作需要理科知識。
我是認為應該要持續接觸科學,所有人都要有機會接觸科學。包含中國大陸現在也在討論
要廢掉文理分科教育,不合時代需要了。
引述《afsmart (人之初,性本散)》之銘言:
: 之前有人po文討論高中分自然組與社會組的必要性
: 可能po文者的主張被鞭太重所以刪文了
: 我覺得滿可惜的,其實是個很值得討論的主題
: 既然那篇po文者選擇刪文,我就給予尊重,不再提他的主張
: 但我覺得討論這個主題,可以參考美國的制度
: 以下資料來自 ChatGPT,有錯請指正
: 美國的高中沒分類組
: 但有許多學生可自由選修的不同難度課程
: 想申請大學名校的學生可選讀較難的課程
: 只想申請一般大學的學生選讀簡單的課程即可
: 美國的大學入學不分科系
: 低年級以修讀各種通識課程為主
: 學生通常在大三開始前,決定一種主修去專精即可
: 至於我問 ChatGPT,台灣高中是否太早分類組
: 他是認為過早了,應該增加更多的選課和探索彈性
: 以上是我問 AI 的結果,各位鄉民討論看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