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戲志才

作者: teyao (河間獻王翟中虛)   2013-09-06 15:05:51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引述《teyao (河間獻王翟中虛)》之銘言:
:  以臧洪事而言,《通鑑》放在興平二年本身就是錯了。
:  興平二年(195)十二月張超死(〈武帝紀〉),
:  之後袁紹圍臧洪「歷年不下」(《三國志‧魏書‧臧洪傳》),
:  究竟臧洪是在建安元年(196)或是建安二年(197)兵敗而死無法確定,
:  但放在興平二年,終究是錯的。
:  考證年代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使繫年正確,
:  然而,若是當初本即未就此來考證,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  相連的事件因繫年的緣故而拆開敘述,在《通鑑》中屢見不鮮,
:  臧洪之事同樣可以如此處理,能為而不為(或是因一時疏漏而未為),
:  而以書法或敘事需要來解釋之,或許有其道理吧,
:  不過我自己對於如此解釋的道理目前仍是無法認同的。
  先講一下有關讀書心態的問題。我當年聽李錫鎮老師的《詩品》,聽到一段話
受用至今,那就是:當我們讀古書發現某些問題時,先不要質疑內容是錯的,而該
去想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否則永遠讀不出作者背後的深意。回到《通鑑》,司馬
光把臧洪之死放在興平二年是弄錯了、還是他另有道理?
  從文字上看,《通鑑》都已經照抄原文「歷年不下」了,可見司馬光絕對知道
臧洪必不死於興平二年(當然袁紹圍東武陽在該年還是有可能的),那麼《通鑑》
把臧洪死亡定在興平二年當是另有目的。以技術而言,這是為了補充張邈事件,且
臧洪其人其事並不重要,沒有必要分年把故事拆開(這種寫法就是我前面引《通鑑
學》講的「書一事而他事連類而及」)。但臧洪既然不重要,那為何《通鑑》還要
寫他呢?這就可見司馬光的史識了。我認為不論陳壽還是司馬光之所以會刻意給臧
洪大量篇幅(陳壽給臧洪一篇傳就別說了,極其簡練的《通鑑》也沒漏掉他),就
是要表現東漢黨人那種不屈精神的最後火花,此後的名士和東漢的名士在精神上就
截然不同了。
  《通鑑》選什麼故事、不選什麼故事都有他的道理。若關注的焦點始終在「某
件事繫在某年是對是錯」,那就永遠停留在史才、史學這個層次,進不到史識這個
層面了。
  至於你先前引到曹操表薦劉備為豫州牧很明顯是〈先主傳〉錯《通鑑》對,這
部分《集解》有談到,可參盧弼的按語。
:  網址中2006年的討論串已拜讀。
:  對於避諱方面我的看法不同,之前已說了。
:  軍祭酒與所謂「參軍事的祭酒」本身是否可以直接掛鉤等同,確實需要考慮,
:  尤其這些被討論的官職中間的年代跨度將近三十年,中間局勢變化又如此之大,
:  官職上若有功能轉變或是分工細化,都是可以理解的。  
:  而就裴注引《魏書》建安十八年勸進名單來說,
:  如果軍祭酒就是軍師祭酒、軍謀祭酒,
:  那麼為什麼在董昭那邊出現了「軍師祭酒」之後,
:  還要在傅巽的後面又再出現一次「祭酒」呢?
:  這樣後面的「祭酒」就變成贅文了。
:  因此,我認為這裡出現了至少兩種不同的「祭酒」,
:  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藩、杜襲應是「軍祭酒」,
:  在《三國志》裡有直接的佐證;
:  (不過這佐證的前提,是對於避諱是否存在於此作什麼樣的理解~~)
:  而董昭至傅巽這裡就比較奇妙,恐怕到頭來還是只能異說並存,
:  因為文獻記載有限,各種說法均難免有推測之處。
:  至於魏國建立之前是否有獨置的參軍(參軍事、參XX軍事),
:  我認為是有的,如何夔、邢顒、孫資、陳群、裴潛即是。
  我先從比較外圍的部分談起。首先參軍事不等同參軍。參軍事是兼領的職務,
史書稱某人參軍事,則他必有本官,就如同不會有人以白身「錄尚書事」、漢代也
沒有純「給事中」一樣。東漢末偶有沒寫本官的參軍事,那必是史書偶闕,否則不
合制度原則。
  第二有關十八年勸進表的軍師祭酒名單,我在三國大本營就已經談到該怎麼讀:
   軍師祭酒
    千秋亭侯 董昭
    都亭侯  薛洪
    南鄉亭侯 董蒙
    關內侯  王粲 傅巽
    祭酒   王選 袁渙 王朗 張承 任藩 杜襲
也就是自董昭至杜襲這十一人都是軍師祭酒,至於他們的順序則是照封爵來排,最
高者為千秋亭侯董昭,隨後是都亭侯、南鄉亭侯,接著是無封邑的關內侯,最後是
全無爵位純粹是軍師祭酒的王選等人。
  最後來談軍師祭酒。就我所知認為軍師祭酒因為避諱改為軍祭酒、軍謀祭酒始
自洪飴孫《三國職官表》。洪飴孫沒有講論證過程,但資料讀多了大概可以猜得出
來,我就簡單復原可能的論證:
  〈武帝紀〉講到建安三年曹操初置軍師祭酒,但遍觀諸人傳記,只見軍祭酒、
軍謀祭酒,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靠的就是建安十八年的勸進表。聯名上表官職為
軍師祭酒者,董昭、袁渙、王朗、杜襲本傳作「軍祭酒」,王粲本傳作「軍謀祭酒」,
可見三者相通。那為何名稱不一呢?晉代太師避司馬師諱改為太宰,軍師改為軍司,
則軍師祭酒被稱為軍祭酒、軍謀祭酒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晉人避諱改字。
  這是個精彩的論證,洪飴孫徹底解決了諸人傳記無人稱軍師祭酒這個問題(不
過他另設參軍祭酒我覺得就是錯的,〈張承傳〉的參軍祭酒「參」字應該是衍文)。
像燕京曉林那樣看到傳記記載不同就認為並不存在軍師祭酒這個官職,那就是把原
本已有答案的問題又弄混了。
  最後做個簡單的附記:唐人作《晉書‧職官志》、《通典‧職官》,提到曹魏
均只有軍師祭酒而無軍祭酒、軍謀祭酒,可見至少唐朝人並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後
漢書‧鄧禹傳》所載軍師祭酒李文,《後漢紀‧建武元年》作「軍祭酒」,可見軍
師祭酒被改為軍祭酒的不只於《三國志》,而是晉人的習慣。
作者: the1memory (知識+)   0000-00-00 00:00:00
推李錫鎮老師的一席話!
作者: kuangdao (亂世一條狗)   2013-09-07 12:38:00
這串太精彩了,感謝 M大和 T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