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Qorqios (詩人Q)
2025-10-24 19:04:21點子農場/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門必修課
2025-10-19 22:45 經濟日報/吳仁麟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開獎的當天,我收到聯合文學創辦人張寶琴女士所分享的訊息。她說
,202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他在
台灣唯一的一本中文版小說《撒旦的探戈》是聯合文學出版社在2020年出版。
如同過去的每一年揭曉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刻,我有些不意外,也有些意外。
不意外的是村上春樹又一次落選;更不意外的是,台灣作家依然沒有名字出現在瑞典學院
的名單上。
而意外的是,這次得獎的竟然是一位來自歐陸邊陲使用孤島般語言文字的作家。
要理解諾貝爾文學獎,不應只看誰得獎,而要問:「為什麼?」這個獎項的背後,其實是
歐陸人文價值與審美哲學在全球舞台上的再投射。
歐洲現代主義與後現代思想長期關注「存在的孤寂、權力的崩解與靈魂的救贖」。評審所
尋找的,不是會說故事的人,而是能用文字拆解文明幻覺、抵達存在本質的思想者。換句
話說,他們要的是「能讓語言在哲學中發光的文學」。
文學若只是書寫風土、情感或地方特色,通常難以觸動這個由海德格、薩特、卡繆等人形
塑的審美體系。評審期待的,是那種語言穿透肉身、抵達倫理與形上學命題的力量。
更現實的是,語言的可翻譯性決定了作品能否被閱讀。英語、法語、德語、瑞典語是這個
世界文學網絡的主幹。作品若無法在這些語言中被流通、評論、引用,即使在母語世界中
擁有巨大聲望,也可能在國際舞台上形同幽靈。
於是,諾貝爾文學獎實際上給的,是那些能在母語中達到極致,同時又能穿越語言邊界、
在歐洲思想網絡中被理解與延伸的作家。卡撒茲納霍凱就是如此。他讓匈牙利語在世界哲
學的回音壁裡發聲。
從這一點回望台灣,我們為什麼還沒有走上諾貝爾文學獎的舞台?原因不只是作家才華的
問題,而更是整個文化系統的結構問題,這有關三門必修課。
第一門必修課:語言的國際化。中文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但在世界文學體系中卻
幾乎不可見。台灣文學的翻譯網絡薄弱,缺乏長期投入的國際出版策略與譯者人才。我們
需要的不只是把作品譯成英文,而是讓譯本有靈魂、有詩意,能在西方語境中「被閱讀、
被評論、被引用」。
第二門必修課:思想的世界化。歐洲文學的核心在於「思想」。台灣文學若只停留在記憶
、風景、身分的書寫,而缺乏對人類共同命題(科技、倫理、孤獨、自由)的哲學思辨,
就難以成為文明對話的一方。我們需要的是能以中文表達世界議題的文學,使語言成為思
想的武器,而不只是感性的抒發。
第三門必修課:文化的制度化。諾貝爾獎的提名與宣傳,往往來自長期經營的文化外交與
學術網絡。台灣在這方面缺乏戰略性的布局。我們需要政府與民間協力建立「文學外交」
機制,設翻譯基金、學術顧問團、駐歐文學聯絡人,讓台灣作家的聲音能被瑞典學院真正
聽見。得獎者不會從真空中誕生,他們出現在被準備好的文化生態裡。
諾貝爾文學獎從來不只是獎給某個作家,更是膜拜一個文明能否被閱讀、被理解、被尊重
。如同今年的匈牙利作家讓荒原變成詩。
台灣若有一天能讓世界聽見島嶼的聲音,那將不是奇蹟,而是修完了三門必修課之後的必
然。那一天,我們得到的不只是諾貝爾獎,更是台灣的思想和心靈被世界理解的瞬間。
(作者是點子農場創新顧問公司執行長)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908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