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司馬懿、昭有別於何晏、夏侯玄的用人管道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1-06-10 16:28:45
銜接先前閒聊的,接續辨明司馬氏和曹氏兩大集團,在典選舉上的其他不同點
首先是杜恕上表的時間點,由以下史實可知所言時事,實乃橫跨文、明2帝也:
1.以黃門侍郎之姿在朝8年
2.期間提到曹丕時代為尚書令的陳矯 自奏不敢辭罰..等語
他曾指出曹叡治下,"患臺閣禁令之不密,人事請屬之不絕,聽伊尹作迎客出入之制,
選司徒更惡吏以守寺門"的風氣使然
造成"近司隷校尉孔羨辟大將軍狂悖之弟,而有司嘿爾,望風希指,甚於受屬。
選舉不以實,人事之大者也"(杜恕傳)
該大將軍的弟弟,應該正是裴松之所懷疑的司馬通無誤
其次由《傅子》:
"其民異方雜居,多豪門大族,商賈胡貊,天下四方會利之所聚,而姦之所生...
後(河南)尹李勝,毀常法以收一時之聲...郡有七百吏,半非舊也。
河南俗黨五官掾功曹典選職,皆授其本國人,無用異邦人者,嘏各舉其良而對用之"
(插播一下XD,其中李勝毀常法那段,不妨對照蔣濟傳的"是時,曹爽專政,丁謐、
鄧颺等輕改法度")
又王隱《晉書》:"劉毅,字仲雄。僑居陽平,太守杜恕逼迫舉毅為功曹。月餘,
日沙汰郡吏百餘人"
列上頭幾段史料的目的,是希望比較一下,同樣不以順風大肆連結在地土豪來為己牟利
而大膽舉用外地人為官吏的傅嘏 & 杜恕
不難發現後者多了直接點名,司馬懿的弟弟司馬通是走後門來的
至於引傅子的話,是為了方便說明,權和錢之間緊密結合的關係,古今中外皆然
畢竟〈司馬芝傳〉都說了:"自黃初以來,聽諸典農治生,各為部下之計,
誠非國家大體所宜也"
重商輕農儼然已成為,曹魏當時的主流產業之所趨
所以司馬芝自己在河南尹任內,只是 舉其綱而太簡,並未致力發展配套措施
講到這邊,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眼熟?欸對!照魚豢所述之何晏"主選舉,
其宿與之有舊者,多被拔擢"
既然何尚書有好幾筆個案把柄可以被拿來往痛處打,為何單單針對司馬懿咧?
顯然這票"有舊",也是經過州郡中正嚴格把關,而非僅憑何晏個人獨斷喜好
而予以授官的
焦點繞回來杜恕身上,不惜以司馬通為例,得罪曹叡時代尚未遭曹爽壓抑之司馬懿的他
上表內容提到:
"今者朝臣不自以為不能,以陛下為不任也;不自以為不知,以陛下為不問也"
暗諷既然曹叡讓司馬家族尚且存在成員有志難伸,便只好尋求不正當管道
在魏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靠關說來安插司馬氏的人事布局
深深體會權貴卡住上位之亂象的他,有感而發的說過:
"使天下皆背道而趨利,則人主之所最病者",更著書《體論》反映此一事實:
"可以使鬼者,錢也;可以使神者,誠也
杜恕還主張"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業,非一士之略"
此與何晏、夏侯玄對於中央–地方兩方,在人事任免的比重上觀點,大體一致
因此方有《魏名臣奏》載曰:"黃門杜恕奏曰:漢故事,人民病疾,責之司徒"
日後曹爽親信的3狗:何晏、李勝、鄧颺等南陽眾,早年浮華歸浮華
可是由曹叡時期當司徒達6年的董昭進言,來決定去留與否
隱然有逾越司徒本該執掌的業務之虞
雖說就事論事,然而有過這樣的論點,加上抓過司馬一族的小辮子
想必宣王看在眼裡,滋味不會太好受
也難怪杜恕"在朝廷,以不得當世之和,故屢在外任"
甚至最終於曹爽當政期間,因程喜彈劾而險被賜死,可看出杜恕對司馬通一事
並沒有出於偏向何晏等黨羽之緣由,讓他有權掛著免死金牌
另傅嘏在曹爽伏誅後,發表以下談話,〈傅嘏傳〉:
"然儒生學士,咸欲錯綜以三代之禮,禮弘致遠,不應時務,事與制違,名實未附,
故歷代而不至於治者,蓋由是也。欲大改定官制,依古正本,今遇帝室多難,未能革易"
再參考在下前面聊過的夏侯玄治吏,傅嘏認為地方審核人才,會有名實未附的現象
需注意"名士減半"的此刻,業已無虛名當道的風向
問題在,才性4本論裡頭的傅嘏,是認定才性同的
沒有非得搞曹操那套"用人唯才"的核心價值不可
大肆打壓士人後,無法再靠互相按讚來累積聲望,而回歸世家大族充斥九品中正當中
上品的年代
於是乎證明了,夏侯玄乃至杜恕之選舉理論,其實在實務上是不以家世為重點考量處
本文的第二個重點在裴秀,裴潛傳云裴秀在咸熈中為尚書僕射
《文章叙錄》則寫曹爽死後,裴秀"累遷散騎常侍、尚書僕射令、光祿大夫。咸熈中,
晉文王始建五等,命秀典為制度.."
此外《晉書》載一段有人放話"與尚書令裴秀相知,望其為益"
然後官員奏免秀官的理由是:"交關人事,詡之罪耳,豈尚書令能防乎!其勿有所問"
司隸校尉更爆料,尚書令裴秀"令人占官稻田,求禁止秀"
結果司馬昭以裴秀"幹翼朝政,有勳績於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
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把這檔事兒跟司馬懿關係匪淺的蔣濟,於曹叡時代的中護軍任內
拿官職賣錢給聯結起來
不難發現司馬家族除了曹爽專擅下的何晏、一直到司馬師掌政的夏侯玄主管選舉
這幾年的人才務盡其用以外,其他時間的闇黑油水還頗不少
惟魏書-杜恕傳套句現代政治語言,礙於顏色要求正確,必須略帶保留,並不意外
幸好魏略、晉書就沒有如此壓力,讓後代有幸明瞭歷史雖然是勝利者寫的
但依然能從一些蛛絲馬跡,推得勝利者不為人知的一面
作者: eupa1973   2021-06-17 18:19: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