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自揭「學霸非不勞而獲」 籲別浪費基因裡

作者: una283 (無)   2025-06-06 13:54:09
不後悔22年前拒讀台大…徐伯均自揭「學霸非不勞而獲」 籲別浪費基因裡的好奇心
2025-06-06 12:23 世界日報/ 特派員
黃惠玲/芝加哥專訪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40歲的徐伯
均,回首18歲時意氣風發的選擇,從未後悔。
「給自己多一點探索的機會。」徐伯均坐在芝加哥大
學校園書店裡,輕啜一口咖啡後說,「選擇真正喜歡
的領域,就是你最好的出路。」
選系不選校 轟動一時
徐伯均是2003年台灣大學入學指考第二(理工)
類組榜首,目前任教於全美頂尖高等學府芝加哥大
學;當年他未選擇排名第一的台灣大學電機系,選
讀清華大學材料科學系時轟動一時,被視為「選系不
選校」的特例。
當時媒體多用「天才」、「學霸」形容特立獨行的徐伯
均,他帥氣的外表也引人注意。22年過去,近日因
聯合新聞網「報時光」回顧徐伯均的故事,在社群意
外引起廣泛討論,網友各種意見都有。本報特別到
芝大訪問徐伯均,他回溯這段過程,侃侃而談年少
時的堅持,與此後實踐的理想。
在許多年輕學子面臨選校、選系的迷惘時刻,現為
芝大分子工程系(Molecular Engineering)助理教授
的徐伯均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當年我選讀
清大材料時,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他一直對材料
的微觀結構到宏觀運用有很大熱情,加上從事勞工
工作的父親與從商的母親對他採取開放教育,讓他
能自由從容地選擇所愛。
頂榜首光環 帶來壓力
不過,榜首的光環帶給徐伯均榮耀,也帶給他龐大
的壓力。
「學霸並非不勞而獲。」徐伯均說,到清大的前兩
年,為了讓自己的「榜首」頭銜名實相副,加上來自
師長的「善意期許」,他花了絕大多數時間鑽研學
業,「幾乎沒日沒夜地苦讀,直到有天體力透支,卻
發現隔天要交的報告沒時間完成時才頓悟,我高估
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從那次後,徐伯均開始放鬆自己,不再執著「學霸」
身分,校園生活也開始變得有趣,但代價是成績日
走下坡,「多少影響了之後我申請赴美留學。」
徐伯均說,服完兵役後的2008年,他進入中央研究
院工作,後來也申請美國大學研究所,沒想到第一
年竟然沒有拿到任何錄取通知。
「當時的確很失望。」徐伯均說,很多人都不清楚他
這段經歷,原來榜首並不是一路順遂的保證。
知道自己的不足後,接下來的一年,徐伯均努力強
化研究項目,2009年以更完善的履歷,進了史丹福
大學研究所,並在2016年取得材料博士學位。也是
在這段求學時期,他成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
奈米技術、能源與環境領域有傑出貢獻的華裔材料
科學家崔屹的入門弟子,奠立了他日後的職涯走
向。
愛上教書 從沒有後悔
「崔屹教授讓我真正了解教授的工作。」徐伯均說,
他開始「愛上投入研究、教書、貢獻社會的這個行
業。」徐伯均畢業後留在史丹福當了兩年博士後
研究員,直到2019年他接獲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教職聘書,才離開待了八年的史丹福
校園。
「如果沒有在攻讀博士時期,有機會看清楚自己的興
趣,或許今天我仍在職涯路上跌跌撞撞。」徐伯均坦
言,當年一起在清大材料系的同學,不乏已經成為
科技業的「億萬富翁」,不少人也都曾經看壞他的選
擇。但徐伯均很清楚未來在學界及產業界之間扮演
的角色,他認為金錢與成就無法畫上等號,他從來
沒有為自己的選擇後悔。
「當了六年教授,這份工作跟產業界最大的區別在於
學生。」徐伯均說,培養出一批學生,從他們什麼都
不懂到取得博士學位,然後在社會上不同工作領域
做出不同的貢獻,「那種成就感無法跟金錢做比較。」
從進入大學到當美國大學的教授,22年的時光不可
能沒有感到過挫折或沮喪。徐伯均說,累積過去的
經驗,他將「情緒」跟「問題本質」做出了區別,「很
多挫折是可控的,只要有對策、時間、耐心,自然
就有解決的時候。」如果遇到「不可控的挫折」,那麼
必須要將心態扶正,告訴自己只能繼續前行。
「時間拉長後往回看,很多當時以為是重大挫敗,成
長後覺得其實只是小小石頭。」徐伯均說,從這段體
驗發現,「愈早碰到失敗,後來吃虧的機率愈小。」
非不費吹灰之力天才
徐伯均說,前陣子一些學生、朋友都傳了聯合報「報
時光」的新聞給他看,「我不知道為什麼當年的榜首
新聞又被重新炒熱。」一位學生還告訴他,「老師你
應該讓大家知道你投入了多少時間在教學、研究。」
意指他並非是那種不費吹灰之力的天才。
「除了周末有一天是家庭日外,其他時間都沉浸在研
究、教學、寫論文。」徐伯均說,他在芝大幾乎全時
工作,「要學習的太多了,尤其科技進步迅速,還有
太多想要探知的領域。」
因為感念當年在台灣清華大學的教育,給了他受益
良多的知識,徐伯均從去年開始,與其他三位來自
台灣的芝大教授金政(理學院)、陳津渡(醫學物理)與
高建民(醫學物理),共同主辦了「芝加哥大學暑期台
灣學生交流計畫」(UCTS,官網:
https://uctsfellowship.uchicago.edu/)。該計畫去年
招收了八名學生,今年第二屆學生已經激增到30
位。
徐伯均說,希望透過這項計畫,讓更多的台灣學生
可以在實體環境,了解做學術是怎麼回事,讓台灣
的年輕世代,有機會探索更多的選擇,更具有國際
視野,「這也是現階段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
徐伯均在芝大所領導的實驗室,主要專注於創新性
光熱調控材料的設計、合成與製備。並運用從基礎
材料科學到系統級機械工程的跨學科研究方法,致
力開展具有變革性的科研工作。
想以輻射製冷解決暖化
徐伯均說,假如要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應該就是「把
輻射製冷」的理論,運用到解決地球暖化的環境危
機。
近年積極投入「涼感衣」研究的徐伯均表示,氣候變
遷導致的極端氣候日益惡化,在一些缺乏冷氣等公
共衛生設施的發展中國家,人民正遭遇酷熱的嚴苛
挑戰,「我們正研發把利用奈米科技反射太陽光的技
術,運用在製造可以讓這些民眾減少受到酷熱傷害
的衣物。」
他說,假使可以把這種實驗性的概念量化生產,未
來研發出防止冰川融化的產品,甚至解決隨著人工
智慧發達帶來的數據中心散熱問題,都將不再是紙
上談兵。
對於年輕學子如何對未來做出正確選擇?徐伯均
說,不妨多聽取建議,從而獨立思考;不要浪費每
個人基因裡的天賦「冒險精神」和「好奇心」,「跬步
千里,養成好的習慣,讓時間累積實力。」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8788973#
———————————————————
推薦給走在前端的菁英們讀讀他的經歷
漫長的人生路裡,你不會是永遠的第一名
菁英最大的障礙永遠是自己
了解自己比認識敵人來得重要
作者: lovehan (尋找初衷...)   2025-06-06 22:39:00
不是哈佛,safe。涼感衣?不是已經商品化了嗎?
作者: una283 (無)   2025-06-07 06:09:00
天才最怕作繭自縛,還好他有走出來榜首的光環也是枷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