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 馬英九太沉重的使命感

作者: boc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2013-09-27 16:16:13
戰國時代秦孝公變法,後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等一百多年的接力經營,到了始皇
帝贏政才真正統一中國。
康熙親政後寫下「三藩」「河務」「漕運」三件大事在宮中的柱子上,時刻提醒自己執政
最重要的目標,不過別忘了,康熙執政達六十年。
光緒帝要維新變法救亡圖存,慈禧與既得利益的守舊派如何反撲,光緒的下場又如何?
以上都是帝制時代的例子,皇帝的執行力當然不是民主時代的領袖能夠望其項背,要知道
民主政治就算是聖人也只能比混蛋多執政四年,前提還要是百姓喜歡聖人做得好事。
李敖曾提過一個有啟發性的小故事:「考古家們發現武則天的墳,要挖武則天的墳,報請
國務總理批准。周恩來說:不要好事都被我們這一代做完!「無為」不是不做,而是不必
我來做。智者不會抓住每條魚,他會欣然放生。智者有耐心,知道人間事急不得。」
說得就是「成功不必在我」,接棒做好自己的階段性任務,這點中共的領導人很有共識。
馬英九自小受儒家典籍啟蒙,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志,不過限於非世家的出身與自己溫
和的個性,他並不適合走大開大闔的大規模改革路線,反而比較適合擔任政策的醞釀者或
是變革途中的接棒者,用他的學識與身教、言教來改善自己的政黨,為下一任鋪路。馬可
以鋪陳、可以溝通,可以先讓資源導入,可以培值人才,讓你的繼任者繼續這個路線,可
是先不要將局面提升到對決的地步,以廢死為例,就算你有堅定的信仰,但是現在提出廢
死卻絕對達不到目的,因為時機未到。
起頭醞釀、既有政策微調接棒進行、避免多線決戰我認為是對他最有利的。不過,這樣一
來會不會變成他最害怕的,所謂平庸的總統呢?我認為不會,法治社會原本領袖就是一種
託管的角色,而不是救世的角色,過去休養生息的領袖在歷史上的評價也不差吧?
另外馬英九最大的優點就是拿得出門,他的正派守法與體貼在處理譬如兩岸關係、外交就
表現得非常之好,不過同樣的特質回到國內遭遇反智與民粹語言的政敵時就顯得秀才遇到
兵有理說不清了。
馬英九說:「給我八年的時間,我給你百年的盛世。」
馬英九說:「我要讓台灣在外交上能成為國際社會中的一個可敬成員。我要讓每個台灣人
,不論走在紐約、巴黎、雪梨或是北京,都能受到尊重。」
馬英九說:「今天不做 明天就會後悔,台灣不能再蹉跎,若是一味討好民眾,將來會被
罵得更慘,願意承受挨罵,現在不改,未來會更艱困。」
因為這樣的使命感,馬走的是多面作戰路線,包括全募兵制、十二年國教、國土安全規畫
、兩岸關係鬆綁、降低金錢外交、ECFA、自由經濟示範區、核四公投、證交稅、油電價調
整機制、國營事業整頓、地方派系、健保、年金等。就算馬是善戰的拿破崙好了,百戰百
勝,可是卻也無法同時出現在每一個戰場阿,邱毅也說馬一次開太多戰線了,把自己的支
持力量逐步弱耗,也把自己的精力耗盡,把幕僚的精力耗盡,把自己的人才庫耗盡,同時
也把朋友的耐心耗盡。
是阿,馬總統,我們知道你有急迫感、有使命感,總統兼任黨主席,捨我其誰,但是你得
放輕鬆一點,台灣不會沉,或許念頭一轉就能夠海闊天空。變革在任何一個國家或組織都
會面臨很大的阻礙,何況台灣還有中國問題尚待解決,更是讓整個局面錯綜複雜,想要大
有為的領袖都得面對相同的局面,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悲觀的說「不管誰來做都一樣」的
原因了。
台灣只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問題,中國問題沒有解決之前,所有努力的成效都大不了,
擔任台灣的領導就要有這樣的認知,專心接棒改善台灣的體質,開創型的領導人可以有創
意形的改善方式,不過大體還是脫不出中國的框架。
作者: cheng399 (cheng399)   2013-09-27 16:21:00
統一」「反獨」「中國」
作者: cheng399 (cheng399)   2013-09-27 16:22:00
容我靠杯一下 以後選宗痛選個會說話一點的
作者: cheng399 (cheng399)   2013-09-27 16:23:00
哪有每次說話都是自傷八百的道理?
作者: cheng399 (cheng399)   2013-09-27 16:26:00
剩下兩年 如果核四能過關 就不叫他跛腳馬了
作者: gogopa (東風惡)   2013-09-27 16:49:00
馬太想學蔣經國大刀闊斧的去改革 搞十大建設 真的太急了
作者: aguey (aguey)   2013-09-27 16:58:00
總脫不了"留名"罷了!然台灣人沒有政治氣度,都是既得利益者!!
作者: aguey (aguey)   2013-09-27 16:59:00
我是終身黨員...................戀名,百年後只剩黃土枯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