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情報] 歐美哲學的吸納與轉化

作者: 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   2016-05-27 00:57:36
※ [本文轉錄自 Confucianism 看板 #1NHn1Jhs ]
作者: 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 看板: Confucianism
標題: Fw: [情報] 歐美哲學的吸納與轉化
時間: Thu May 26 23:03:46 2016
※ [本文轉錄自 W-Philosophy 看板 #1NHn0twi ]
作者: 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情報] 歐美哲學的吸納與轉化
時間: Thu May 26 23:03:15 2016
複製 http://0rz.tw/qCHGZ
一、簡介:
1916年,林茂生在《東亞研究》出版了台灣第一篇具有現代學術意義的哲學文獻。該文中
率先以歐陸哲學研究陽明學說之創舉,不但早於二〇年代後起的中國新儒家,更是開啟台
灣哲學百年發展的序章。
台灣現代哲學的誕生,始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西化浪潮(Westernization)。當時台灣面臨
日本殖民同化所引發一連串在文化、語言、政治、社會上的生存危機。台灣青年積極吸取
歐美思潮,除了有其救亡圖存之使命,也和各種風起雲湧的社會改革倡議密切相關。自一
九一〇年代末期台灣受到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美國威爾遜的民族自決衝擊後,台灣哲學
家也陸續引進德國觀念論、辯證唯物論、美國實用主義與繼起的海德格哲學,對上述生存
危機展開各種大膽的論述與運動。
二〇年代開始,林秋梧以馬克思理論發展「左翼佛學」推動改革宗教。廖文奎在芝加哥探
討德國唯心論、實在論與實用主義之爭議,替後來的《個人與共同體》與戰後台獨理論打
下基礎。三〇年代,林茂生在哥倫比亞大學以杜威教育理念批判日本殖民的教育同化政策
、陳紹馨則比較分析黑格爾與福格森的公民社會理想。至於洪耀勳以黑格爾與海德格來證
成台灣文化主體性的〈風土〉,更是戰前最具本土意識的哲學論述。此外,曾天從由德國
現象學出發出版了《真理原理論》巨作、黃彰輝的劍橋筆記則充滿了神學與形上學思辨。
隨著四〇年代戰事加劇與皇民化壓迫,台灣哲學家轉而退守學院內,卻也出版了不少像《
純粹現象學之構想》、〈實存之有限性與形而上學之問題〉等具學術深度的論著。
戰後臺灣社會巨變,有林茂生創辦《民報》、廖文奎成立《前鋒》、洪耀勳與張深切等人
在北京創辦《新臺灣》、黃金穗創辦《新新》,以思索台灣文化之前途。台灣第一位女性
哲學家林素琴也在1946年進入台大哲學系擔任助教。可惜在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時期,林茂
生、張冬芳先後受難,廖文奎、楊杏庭流亡海外,而張深切批判儒學流弊的《孔子哲學研
究》則遭查禁。台灣哲學發生斷裂,中國哲學取而代之。所幸,歐美哲學的養分並未中斷
。五〇年代起有洪耀勳引進存在主義、黃金穗推廣形式邏輯、六〇年代殷海光介紹邏輯實
證論與自由主義。此外,陳康、殷海光也開始在《自由中國》批判時政。而洪耀勳擔任臺
大哲學系主任二十年間艱苦維護的學術自由,雖毀於七〇年代「臺大哲學系事件」,但八
〇年代後,鄭南榕更將言論自由的追求實踐,推向高峰。
回首百年,台灣哲學的發展步履蹣跚,滄桑盡歷。哲學始於懷疑,常體現於對既有價值體
系的批判,故而台灣哲學的困挫,也常來自當權者的壓迫。展望過去,思索未來,臺灣哲
學又如何面對下個百年?為此,中研院歐美所特舉辦「歐美哲學的吸納與轉化:台灣哲學
100週年學術研討會」,廣邀國內外學者專家對臺灣哲學之發展進行討論與交流,期使相
關研究能更獲得重視。
洪子偉/中研院歐美所
二、時間與地點:
2016年7月14日、15日(星期四、五)上午9:00起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研究大樓1F會議室
三、暫定議程:
複製 http://0rz.tw/q0xK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