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 104-1 呂欣怡 人類學史二 期中考

作者: cnajb (西娜)   2015-11-16 16:09:12
課程名稱︰人類學史二
課程性質︰系必修
課程教師︰呂欣怡
開課學院:文學院
開課系所︰人類學系
考試日期(年月日)︰2015.11.16
考試時限(分鐘):180分鐘
試題 :
一、名詞解釋 (6%x5)
1.薩依德所謂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
2.視覺主義(visualism)
3.拯救人類學(salvage anthropology)
4.資本主義中心(capitalocentrism)
5.族群景觀(ethnoscape)
二、申論題 (請選五題作答,14%x5;請在答案卷上標示你選擇的問題)
1.Asad (p.17)指出:“the basic reality which made pre-war social
anthropology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enterprise was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inating (European) and dominated (non-European) cultures.”請說明,
殖民時期的權力結構,如何形塑了戰前英國社會人類學的田野情境、田野方法、研究焦點
、以及理論範型?
2.人類學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與女性主義的核心立場,可能有什麼樣的衝突?
從西方白人中心的女性主義角度而言,人類學的異文化研究成果,
可能可以提供了哪些挑戰及擴展性別研究的知識資源?
3.Gayle Rubin(p.65)說:「我個人覺得女權主義運動必須有比消滅婦女壓迫更多的
夢想。」請解釋她提出的夢想是什麼?這個夢想,與她這篇文章所解構的各個理論之間的
關聯性為何?
4.James Clifford (p.2)宣稱:”The essays collected here assert that this
ideology has crumbled.” 請說明已瓦解的,是什麼樣的”ideology”? 取而代之的(
或在Clifford 導言的《寫文化》文集中),是什麼樣的文化概念及民族誌書寫效應?
5.James Clifford (p.4): “Literary processes—metaphor, figuration,
narrative—affect the ways cultural phenomena are registered.” 請闡釋這句話的
意涵。又,為何主張人類學為「科學」的學者,並不認為民族誌文本的文學性(包括修辭
、敘事手法、主觀情感等)是重要的?
6.Arjun Appadurai (p.45): 「今日全球互動的中心問題是文化同質化和異質化的張力
」。請從民族國家的脈絡,解釋這句話的意涵。
7.Arjun Appadurai (p.60): 「知識跨世代的穩定性本是多數文化適應
(enculturation)理論的預設,現在卻不能如此假定。」這句話說明了,文化再生產(文化
傳承)與傳統田野場域(如地方社群、村落、鄰坊等等)之間的關聯性,在全球化時代出現
了什麼樣的變化?
8.Arturo Escobar (p.140): “For some, placelessness has become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modern condition…Yet the fact remains that place
continues to be important in the lives of many people.” 請以具體實例說明,
Escobar觀察到的”placelessness”與”place continues to be important”等兩極化
趨勢,各自指涉了什麼樣的情境?
9.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遍及台灣各地的社區總體營造,可說是台灣社會在全球化過
程中重新建構地方性的集體工程。請說明你/妳所認識的社區營造(或部落營造),是否符
合Arturo Escobar所說的「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意即,弱勢群體
藉由地方意識的覺醒及地方界域的重新鞏固,以抵抗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又,我們如
何判斷,一個社造個案是真的凝聚並強化了當地人的地方情感,而不只是政府補助或市場
需求下的衍生品?
10.George Marcus提出的「多點民族誌」,與馬林諾斯基式的田野方法,有哪些差異?
請設想一個適合運用多點民族誌來研究的議題,並且簡略說明你/妳的執行步驟。
11.George Marcus在〈十五年後的多點民族誌研究〉中主張,以「共謀」(complicity
)來替代「親密關係」(rapport),請依下列子題,說明此提議的意涵: 1) 何為當代田
野情境中的共謀關係?它與傳統田野方法論中強調的rapport,有何不同?2) 將研究者與
被研究者的關係視為「共謀」,是預設了被研究者在田野調查中的角色,與過往所用的「
報導人」(informant)有何不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