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論契丹女性對遼代民族關係的影響

作者: hgt (王契赧)   2022-04-24 00:15:59
原文連結:
https://www.zz-news.com/com/cfxyxbhwzxshkxb/news/itemid-45080.html
目前,從女性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契丹族女性對遼代民族關係的影響等角度來研究遼代民族
關係的研究成果並不多。本文在前人零星研究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史料,對契丹女性在遼
朝民族關係上的作用及影響方面做些整理,以期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遼朝是一個多民族的政權,統治區內既有契丹族,又有漢族、渤海族、奚族、女真族等民
族。周邊還有以党項族為主的西夏、以藏族為主的吐蕃等民族政權。如何處理民族關係,
成為關乎遼朝生存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對此,遼朝採取了許多方法,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
方法就是聯姻。
據《遼史》及相關的史料記載,有遼一代,契丹族與漢族、回鶻、渤海、西夏、大食、高
麗、吐蕃等都有過聯姻關係。而且除了與漢族、渤海族之外,其餘的大部分聯姻均為“單
向婚”,即遼朝契丹族女性出嫁到其他民族。在這種聯姻關係中,統治者的政策以及態度
對雙方的關係固然至關重要,但聯姻當事人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也會影響到聯姻的效果。在
這一點上,契丹女性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為遼朝民族關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具有深遠的影響。契丹族女性對遼朝民族關係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
幾個方面:
一、直接或間接的調整了遼朝與周邊民族或政權之間的關係
儘管在聯姻關係中,契丹族女性的被動、從屬地位以及階級、身份的局限性,使之在雙方
關係中所起的作用並不是那麼明顯。但是,作為當事人,契丹族女性的自身素質與能力對
統治階層的民族政策有著直接的影響。這一點從遼朝與西夏的聯姻中可以看出。
史料記載,遼聖宗年間,為了聯夏制宋,遼與西夏聯姻,對此,《遼史》中有明確的記載
:統和七年(989年)三月“戊戌,以王子帳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下嫁李繼遷。”①
自此,李繼遷不斷派使者來遼,兩朝往來不斷。後來李繼遷死,其子德明繼立。遼朝卻遲
遲沒有對德明正式冊封。其中原因固然與遼朝剛與宋締結澶淵之盟,聯夏制宋變得不是那
麼緊迫有關,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因為義成公主自嫁與李繼遷後一直未曾生育,史載“義成
公主無所出”。②這樣一來,遼與西夏的聯姻便沒有達到原來所期望的效果,對此,遼朝
有些不滿,所以在冊封李德明的問題上,遼朝一直遲遲未動。以致德明“嗣職期年,未膺
封冊,蕃族多懷觀望。”③之後在1005年遼朝雖冊封德明為西平王,但在冊封之時,特意
“諭以善事公主,克光先烈”。④德明也“遣保寧往謝,且曰:'恪遵諭詔,未敢有違也'
。”⑤從中可以看出,義成公主的存在,本身就影響著遼朝民族政策的調整,影響著遼朝
與西夏的關係。
在遼與西夏的關係上,除了義成公主,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遼朝契丹族的成安公主。成安公
主是契丹的貴族,關於成安公主與西夏的聯姻,《遼史》上也有明確的記載:五年(1105
年),“三月壬申,以族女南仙封成安公主,下嫁夏國王李乾順。”⑥成安公主嫁與李乾
順之後,關係和睦,1108年,成安公主生子仁愛,被立為世子,“夏國王李乾順以成安公
主生子,遣使來告。”⑦之後,成安公主還代表西夏朝見天祚帝,進一步鞏固了雙方的友
好關係。這一時期,在成安公主的推動下,西夏與遼朝一直保持著親密的關係。西夏在遼
朝的支持和斡旋下,頂住了北宋的壓力,穩固了自己的統治。而在遼朝受到宋、金交攻,
部族離心,勢窮援絕之時,西夏也毅然出師,星馳赴難。如1122年,西夏“遣兵援遼西京
,不及。金將斜也、斡離不等破遼西京,追遼主於乙室部,不獲,西京複拒守。乾順遣兵
五千為援,甫出境,聞金將謀良虎已破西京,順遂還。……五月,遣大將李良輔救遼,破
金兵於天德軍。遼山西城邑諸部,盡降于金。乾順聞遼主走保陰山,遣良輔將兵三萬救之
。”⑧後來西夏雖然在宜水之戰中敗績。但仍給予遼很大的支持。如“遼主既失西京及沙
漠以南,遂由訛莎烈走石輦驛。金將蒲家奴追敗之,遼主悉棄輜重走。乾順遣大臣曹價奔
問起居,饋以糧糗”。⑨後來,1123年春正月,“復發兵救遼。次可敦館,不得進。乾順
奉遼主命,遣兵屯於可敦館,相為聲援。夏五月,遣使迎遼主於雲中。”⑩“金都統斡魯
遣斡離不、銀術可等襲遼主于陰山,諸王、妃、女悉被擄,遼主偽使乞降,而西走雲內。
乾順知車駕瀕河,遣使往迎,請臨其國。”11 西夏的這些舉動,固然與自身利益相關,
但其中也有成安公主和其世子仁愛的請求和影響。史載:“仁愛幼聰穎,長多材藝。初,
金兵破遼,遼主西走,即慟哭,請兵赴援;宜水之敗,咄嗟者累月;及乾順臣金,泣諫不
聽,悒鬱而卒。……公主傷遼亡,又痛世子,不食卒。”12 雖然最終遼朝還是走向了滅
亡,但西夏與遼朝密切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而這些,與成安公主的斡旋和推動是密不可
分的。
不同民族、政權間的聯姻,一般都是出於某種政治目的,或者說聯姻本身就是作為一種政
治外交手段而存在的。一般情況下,這種手段都能達到其原有的目的,對民族關係有改善
和推動的作用。但也不盡然。譬如,遼與西夏的第二次聯姻,不僅沒有給遼夏和盟帶來更
密切的關係,反而成為遼夏交惡的契因。這與遼朝的興平公主有密切的關係。據《遼史》
記載:“興宗即位,以興平公主下嫁李元昊,以元昊為駙馬都尉。……七年,來貢。李元
昊與興平公主不諧,公主薨,遣北院承旨耶律庶成持詔問之。”13 《西夏書事》中也有
記載:“公主素與元昊不睦。先是,元昊遣使貢於契丹,不以病告。既卒,契丹主遣北院
承旨耶律庶成持詔詰問。”14 因為興平公主本身代表著遼王朝,西夏李元昊與她的“不
諧”,其實質就是與遼王朝的“不諧”。所以,興平公主的早亡,成為遼朝與西夏交惡的
導火索。對此,《西夏書事》中也說:“此契丹、西夏開隙之始。”15 自此之後,遼與
西夏的關係逐步惡化。直到成安公主嫁與李乾順之後關係才有所改善。因為史料的缺乏,
我們對興平公主的研究缺少資料,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興平公主在遼與西夏的關係中,應
是起到了直接的影響,儘管這個影響並不好。
二、促進了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民族間的聯姻關係一旦形成,勢必會促進雙方的密切往來,帶來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的
交流。聯姻中的契丹族女性在這種關係中處於被動地位,是政治往來的一種手段,她所起
的作用可能是被動的,但影響卻是不能忽視的。
比如與吐蕃聯姻的契丹公主,曾憑藉自己的能力,對遼和吐蕃的往來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遼道宗時,為了籠絡吐蕃遏制西夏,也在吐蕃連續三次遣使通好於遼之際,遼道宗清寧
四年(1058年),遼“遣使送女妻其少子董氈”。16 遼朝下嫁公主,為的是製約西夏。但
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契丹既與唃廝囉通姻,數遣使由回鶻路至河湟間,與唃廝囉約
舉兵取河西,河西謂夏國也,欲徙董氈涼州,與之相近。唃廝囉辭以道遠兵難合,乃止。
”17 遼朝因此挑撥公主與董氈的關係,企圖帶走公主。董氈對遼朝不顧吐蕃安危而屢逼
出戰的做法十分不滿,遂於遼清寧八年(1062年)殺遼使,與契丹公主失和。但是後來這位
契丹公主不僅在吐蕃生活了42年,期間還做了許多大事,比如支持阿里骨鎮壓反對派勢力
,與夏國公主及其他大首領一起迎立唃氏家族溪巴溫之子隴拶為青唐主等,在河湟吐蕃後
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8 對這一時期的契丹民族和吐蕃民族間的往來產生了重要影
響。而這些情況的發生,與這位契丹公主自身的能力是分不開的。因為據史料記載,董氈
與契丹公主失和後,後來又和好,契丹公主在宮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當時遼與吐蕃交
惡,董氈是不會因為契丹的緣故親近公主的,“母喬氏諭董氈,宜以契丹故親其妻,董氈
不從”,19 這樣一來,就只能說明,後來董氈與契丹公主的和好,並不是依靠遼朝施壓
這樣的政治力量來實現的,很大程度與契丹公主自身有關。祝啟源先生也考證,與董氈聯
姻的這位公主“善言語”,20 自身能力很強。借助這些史料,我們應該可以看清,這位
契丹公主通過自身的努力,使得本來已經趨於破裂的夫妻關係,終於和好如初,並通過自
己在吐蕃的地位和影響,推動了吐蕃與遼的往來。
契丹公主在吐蕃的這40餘年間,兩國的貢使不斷,商貿交往頻繁,《遼史》中也有記載:
道宗咸雍五年“吐蕃遣使來貢”21 和鹹雍七年“吐蕃來貢”。22 所以我們說,遼與吐蕃
這種商貢往來關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契丹公主的推動有直接的聯繫。
再比如遼與回鶻、大食的聯姻。阿薩蘭回鶻曾多次向遼遣使求婚,比如統和十四年十一月
,“回鶻阿薩蘭遣使為子求婚,不許。”23 遍檢史籍,沒有發現遼與回鶻正式聯姻的詳
細記載。但《遼史》中確有這樣的記載:遼興宗重熙十六年(1047年),“阿薩蘭回鶻王以
公主生子,遣使來告”。24 這說明在公元996年至1047年之間,雙方已經實現了聯姻。1021
年,喀喇汗王朝與西方伽色尼王朝交戰失利,迫切需要遼國的支持。太平元年(1021年),
“大食國王復遣使請婚,以王子班郎君胡思里女可老封公主,降之。”25 聯姻後,不僅
鞏固發展了遼朝與西域的貿易關係,也使得遼與回鶻、高昌的經濟交流密切起來。據《文
獻通考》記載:“高昌、龜茲、于闐、大小食、甘州人時以物貨至其國(契丹),交易而去
。”26 再如《契丹國志》卷二十一《外國貢進禮物》所記載:“高昌國、龜茲國、于闐
國、大食國、小食國、甘州、沙州、涼州,已上諸國三年一次遣使,約四百餘人,至契丹
貢獻。玉、珠、犀、乳香、琥珀、瑪瑙器、賓鐵兵器、斜合黑皮、褐黑絲、門得絲、怕裡
呵、硇砂、褐裡絲,已上皆細毛織成,以二丈為匹。契丹回賜,至少亦不下四十萬貫。”
納貢、回賜、互市等活動,證明當時民族間貿易的發達、商品流通速度的加快、交流的頻
繁。尤其是納貢和回賜,表面上看帶有政治色彩,似乎是政治問題,但實際上是一種貿易
關係,而這些都與聯姻活動密切相關。
由此可見,契丹女性在民族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起到了一個紐帶的作用。儘管可
能是被動的,但所造成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
三、加強了民族間的融合。
遼朝統治區內除契丹族外,還有大量的漢族、渤海族、奚族、女真族等等,形成了契丹與
其他民族雜居的局面。契丹與這些民族間的聯姻,對於鞏固遼朝的統治,融合民族關係有
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聯姻是遼朝統治者拉攏其他民族,鞏固自己統治的重要方式之一。據史料記載,契丹貴族
女性,好多都與他族締結婚姻關係。如景宗之女淑哥:“乾亨二年,下嫁盧俊”。27 聖
宗之女八哥:“封同昌縣主,進封公主。下嫁劉三嘏。”28 聖宗之女擘失:“封仁壽縣
主,進封公主。下嫁劉四端。”29 聖宗之女長壽:“封臨海郡主,進封公主。下嫁大力
秋”30 等等。另外,很多漢族大地主、官吏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也與契丹貴族聯姻。尤
其是韓氏家族。韓氏家族中,韓德讓的表弟韓瑜,“始娶夫人蕭氏”,後“繼室夫人蕭氏”
。31 韓德讓之從弟韓橁,先後兩娶,並為蕭氏。32 韓相之妻也是蘭陵蕭氏”。33
這種聯姻情況不僅在遼朝上層社會中普遍存在,民間也比比皆是。《遼代石刻文編》中很
多墓碑的記載,讓我們對這種契丹女性嫁與他族為妻的現像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如西京
富戶張世卿之孫張伸,娶耶律氏為妻。34 這是民間漢人與契丹通婚的可靠例證。這種民
族間的通婚,更是民族關係交融的主要作用力。
契丹族女性嫁入他族,在與夫家相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夫家語言、習俗、觀念
等方面的影響,而她本身所帶有的契丹族的特質,也會在這一過程中慢慢發生改變。這一
改變,其實就是契丹族女性所代表的契丹族文化和夫家所代表的他族文化間的碰撞、融合
,兩個民族間差距的縮短。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子女從一開始,就受到這種影響,可想
而知,這種契丹族女性與他族聯姻的存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增進了民族間政
治、文化、經濟以及生活的了解,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民族間的差距
,增進了民族感情,使民族的認同度得到提高,是實現契丹族與他族進一步交融、再造的
條件和手段。
游牧民族文化的特性使得契丹族女性擁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憂國憂民的思想,在遼代社會
中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在遼與周邊其他民族的民族關係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儘
管我們不能把當時的民族關係的發展完全歸功於契丹女性單方面的作用,但是她們對遼代
的民族關係起到了很重要的影響,為遼代民族關係的穩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典型的折射
和強化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女性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
註釋:
①脫脫.遼史(卷12)本紀第十二‧聖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4.134.
②③④⑤⑧吳廣成原著,龔世俊校正.西夏書事(卷8).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5.77,75,77,308.
⑥⑦脫脫.遼史(卷27)本紀第二十七‧天祚皇帝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321,324

⑨⑩11 12 14 吳廣成原著,龔世俊校正.西夏書事(卷33).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5.309,310,313, 109.
13 脫脫.遼史(卷115)列傳第四十五‧二國外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1526.
15 吳廣成原著,龔世俊校正.西夏書事(卷12).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109.
16 17 19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88).嘉祐三年七月乙亥.北京:中華書局,1985
.4527.
18 20 祝啟源.河湟吐蕃與遼朝的關係述略[M].祝啟源藏學研究文集.北京:中國藏學出
版社,2002. 95-96.
21 22 24 25 脫脫.遼史(卷70)屬國表.北京:中華書局,1974.1166,1168,1163,
1156.
23 脫脫.遼史(卷13)本紀第十三‧聖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4.148.
26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46)契丹下.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2712.
27 28 29 30 脫脫.遼史(卷65)公主表.北京:中華書局,1974.1002-1003,1006,
1006,1005.
31 32 33 向南.遼代石刻文編‧韓瑜墓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95,204,151.
34 向南.遼代石刻文編‧張世卿墓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657.
(責任編輯 孫國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