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專欄(3) - 誰會去歐陸留學?

作者: ndxica   2017-03-25 21:36:17
在美國為大宗的留學市場中,我們來轉換焦點,來談一下歐洲商學院:
原文: http://ndxica.pixnet.net/blog/post/44848936
本文節錄自"在荷蘭工作的一百個理由" FB 粉絲團: http://goo.gl/t28htE
誰會去歐陸留學?
每年到美國留學的台灣人超過一萬五千人,英國也有上千,相對地,
歐陸國家則在幾百人之譜。美國在高科技、生化、行銷商管等領域都是領導者,
整體來說,它仍然是吸引全世界最優秀人才的地方;台灣人選擇去歐陸留學,
總有些非主流的意味。當然歐洲國家在某些領域相當知名,
例如法國和義大利的時尚、設計、德國的電機工程領域等,
但以留學人數來說,美國仍然是大宗。
歐洲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它是西洋文明的起源,擁有深厚迷人的歷史和人文;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數十個不同的民族和語言族群,
從西元前的羅馬和希臘開始,ㄧ直紛紛擾擾、打打鬧鬧到今天的歐盟;
翻開西洋歷史篇章,行走過歐洲的各路景點,所記載的痕跡不外乎是誰曾佔領了誰;
誰又攻打了誰。直到今天,他們開始學習在彼此的不同裡談合作,設法與彼此共存。
歐洲複雜的歷史和政治意味著文化與價值的多樣化,沒有誰是絕對的老大,
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什麼都要談,要溝通,要達成共識。這些並不容易,
要知道德國人和希臘人是多麼不同的人類,與其他不同種族的國家
坐在同一張談判桌上激辯,達成大家都同意的方案,是歐洲人自二次大戰來的改變、
覺醒和領悟:他們不希望再有戰爭,希望以合作替代衝突對抗;
以信任彌補猜忌懷疑。這樣獨特的意識形態,不只發生在歐洲議會裡,
更發生在國際MBA的小組討論裡:組員可能有德國人、希臘人、美國人、法國人
跟日本人,大家都有不同文化背景與觀點,經由溝通與不斷的說服來達成協議。
這過程有時真的很累,可能比都是日本人或大多是美國人的討論慢多了,
卻是刺激思考和溝通能力的磨練。所以我覺得選擇去歐陸讀書的人,
或多或少都欣賞多元的價值,喜歡看到事物的多樣面貌。
其實多元文化挺好玩的,歐洲也大概是最容易出國的大陸,
坐兩個小時的火車、一個半小時的飛機,就到了語言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
從比利時的荷語區到法語區,就有不同的風景;從德國與荷蘭臨近的Dusserdolf
(杜賽道夫)跨到荷蘭的邊境城市Venlo,就是語言和個性都不同的景致。
看到德國人做麵包的方式就明白為何法蘭克福機場能只用四十分鐘
就能把銜接班機的行李掛上;去了凡爾賽宮的花園就知道這個民族的審美觀
存在骨子裡;吃過荷蘭人的午餐就了解他們的個性有多務實;
曬過希臘的太陽就知道為何還有些人把債務危機當耳邊風。欣賞每處的優點,
比較他們的差異,是我覺得在歐洲生活很過癮的一點。
美國雖然也是廣袤的陸地,各洲也有風土民情的差異,但語言都一樣,
吃的東西也差不太多,文化多元性不若歐洲豐富。
歐洲人的價值觀也和美國有所不同,雖然是資本主義的起源地,
但由於思想和歷史的發展,幾個西歐國家都有強大的社會主義思想,
荷蘭和北歐尤其把「社會式的資本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
習慣美式資本主義的我們,會在歐陸看見另一種社會運作的方式,得到不一樣的啟發。
我的MBA同學David原本是美國某大時尚雜誌的編輯,
和身在時尚界的未婚妻在紐約工作數年後,特意選擇來歐洲念書,
因為想看到不同的世界。開學三個月後我們有次聊天,
他說歐洲人對人生和生活的態度很Chill (悠哉),讓他覺得很棒。
後來陸續遇到不少從北美搬到歐洲生活的美國人或加拿大人,
他們的反饋跟David很像,就是歐洲打開了他們某部分的感官,
讓生活更貼近自己的心,體會品味更精緻的生活方式:冰箱很小,
裝不下大量的冷凍食品,需要常常買新鮮的食材回家做飯;
相對compact的城市和小巧街道讓人很不常開車,都要騎腳踏車或步行;
眼前的一杯新鮮啤酒或一份甜點,不太可能是大量製造的工業化產品,
背後都有深層的風土和典故。歐洲的魅力在於獨樹一格的文化和價值,
甚或是在某些方面的前衛嘗試,例如高福利社會、對再生能源的重視、
超越國家層面的歐盟組織、對傳統婚姻關係的再定義等,
都是挑戰人性或習慣的實驗,更開放地去看某些已經被傳統定義的事物。
在歐洲看得見千年積累的文明,也看得見往前瞻數十年的想像與願景。
多元、開放與包容的環境,讓人不斷思考自身,如何越活越像自己,
越活越自由,也越活越和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