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5-10-02 16:12:11標題: 李在明首度公開道歉 承認兒童跨國送養侵犯人權
新聞來源: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10020165.aspx
中央社 綜合首爾外電
韓國總統李在明今天首度就政府批准將十多萬名兒童送往海外收養的弊端致歉,表示此舉
構成「不公正的人權侵犯」。
法新社報導,今年初,官方調查確認政府為協助收養過程中的舞弊行為負責,其中包括偽
造文件與調換身分等。
如今是亞洲第4大經濟體和全球文化強國的韓國,過去數十年曾是世界最大兒童出口國之
一,在1955年至1999年間,共有逾14萬名兒童被送往海外收養。
國際收養始於1950年至1953年韓戰結束後,目的是將由當地婦女和美國士兵所生的混血兒
,從這個推崇民族同質性的社會中清除。
李在明在聲明中表示:「近期法院判決及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調查顯示,部分海外收養過
程中確實發生不公正的人權侵犯。」
「在那段時期,國家未能充分履行其責任。我代表大韓民國,向曾經受苦的海外被收養者
、其收養家庭及原生家庭,致上誠摯的歉意與慰問。」
1970和1980年代,隨著韓國擺脫戰後貧困並迅速發展經濟,海外收養發展成一門龐大產業
,為國際收養機構帶來數百萬美元收益。
李在明表示,儘管韓國已成為經濟強國,但在2020年代,每年平均仍有超過100名兒童被
送往海外收養。
近來海外收養的主要來源是未婚女性生育的嬰兒,她們在保守社會中依舊遭受排斥。
真相委員會在今年3月發布的重大聲明中認定,在韓國兒童的國際收養過程中發生侵犯人
權行為,包括「孤兒登記造假、身分竄改,以及對領養父母審核不周」。
該委員會還發現,「眾多案件中並未遵循」韓國親生父母的「合法同意程序」,並呼籲政
府發表正式道歉。(編譯:陳昱婷)
───────────────────────────────────────
南韓送養逾14萬幼童至美、法等國 官方調查首度坦承侵犯人權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44186
公視新聞網 姜筑/綜合報導
南韓國家獨立調查機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26日公布一項調查結果,認定南韓
政府於1964至1999年間,將大批南韓兒童送養歐美等國外的過程侵犯人權,為南韓政府機
構首次承認跨國送養違反國際公約並應承擔國家責任。
TRC指出,自韓戰後,南韓政府一直將「跨國送養」作為強化兒童福利政策的替代方案,
並將送養與收養程序全部委託給私人機構,未監督與履行兒童權利保護職責。
根據TRC統計,共有超過14萬名南韓兒童被送養至美國、法國、瑞典、澳洲等全球15個國
家,其中有367人出面指認身分被偽造成「孤兒」,嚴重侵犯知情權,要求調查真相。
在歷經2年7個月的調查,包含從各檔案館蒐集大量資料,對相關政府官員、收養和福利機
構人員、被送養者親生家庭進行訪談後,TRC公布的調查中,確認南韓兒童跨國送養過程
共涉及8項人權侵犯行為:
1.送養機構忽視監護職責,經常在送養兒童離開南韓前,即透過非正式聲明轉移監護權
2.送養前未提交親生父母或監護人同意書
3.將未持有出生登記者偽造身分為棄嬰
4.被遺棄兒童被歸類成孤兒時,未即時核實法定監護人的存在
5.送養孩童不幸過世或被親生家庭重新認領時,故意將另一名孩童冒充成原本的孩子,以
加速送養進程
6.未事前審查養父母資格
7.遵從外國機構要求,每月大量送養兒童
8.以確保更多兒童被收養的名義,強迫養父母捐款,使送養機構淪為營利產業
TRC委員會督促南韓政府遵從歐盟委員會建議,除了應正式道歉之外,也需全面調查被送
養者的公民身分、提供補救措施,並針對已簽署的《海牙跨國收養保護兒童和合作公約》
進行糾正和改進。
───────────────────────────────────────
韓國首位提出海外領養賠償訴訟的母親,和背後數十載兒童領養的心酸歷史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j93zlkry7wo/trad
文畯阿(Juna Moon)、黃曉恩(Tessa Wong)
BBC記者
韓泰順(Han Tae-soon,音譯)對女兒的最後記憶,停留在她還是小孩的模樣。1975年5
月,當時她們住在首爾的家中。
「我要去市場,就問京河:『妳不一起去嗎?』但她說:『不,我要跟朋友玩』,」韓女
士回憶說。
「當我回來,她就不見了。」
此後超過40年,韓女士再沒見過女兒。當她們重逢時,京河已成為一位中年美國女性,名
叫蘿莉.班德(Laurie Bender)。
韓女士指控,京河當年在家附近被綁架後被送到一家孤兒院,之後被非法送往美國,由另
一個家庭撫養長大。韓女士目前正控告韓國政府,指其未能阻止女兒被收養。
她是近年來數百名出面指控者之一,指控涉及韓國具爭議的海外收養計劃,包括欺詐、非
法收養、綁架與人口販運。
韓國是全球將最多兒童送往海外收養的國家,1950年代至今約有17萬至20萬名兒童被送往
海外,大多數前往西方國家。
今年3月,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調查發現,歷屆政府因缺乏監管而侵犯人權,允許私人
機構以工業化規模「大量出口」兒童牟利。
專家表示,這項調查結果可能為更多針對政府的訴訟打開大門。韓女士的案件預計下月開
庭。
這是兩宗標誌性的案件之一。韓女士是首位就海外收養提出損害賠償訴訟的生母,而2019
年,一名被收養至美國的男子則是首位提告的被收養者。
韓國政府發言人告訴BBC,對於「長時間無法團聚的個人與家庭的情感痛苦深表同情」。
發言人補充,對韓女士的案件「深感遺憾」,將根據審判結果採取「必要行動」。
71歲的韓女士告訴BBC,她決心要政府承擔責任。
「我花了44年,身心俱毀地尋找(我女兒)。但在這段時間裡,有人向我道歉過嗎?沒有
,一次都沒有。」
數十年來,她與丈夫走訪警察局與孤兒院,張貼尋人啟事,並上電視公開呼籲提供線索。
韓女士說,她整天在街頭奔走尋找女兒,「直到我十個腳趾甲全都掉光」。
多年來,她曾以為自己接近找到了。1990年,在一次電視呼籲後,韓女士遇到一名她相信
可能是京河的女子,甚至讓她暫時住進家中。但該女子最終坦承自己並非她的女兒。
直至2019年,才出現突破出現。當時韓女士加入了「325 Kamra」——一個透過DNA比對協
助海外韓裔被領養者尋親的群組。
不久後,對方回報出現配對結果——蘿莉·班德,一名在加州工作的護士。經過數通電話
後,她飛往首爾與韓女士見面,兩人在機場淚流滿面地重逢。
當兩人擁抱時,韓女士用手指撫摸京河的頭髮。「我當了30年髮型師,只要摸頭髮就能知
道是不是我女兒。我曾經誤認過別人是她,所以這次一定要摸頭髮確認。」她說。
第一句她對女兒說的話是:「對不起。」
「我一直很內疚,因為她小時候找不到回家的路。我總想著她一定也在找媽媽這麼多
年後見到她,我才真正體會到她有多麼思念母親,這讓我心碎。」
「就像心裡的一個洞被治癒了,你終於覺得自己是完整的人,」京河在早前接受《美聯社
》訪問時說。她未回應BBC的採訪請求。
兩人最終拼湊出1975年5月那天發生的事。
當時6歲的京河在家附近玩耍,一名陌生女子走近,自稱認識她的母親。京河被告知「媽
媽不要她了」,隨後被帶往火車站。
兩人搭乘火車後,女子在終點站遺棄京河。京河隨後被警方帶走,送往孤兒院,不久後,
再被送往美國,由維吉尼亞州一對夫婦收養。
多年後的調查顯示,她被偽造文件,內容稱她是無人認領的棄嬰,父母不詳。
「就像你一直活在一個虛假的人生裡,所有你知道的事都不是真的。」京河曾表示。
她的經歷並非孤例。
從亞洲到西方的「兒童貿易」
韓國的海外收養計劃始於1950至1953年韓戰結束後,當時該國極度貧困,估計有10萬名孤
兒與流離失所的兒童。
當時,韓國國內極少有家庭願意收養非親生子女,政府以人道主義行動為名展開海外收養
計劃。
該計劃完全由私人收養機構負責。雖然名義上受政府監督,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機構透
過法律獲得高度自主權。
隨著其權力擴大,被送往海外的兒童人數也不斷上升,自1970年代開始增加,並在1980年
代達到高峰。僅1985年一年,就有超過8,800名兒童被送往海外。
當時西方國家對收養兒童的需求極大——由於出生率下降、國內嬰兒數量減少,許多家庭
開始尋求海外收養。
當時的照片顯示,前往西方國家的飛機上滿載韓國兒童,襁褓嬰兒被綁在座位上——真相
與和解委員會的調查稱之為「如同貨物般的大規模兒童運輸」。
報告指出,這些長途飛行中對兒童的照護極為不足。1974年一宗案例中,一名乳糖不耐症
的兒童在途中被餵食牛奶,抵達丹麥後死亡。
該計劃的批評者長期質疑,在韓國已進入快速經濟成長的時期,為何仍有如此大量兒童被
送往海外。
1976年BBC《廣角鏡》(Panorama)紀錄片曾報導南韓與其他亞洲國家將兒童送往西方的
情況,片中一名觀察者形容這種現象「已經失控」,「幾乎像是一場兒童貿易……從亞洲
流向歐洲與北美」。
根據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報告,外國收養機構會設定兒童配額,而韓國機構則樂於配合。
這是一門利潤豐厚的生意——由於缺乏政府監管,韓國機構得以收取高額費用,並要求以
「捐款」名義支付隱藏費用。
部分兒童可能是透過不正當手段取得,韓女士等家長指控孩子被綁架。
1970至1980年代,韓國曾展開一項「清理街頭」的全國性行動,將數以千計無家可歸或無
人照看的兒童集中送往孤兒院或福利機構。
另有父母被告知嬰兒因病去世,實際上孩子仍然健在,並被送往收養機構。根據真相與和
解委員會的報告,這些機構未取得親生母親的正式同意便安排收養。
報告指出,為了加快流程、滿足需求,收養機構蓄意在收養文件中偽造資訊。
失蹤兒童若無身份文件,會在資料上被登記為遭遺棄,進而被列入收養名單。
若原本預定收養的兒童死亡或被親生父母領回,機構會以另一名兒童替代,並沿用原本的
身份資料。此舉可避免退還收養費用,並加速收養流程。
數十年後,這些做法令許多海外被領養者尋找親生父母面對極大困難。
他們當中不少人在收養紀錄上發現資料錯誤或殘缺,亦有些人得知自己獲配完全屬虛構的
身分。
「我們是國家暴力的受害者,但實際上卻沒有任何痕跡。這種文件的缺失,不應讓我們再
次受害,」海外收養兒童權益組織共同創辦人韓分英(Han Boon-young,音譯)表示,該
組織一直爭取讓出生資料具備更高的透明度。
「這是人權問題。當中涉及綁架、偽造文件——這些都是跨國收養過程中出現的人權侵害
。」
「我們真的需要邁向和解,承認這些經歷,並讓加害者承擔責任。」
然而,一些關鍵涉事單位仍保持沉默,或否認不當行為。
BBC聯絡1970年代擔任韓國最大收養機構「霍爾特兒童服務」(Holt Children's Service
)董事長的卜重夏(Bu Chung-ha,音譯)。
「霍爾特兒童服務」是多宗欺詐與非法收養指控的核心,目前已面臨兩宗訴訟,包括韓女
士的案件。
卜重夏在簡短回覆中否認任內曾將錯誤認定為孤兒的兒童送往海外。他表示,指控孩子被
綁架的父母「並非失去孩子,而是遺棄了他們」。
「霍爾特兒童服務」現任管理層尚未回應BBC的查詢。
「政府是船長,領養機構划船」
專家指出,責任不僅在於私人收養機構,也在於國家。
「收養機構利用制度牟利,政府則視而不見,容許非法行為滋生。」韓國首爾大學國際法
學者李京恩(Lee Kyung-eun,音譯)表示。
「政府是船長,機構則是划船的人。」韓國西京大學跨國收養研究員申弼植(Shin
Pil-sik,音譯)說,這種結構讓雙方都能推卸責任。
申弼植表示,國家並非被動旁觀者,而是積極制定收養政策,包括設定每年海外收養配額
,甚至曾暫停部分收養案例。
《美聯社》去年一項調查報道發現,歷屆韓國政府曾多次修法,削弱最低限度的保障與司
法監督,並配合美國收養法律,讓韓國兒童更容易被收養;同時也容許外國家庭無需親身
訪韓便可完成收養程序。
雖然政府對外宣稱該項目是出於人道主義考慮,但觀察人士指出,這同時有助於加強與西
方國家的關係。
BBC取得一份1984年政府文件顯示,當時官方制定收養政策的目標,不僅是兒童福利,也
包括「促進未來國家實力與民間外交」。
當被問及政府在過往收養安排中所扮演的角色時,韓國保健福祉部回應表示,正「持續努
力強化國家在收養制度中的責任」,並計劃推動符合國際標準的收養制度。
2012年,韓國政府修訂收養法例,強化對潛在收養家庭的審查,同時改善出生父母與出生
資料的追蹤系統。
政府已通過改革法案,將海外收養最小化,並由政府統一處理所有收養事宜,不再交予私
人機構。相關改革將於今年7月起生效。
與此同時,海外收養數量已下降。1980年代末期大幅減少,1990年代趨於穩定,2010年代
再度下滑。根據最新資料,2023年僅有79名兒童被送往海外收養。
在韓國開始正視這段黑暗歷史的同時,像韓女士個案這樣的被領養者與親生父母,仍在與
創傷奮鬥。
在首次重逢後,韓女士與京河一直難以維繫緊密的關係。
除了相隔半個地球,京河幾乎忘光了韓語,而韓女士也不懂英文。
她們偶爾透過簡訊聯絡,韓女士每天花兩小時練習英文,把短語寫在練習簿上。
但對韓女士而言,這仍然遠遠不夠。
「即使我已找到了女兒,也不覺得真的找回她了。我只知道她在哪裡,但如果我們無法溝
通,那又有什麼意義?」
「我整個人生都被毀了……再多的金錢也無法彌補我所失去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