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唐中宗景龍元年唐與突厥戰役考

作者: hgt (王契赧)   2022-06-19 00:05:23
原文連結:
https://www.zz-news.com/com/cfxyxbhwzxshkxb/news/itemid-43803.html
自默啜崛起之後,突厥就不斷地對唐朝興兵犯境。從武則天聖曆元年至中宗神龍二年這幾
年之間,突厥就曾多次進犯唐朝。中宗即位之後,不再執行武則天時期的被動抵禦的對外
政策,而是積極謀劃,銳意進取,他意識到突厥對唐朝的威脅,特別是在突厥進犯之時,
確立了“破滅突厥”的政策,並為實現該政策而積極準備。中宗的一系列戰略調整,使突
厥默啜感覺到了威脅,於是採取了先發制人的策略,對此唐朝進行了反擊。
神龍二年(西元706年)十二月,突厥兵犯靈州鳴沙縣,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戰敗,由
此直接引發了一場針對突厥的軍事反攻行動。鳴沙之戰後,張仁願繼任朔方道大總管,他
在到任後緊接著就對突厥發動了一場戰爭。關於這一次對突厥的戰役,諸史料中均有記載
,但極為分散,難以詳盡地展示這次軍事行動,因此,對中宗朝唐與突厥的戰爭做詳盡地
敍述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一、背景與導火線
中宗即位後,從突厥對唐朝的屢次進犯中意識到突厥對唐朝的威脅,於是中宗一改武則天
時期的被動防禦政策,對突厥採取了主動進攻的政策。神龍元年(西元705年)“六月壬
子,左驍衛大將軍裴思諒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後又改派沙吒忠義赴任。此
二人皆是沙場悍將,中宗重登帝位伊始便先後以此二人為突厥正面的靈武軍大總管,主動
進攻的戰略意圖表露無遺。
唐朝政權剛剛經歷了由武后到中宗的變更,朝政不穩,朝中有武三思結黨弄權,排斥異己
;此外,“安樂公主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野”。這一切都造成了唐王朝內部政局
的動盪,為默啜的進犯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唐武則天後期,突厥內部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就在武則天聖曆二年(西元699年),默啜
重建大小可汗制度,“默啜立其弟咄悉匐為左廂察,骨咄祿子默矩為右廂察,各主兵馬二
萬餘人。又立其子匐俱為小可汗,位在兩察之上,仍主處木昆等十姓兵馬四萬餘人。又號
為拓西可汗,自是連歲寇邊”。此後,突厥不斷向周邊進犯擴張,除向西擴張之外,對唐
朝的進攻也是其中之一。因此,自聖曆二年之後直至中宗神龍年間的幾年間,突厥不斷進
犯唐朝邊境。特別是聖曆元年之戰以後,“默啜負勝輕中國,有驕志,大抵兵與頡利時略
等,地縱廣萬里,諸蕃悉往聽命”。
突厥實力的增強,為其向唐朝進攻提供了可能。針對中宗的戰略調整和唐朝內部的狀況,
默啜採取了主動進攻、先發制人的策略。
長安三年(西元703年),突厥默啜派遣使節向唐朝請婚。《新唐書,突厥傳》中記載:
“長安三年,遣使者莫賀達幹請進女女皇太子子。”蓮在得到了唐王朝的應允後,默啜又
于當年的十一月再次派遣使節獻馬千匹及方物以感謝唐王朝的許婚。對待突厥使節,武則
天“宴於宿羽亭,太子、相王及朝集使三品以上並預會,重賜以遣之”。從表面上看,突
厥的這次請婚為兩國關係的緩和提供了可能,而對此唐朝也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而事實上
,這不過是默啜的又一次騙婚行為,一來是為自己爭取戰略時間,二來是為麻痹唐朝。最
終,默啜還是于神龍二年(西元706年)十二月,派兵襲擊唐朝靈州鳴沙縣,再一次挑起
了兩國的戰火。而鳴沙之戰中,唐軍戰敗就成為了這次張仁願大破突厥戰役的導火線。
唐中宗神龍二年(西元706年)十二月己卯(九日),突厥進犯靈州鳴沙縣。關於此戰,
漢語文獻資料記載相當簡單,除戰爭中唐軍折損人數外,其餘十分相似。從《舊唐書‧中
宗本紀》、《舊唐書,突厥傳》、《資治通鑒》以及《新唐書,突厥傳》等史書的記載來
看,唐中宗神龍二年(西元706年)十二月九日,突厥入寇靈州鳴沙縣,靈武軍大總管沙
吒忠義率軍迎擊突厥軍隊,唐軍戰敗,死者甚重。十一日,突厥進一步進犯原、會等州,
掠奪隴右牧馬萬餘而去。
從這樣的記載中難以看出這場戰役的過程,但是從突厥碑刻中可以找到一定的細節和線索
。在儒尼文的《毗伽可汗碑》中有關於此次戰役的相關記載:“當我二十二歲時,我出征
唐朝,我同沙吒將軍八萬人交戰,將其軍隊消滅在那裏。”關於此次戰役的經過在儒尼文
的《闕特勤碑》中也有一定的記載:“當他(闕特勤)二十一歲時,我們與沙吒將軍交戰
,最初,他騎Tadikin啜的灰馬衝鋒,該馬在那裏死了。第二次騎Ixbara yamtar的灰馬衝
鋒,該馬死在那裏了。第三次騎Yagin silig官的帶有馬衣的栗色馬進擊,該馬死在那裏
了。他的甲胄上和披風上中了一百多箭,未讓一箭射中其面部和頭部。突厥諸官,你們都
知道他的衝鋒。”甲從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沙吒忠義針對突厥軍隊的這次進攻進行了
相當程度的抵抗,而且還成功地擊退了突厥的兩次衝鋒,突厥將領闕特勤在戰役中身中數
箭,經過了艱苦的作戰才攻下了鳴沙城,鳴沙城也“因而荒廢”。
綜合上述記載,可以得出當時的大體情況是這樣的,西元706年12月9日,突厥默啜進犯唐
朝的鳴沙縣,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與突厥軍隊交戰。沙吒忠義與突厥軍隊展開了大規模
的拉鋸戰,打退突厥軍隊的兩次進攻之後,戰事發生劇變,唐軍大敗,死者甚重。此後,
11日默啜又進犯原州、會州,擄掠隴右牧馬數萬匹而去。因此戰之敗,沙吒忠義被免官。
而此次戰役唐軍的失敗,直接刺激了唐朝政府,為此中宗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以對抗和
反擊突厥。
二、唐朝的反擊行動
鳴沙之役的失敗,對唐朝的影響十分巨大,直接引發了唐朝針對突厥的包括內政和軍事反
擊在內的一系列行動。
在唐朝的內政方面,景龍元年(西元707年)春正月庚戌(11日),以默啜寇邊的原因,
中宗下詔斷絕與默啜的和親,封能夠斬殺默啜者為王,同時還“制募猛士武藝超絕者,各
令自舉,內外群官各進破滅突厥之策”。固這時的中宗已經在招募勇猛之士以補充兵力,
並讓群臣進獻破滅突厥之策;五月,又以名將張仁願出任朔方道大總管以備突厥。這一切
的行動都說明了中宗正在蓄謀一場針對突厥的大規模的反擊戰役。
此時盧俌上書中宗,事實上已經為中宗指出了一條明路:用人方面,要慎重,邊州刺史要
懂兵法,知謀略,善於練兵與屯田,對敵人要“來則懲而禦之,去則備而守之”;在進攻
的時機上,要等到府庫充盈、兵強馬壯之時,然後再整軍出征。這一主張得到了中宗的賞
識與認可,也在後來踐行了這一主張。
在軍事進攻方面,為實現破滅突厥這一宏偉目標,中宗于景龍元年(西元707年)“五月
,戊戌(5月1日),以左屯衛大將軍張仁願為朔方道大總管,以備突厥”。接下來,在《
資治通鑒》中還有一條記載:“(中宗景龍元年)冬,十月,丁醜(13日),命左屯衛將
軍張仁願充朔方道大總管,以擊突厥。比至,虜已退,追擊,大破之。”這條記載所記錄
的正是新舊《唐書‧張仁願傳》中提到的張仁願與突厥的第二次戰役:“仁願至軍而賊眾
已退,乃躡其後,夜掩大破之。”《新唐書,張仁願傳》中的記載為:“三年,朔方軍總
管沙吒忠義為突厥所敗,詔仁願攝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賊已去,引兵踵擊,夜掩其營,
破之。”也就是在沙吒忠義失敗之後的第二年(景龍元年,西元707年),中宗便下令讓
張仁願充任朔方道大總管,應對突厥的進犯。而張仁願也不辱使命,到達之後,便追擊突
厥軍隊,並利用夜色為掩護,打了一場勝仗。
三、戰役的細節考證
關於此次戰役最大的細節問題,就在於《資治通鑒》中所記載的張仁願就任朔方道大總管
的兩次任命,以及就任後趁夜色大破突厥的時間。
據《資治通鑒》的記載,“五月,戊戌(5月1日),以左屯衛大將軍張仁願為朔方道大總
管,以備突厥。”接下來,在《資治通鑒》中還有一條記載:“(中宗景龍元年)冬,十
月,丁醜(13日),命左屯衛將軍張仁願充朔方道大總管,以擊突厥。比至,虜已退,追
擊,大破之。”這兩條記載同時出現,問題也就出來了。
關於朝廷對張仁願的這兩次任命,僅見於《資治通鑒》一書,在其他各書中均未曾提及。
《舊唐書‧中宗本紀》中記載,“五月戊戌(5月1日),左屯衛大將軍兼檢校潞州長史張
仁直為朔州道大總管,以備突厥。丙午(5月9日),突厥默啜殺我行人臧思言。”《新唐
書‧中宗本紀》中的記載為:“五月戊戌,右屯衛大將軍張仁亶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備
突厥。丙午,假鴻臚卿臧思言使於突厥,死之。”也就是說,五月一日張仁願受命為朔方
道大總管,五月九日臧思言被殺。由這兩處的記載可見,臧思言之死是在張仁願受命之後
的事情。而在《舊唐書‧突厥傳上》有這樣的記載:“默啜於是殺我行人假鴻臚卿臧思言
。思言對賊不屈節,特贈鴻臚卿,仍命左屯衛大將軍張仁亶攝右禦史台大夫,充朔方道大
部管以禦之。”無獨有偶,《新唐書‧突厥傳上》也有類似的記載:“默啜殺我行人鴻臚
卿臧思言,詔左屯衛大將軍張仁直為朔方道大總管屯邊。”@據此來看,張仁願受命為朔
方道大總管似乎應在臧思言被殺之後。那麼應該怎樣看待《唐書》中的這處分歧呢?
薛宗正在他的《突厥史》一書中曾講:“五月張仁亶(也就是張仁願)出任朔方道大總管
的時候還僅有‘檢校洛州長史,這一地方官頭銜,而十月的任命已又兼‘攝禦史台大夫’
,擁有參議朝政的資格了。所以十月在頒詔令並非主兵朔方,而為增授其朝中官職。”由
此,綜合《中宗本紀》和《突厥傳》以及薛宗正的觀點來看,景龍元年十月的那次詔命並
非是再一次授其朔方道大總管之職,而是給他一個朝廷中的官職,讓他有資格參與朝廷的
議政,這自然是中宗對張仁願的重用,讓他能夠以更高的官位以便統領邊境駐軍,防備突
厥的進犯,甚至有可能在今後擔任反擊主將的重任。這也就解釋了新舊《唐書》中張仁願
受命與臧思言被殺之間的時間分歧:五月一日洛州長史左屯衛大將軍張仁願受命為朔方道
大總管,五月九日臧思言被殺,十月以左屯衛大將軍張仁願為禦史台大夫,仍為朔方道大
總管。
在《資治通鑒》中提到,沙吒忠義敗于鳴沙之役是在中宗神龍二年(706年)十二月,若
按照《資治通鑒》的兩條記載來看,張仁願兩次受命為朔方道大總管,分別是景龍元年(
707年)的五月和十月,而他與突厥交戰則是在景龍元年(707年)十月。
而對於此次戰役發生的時間,岑仲勉先生曾有此看法:“忠義敗于神龍二年末,則所謂仁
願至軍者,似應指五月即初次奉命言之。通鑒擊破之於十月,即第二次奉命之下,恐未必
確。”在他看來,按照沙吒忠義失敗的年份來推斷,張廣願大破突厥應是在景龍元年五月
,而《資治通鑒》上所說的十月,未必正確。默啜在位期間,突厥進犯唐朝邊境是常有之
事,而據上文的推斷認定張仁願就任朔方道大總管在五月,這樣一來就可以推斷事情應該
是這樣的:張仁願於五月一日受命為朔方道大總管,等他到任之後,遇到進犯唐朝邊境而
沒有及時撤走的突厥軍隊,於是趁夜色追蹤並打敗了他們、
因此,可以推知,景龍元年五月(西元707年),張仁願受命擔任朔方道大總管,到任時
,進犯唐朝的突厥軍隊尚有一部分未撤退,於是追蹤突厥軍隊,並趁夜色大破之。這才是
這一場戰爭的真實情況。
因此,綜上推知,新舊《唐書‧張仁願傳》中記載的張仁願與突厥的這次戰役,發生的時
間應為中宗景龍元年(707年)五月。至於此次戰役發生的具體地點,則由於史料不足的原
因無從考證。但就發生這場戰役時,突厥軍隊並未完全撤走,這才被剛剛到達朔方道擔任
大總管的張仁願追擊,因此,可以推知,此次戰役發生的地點應該在唐朝的朔方道附近,
大致應該在今甘肅省東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
四、戰爭的性質與影響
中宗年間的這場對突厥的戰役,是由突厥首先進犯唐朝而引發的,唐朝為此進行了有效的
反擊。鳴沙之戰以後,唐朝對突厥不再是僅僅局限在防禦上,而是主動出擊,就是在這種
情況下,張仁願出擊突厥,並取得了勝利,唐朝在這次戰役中表現得十分主動。就其目的
而言,是中宗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從根本上抑制突厥的進犯,以消除其對唐朝的威脅
,保護唐朝百姓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因此,這次戰爭的性質應為唐朝抵禦並積極主動地反
擊突厥以保護唐朝百姓的正義戰爭。
中宗景龍元年的這次戰役讓突厥默啜意識到唐朝已經改變了其對外的基本國策,唐朝的主
動性表明了當時的攻守形勢已經發生逆轉,這時候的唐朝已經不再是武則天時期的消極避
戰,而是對突厥採取積極進攻的策略。這次戰役和後來的張仁願築三受降城等行為,改變
了當時的戰略格局,此後突厥要想對唐朝發動進攻就不再像以往那樣容易了:因此,中宗
景龍年間的這次戰爭,可以看作是唐與突厥戰事的轉捩點,在此之後,戰爭的主動權從突
厥一方轉到了唐朝手中。
參考文獻:
[1]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2]劉昀,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3.
[4]薛宗正突厥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作者: s870158 (十三車)   2022-08-28 03:20:00
笑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