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那天夜裡,中印邊界到底發生了什麼?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6-23 23:56:44
標題: 那天夜裡,中印邊界到底發生了什麼?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p.dw.com/p/3eD0r
作者:葉宣(綜合報導)
中印邊界發生嚴重流血衝突已過去一週。對事件的緣由經過,中國方面始終閉口不談,甚
至對傷亡人數也不予證實。外界獲知的訊息大多源自印度官員。本週,有更多當事人的講
述見諸媒體。
(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中印一週前發生邊境衝突的背景下,本週二(6月23日)中、印、俄三國外長舉行了視
訊通話。中印雙方表示同意緩和緊張局勢。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22日
中印在第二次邊防部隊軍長級會談中,「同意採取必要措施,推動事態降溫」。但他依然
沒有回答記者提出的有關中方具體傷亡人數的問題。
據《華盛頓郵報》援引印度軍方人士和衝突當事人的講述,6月15日晚18點30分,印軍上
校巴卜(Santosh Babu)帶領20名士兵前往加勒萬山谷一處地點巡查。
多家印度媒體報導,根據中印軍方代表之前的協商結果,雙方同意"緩和對峙",中方將從
印方控制區內撤出。巴卜的任務是確認中國軍人搭建的兩個帳篷被拆除。地點位於據印軍
大本營9公里處,在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的14號巡邏點以南1公里。也就是說,中國軍人無
疑是越過了實際控制線。
印度士兵到達中方扎營地後,後者拒絕拆除帳篷,雙方發生口角,並施以拳腳。印度軍官
向《華盛頓郵報》回憶,作為指揮官的巴卜也被打了一拳,引起印度士兵的憤怒,他們將
多名中國士兵按倒在地,但巴卜下令不得繼續傷害這些中國士兵。餘下的中國軍人撤回控
制線另一側,印度士兵則動手拆除帳篷。
據《今日印度》(India Today)網路視訊新聞,印軍士兵放火燒毀了帳篷,並在指揮官
帶領下,深入中方一側查看。
有備而來
到了21點,印軍發現中國士兵回到14號巡邏點。這次人數增加到大約300人,穿著橡膠防
護服,一邊下山一邊撿石頭。一名在場的印度軍官對《華盛頓郵報》表示,"這絕對不是
狹路相逢,他們是準備好來打一架的"。巴卜向基地請求增援,40名印軍士兵前往對峙地
點。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按照一名印度士兵的說法,"不僅奸詐,而且愚昧和野蠻",他說,中
方的所作所為是"世界上任何一支職業軍隊都做不出來的事"。由於雙方在實際控制線2公
里範圍內不允許使用槍械,中國士兵就使用自制武器:木棒、石塊、鐵棍以及布滿鐵釘的
木杵,這種被中國人稱為"狼牙棒"的武器的照片後來流傳到社群網站上。在黑暗的混戰中
,巴卜上校的頭部被鈍器擊中,墜落山谷至少20英呎,也有目擊者稱他是被推下山的。
印度士兵在人數上處於劣勢,幾十人對陣中方的兩百多人。當夜間的溫度降到零度以下,
夜黑路滑,又有石塊從山上落下,幾名印度士兵失足墜落到加勒萬河中。印度媒體News18
此前援引親歷衝突的印軍士兵稱,中國軍人在山間追殺印度士兵,包括赤手空拳者。
這天夜裡,印軍損失了20人。《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稱,此前被俘的幾名中國士兵也趁亂
逃脫。多名印度軍官稱,有12名解放軍士兵喪生,其中包括他們的指揮官。今日印度的報
導則稱,當夜從加勒萬河中打撈起16名中國士兵的遺體,並交還中方。
當天夜裡,印中雙方的高階軍官通了熱線電話後,衝突才告結束,中國時報撤退時帶走了
10名俘虜的印軍士兵。破曉時分,中方派出直升機再次到14號巡邏點運走了物資設備。又
經過了60多小時的談判後,中方才釋放了被俘印度士兵。
───────────────────────────────────────
中印關係:道路不平 方向不變
https://bit.ly/2BC7cyE
撰文:鄭瑞 最後更新日期:2020-06-23 22:33
中印兩國在達拉克邊境地區的加勒萬河谷發生衝突,印度方面目前已有20人死亡。這次衝
突是1975年以來中印邊境對峙中首次出現人員傷亡,至今仍然在輿論中發酵。
6月22日,中國南疆軍區司令柳林少將與印度第14軍司令哈林德・辛格(Harinder Singh
)中將在丘舒爾(Chushul)-摩爾多(Moldo)匯合點舉行邊境會談。
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方面呼籲中國遵守兩位將領6月初會談中達成的撤離加勒萬谷
地及其它爭議地區的承諾。可能涉及的議題還包括解放軍在拉達克附近接近印度領土處部
署空軍設施,包括戰略轟炸機的舉動。類似談判在未來一段時間料將繼續。
中印衝突受到國際輿論的強烈關注,中印雙方的表態、印方死亡士兵引起的國內抗議活動
、雙方在軍事和外交層面的繼續對話磋商都持續發酵。目前,除了關於中國解放軍傷亡情
況的猜測不斷,外界的輿論也開始聚焦這次衝突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
衝突之後的中印關係
中印邊境1962年發生的戰爭直到現在還是兩國關係的一道陰影。同樣,2017年發生的洞朗
對峙,也曾讓兩國關係陷入低谷。此次中印衝突發生軍人傷亡,更讓一些輿論認定,這將
對中印關係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有三種說法比較突出。
第一種說法提醒中國不應低估中印衝突的長遠影響。英國《衛報》6月21日報道以《習近
平很強硬,可是中國能夠付出把印度變成敵人的代價嗎?》為題,在承認中國經濟與軍事
規模是印度5倍的同時,指出中國「咄咄逼人」低估了這場衝突的負面效果。
報道援引美國國務院前高級顧問泰利斯(Ashley Tellis)表示,「由於這場衝突印度普
通民眾和政客對中國的態度變得強硬起來,這可能會在經濟和外交上產生長期的分歧。」
另外還援引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印度項目負責人馬丹(Tanvi
Madan)指出,「我懷疑中國在印度失去了一代人,其中許多人原本將中國視為機遇。基
本上,現在他們會說不能信任他們(中國)」。
第二種說法是中印衝突可能將印度進一步推向美國。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21日刊文《
邊境衝突後,印度將權衡更緊密的美印關係》,稱曾經堅定保持中立政策的印度,不僅在
近年來和華盛頓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繫,還擴大了和日本、澳洲等其他美國盟友的防務合作
。文章暗示美印已經穩步擴大了經濟和軍事聯繫,印度在衝突過後這種趨勢將更加明顯。
第三種說法是中印衝突可能促使其他民主體制國家加強合作,以應對中國的威脅。6月19
日,美國前國防部官員弗洛諾伊(Michele Flournoy)在英媒发表文章,其中指出「世界
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和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的崛起」將塑造不再容易定義的國際體
系。
文章稱雖然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常被描述為中美競爭,但是實際上一批民主國家的利益日
益趨同,這些國家會加強多邊合作以應對中國。文章還把中印衝突和中國對香港、台灣問
題的態度聯繫在一起,暗示其對民主世界的威脅。
「中國咄咄逼人」難以成立 雙方逐步降溫
中印衝突的影響被低估了嗎?此次衝突是否將影響兩者的合作,又對印太地區的格局有和
影響?分析這次衝突事件對兩國關係的真正影響,首先還是要回到這次衝突的本質。
中印的這一輪邊界對峙從4月印度在拉達克加勒萬谷建成一條公路和橋樑開始,雙方加強
邊境兵力之後,也進行了軍長級別的談判。儘管對沖突的原因各執一詞,但是雙方沒有破
壞此前互不開火的協議,造成人員傷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衝突地區地勢陡峭、氣候惡劣,
雙方軍隊決策層縱使料到會一如往年出現鬥毆事件,但恐怕都未能料到會釀就重大人員傷
亡。
要注意,這場衝突雖然嚴重,但是本質上是邊境爭端。在領土主權問題上,中印雙方都表
現地相當強硬,印度防長辛格(Manmohan Singh)已將死亡的士兵稱作英雄。邊境問題事
關國家領土完整,任何國家也都不會輕易退讓。可是從後來中印官方的反應來看,顯然都
不願意看到事態升級。
中印外長6月17日的通話,最終也表示「雙方同意公正處理加勒萬河谷衝突引發的嚴重事
態,共同遵守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儘快使現地局勢降温」。從印方整體的表態來
看,對抗的姿態和2017年洞朗對峙期間有很大差距。
因此,中印此番衝突從事件本身來講,很難上升到地緣政治和戰略層面。洞朗對峙之後,
中印就邊境問題摩擦以及雙邊關係的管控顯然已經有了更深層更長遠的認識。兩次「習莫
會」的共識,當下也並沒因為這場衝突而打破。雙方處理這次事件的態度,特別是中國低
調處理傷亡情況的態度,很難說是在 「咄咄逼人」。
前路不會一帆風順 前行方向並未改變
基於這樣的認識,輿論之中的很多說法就出現了漏洞。從中印關係的本身來說,民間的民
粹主義情緒高漲的確對政府有所壓力,但這種情緒對兩國商界合作和政治關係的影響,更
可能是暫時的。美國媒體CNN在6月19日刊文指出了中印之間科技企業的相互需要,也說明
當前印度民間的反華浪潮,對這些合作的長期影響並不大。加之印軍近期已經開始宣稱印
方「反敗為勝」,也有試圖澆滅民粹情緒的目的。
至於「印度將更加倒向美國」的說法,則可能低估了印度對自身的定位。美國總統特朗普
(Donald Trump)上任之後,將「印太戰略」正式搬上台面,也把印度作為在印太地區美
國地緣戰略的支點。但是,印度的自身定位則不止是南亞大國或是美國在南亞的盟友,這
一點從莫迪試圖推動改革聯合國安理會的做法就可知曉。印度並不願成為美國的抗華代理
人,莫迪對「印太戰略」也一直保持謹慎,強調其開放和非排外的性質,側重點和底線始
終清晰。在中印具有諸多合作潛力的背景下,「美印一致對華」的想象成分居多。
中印衝突的本質和印度的戰略定位,決定了這和所謂的「中國與民主世界」之間的衝突聯
繫很小,更和中國以國內事務的眼光處理香港、台灣問題時的態度無關。或許,在冷戰時
期的眼光之下,中國和周邊其他國家的任何分歧,都是意識形態陣營之間的鬥爭,但是這
種看法在當下多極化的國際社會已經不太合適。這次衝突真正提醒中印兩國的,或許是雙
方在增進了解、加強合作的道路上,並不會一帆風順,但是前進的方向並未因此改變。
───────────────────────────────────────
【中印衝突】「我軍勝了」:新德里正在為衝突畫上句號
https://bit.ly/3eqJJPC
撰文:茅岳霖 最後更新日期:2020-06-23 12:13
6月19日至23日間,新德里當局面對中印西部邊境對峙的動向,又有了些許新動作。
首先,《今日印度》、《印度斯坦時報》等主流媒體突然開始宣傳印軍在加勒萬河谷(
Galwan Valley)所取得的戰績,他們借印度國防部「南棟」(即印度海、陸軍辦公區)
匿名官員的情報,稱印軍突襲了解放軍哨所,落入水中的印軍官兵也消滅了些解放軍。到
23日,《今日印度》等媒體還借匿名印軍軍官之口稱「解放軍至少陣亡一名軍官」。
新德里這種轉進的態勢較之此前大不一樣。如果說6月中旬的印媒戰地秘辛,都在間接吐
露「我軍敗了,且傷亡不小」的敘事。那麼,此番新德里就在集中精神,統一思想,要讓
所有印度人立即接受一個新結局:「我軍勝了」。
對熟悉印度當局操作的分析人士來說,這種操作的真實意義,其實正正是印度正在退出中
印西段邊境地區的爭鬥。
環顧2017年中印在洞朗前沿「解除接觸」(discharge)後的印方輿論,就是一片「中國
敗了、印度勝了」的聲音。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印度第四大報《不滅之光報》(
Amar Ujala)的報道,即「中國最終向印度低頭」。
儘管截至6月22日,環顧《今日印度》、《印度時報》等媒體報道,外界可以發現中印兩
軍仍在加勒萬河谷前沿瞠目相見;印度全境底層還掀起了「不買中國商品」的熱潮;部分
非人民黨執政地區,如馬哈拉施特拉邦甚至出現了撕毀與中國企業簽訂的合同的風波。但
總的來說,媒體的風向標仍然能暗示一些情況。
事實上,印度當局可能已經在6月19日就展現出了對中印西段邊境衝突的真實立場:即印
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6月19日被印度媒體低調處理的發言。
據《印度斯坦時報》披露,在莫迪當天舉行的集合了印度16大黨政團體的「全黨大會」上
,這位印度最有權勢的強人親自強調,解放軍既沒有闖入印度國邊境,也沒有佔領任何哨
所,印方還有「20個士兵(jawans)殉職」。
這種坦誠戰況,並希望印度全體政要接受現狀的態度,對普通民眾無疑是巨大的衝擊。莫
迪的表態,甚至也暗示印度高層間接接受了1962年控制線。這句嗣後被印度媒體低調處理
的發言,涵着頗具爆炸性的信息量。它意味着新德里方面試圖結束對峙的態度,或有所
顯露。
的確,到6月22日,仍有部分印度邊緣黨派鼓吹中印一戰,如新德里執政黨平民黨(AAP)
即是如此。該黨不僅強調對華強硬,散佈「中國病毒」論,更強調要「打贏對中國的戰爭
」。這些強硬黨派大都沒有得到6月19日「全黨大會」的邀請。
必須承認,印度各界人士對華強硬、對華開戰的想法是有原因的,他們仍沉浸在莫迪當局
對巴基斯坦的兩次「外科手術式」打擊的「勝利」中,它們分別是2016年帕坦科特(Pat-
hankot)襲擊事件後的烏里(Uri)戰鬥和2019年普爾瓦瑪(Pulwama)襲擊事件之後的巴
拉科特(Balakot)空襲。很多普通印度人希望莫迪能以同樣的方式在中印西部邊境對解
放軍「還以顏色」。
可中國與巴基斯坦終究不同,印度如以上述方式對中國採取行動,這將意味着對華戰爭。
這種前景無疑是新德里不希望看到的。
對此,《不滅之光報》在6月21日的一篇通訊中認為,印度目前仍沒有做好備戰準備。且
不說中國在其他印度經濟和市場中所佔的份額有所增加,更不用說遭遇新冠疫情的印度需
要時間以及外力支持才能重回正軌。因此,印度任何試圖挑動戰爭的行動「既不合邏輯,
也不符合深遠的國家利益」,還會讓該國樹立侵略者形象,並破壞其「博愛」的傳統國際
形象。
新德里在邊境問題上難以與中國握手言和,加勒萬河谷一戰印軍損失較大的結果,更讓印
度各界短時間內難以平復情緒。幸而,以莫迪為核心的印度執政黨系統確立了迴避衝突的
意圖後,印度的國家機器和暴力機構仍能基本貫徹其意志。當新德里明確表現出了迴避衝
突的意願,且新德里高層也展示了對1962年控制線的默許時,印度隱藏在談判桌下的立場
就顯得逐漸明晰。
而新德里的新動作,對於兩國尤其是印度而言,可能都算是件好事。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