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ㄧ戰760 正確累計總結和掌握PACE決定一切

作者: andyippo (andyippo)   2016-12-20 13:12:01
求學背景:NTU管院 TOEFL 109
準備時間:在職準備2015 / 12月~ 2016 / 4月共5個月
準備教材: A2精修班講義、OG、PP1~2、GWD, Manhattan SC + CR Bible,
4月份機經班講義
先跟各位版友說聲抱歉,因為申請告一段落,現在才來回饋心得@@
我會盡所能地按記憶裡的順序和學習過程做分享,如果有什麼問題也
歡迎寄信給我,我再回頭翻當初留下的紀錄回答~
先提幾個自己一路準備以來覺得特別有發揮作用的重點
(1)如果時間允許建議先做過一遍OG再開始上課培養解題技巧
(2)自己的總結非常重要!! (每天聽Dustin念茲在茲)
(3)考前的Pace更重要!! (同樣念茲在茲)
以上三點我自己是有滿深的感悟,也算幸運能受到一些前輩的提醒,
以下我會按我準備的教材先後做說明,其中也同時涵蓋這三個重點。
當初是先考完托福後年底才開始驚覺要趕快準備GMAT這件事,
所以報名後只能先上標準文法、基礎修辭和Q等內容,真正的Verbal
專班是3~4月中才真的全部上完。也因此自己有機會先在1、2月快速做
了一次OG16及初期總結,開始做的時候是把V每題的答案記在筆記本
上,有錯的也在上面檢討,以確保以後隨時可以回來利用空白的OG做
題或總結。(但其實應該一開始就做更詳細的總結準備,後面會說)第一輪
做完的正確率大概是CR60%、RC每篇40-70%、SC30%,這再度驗證
了GMAT是一個無法靠直覺和文法攻克的考試,唯一的方法就是大量總結
歸納,並理解他對正確答案的判斷邏輯來取得高分。所以我會建議如果OG
還在第一遍或第二遍(或PP1&2正在初步總結階段)的人確實做好對每個題目
與答案去紀錄分析解題邏輯的過程,以免一直用自以為的解題方式去處理
題目,這樣練習再多題目似乎也沒有幫助。另外補充我在初期做到SC和
部分CR題的時候因為錯到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了所以便開始閱讀
Manhattan SC及CR Bible了解重點並筆記,前者我覺得對初學者來說是
非常有用的打底,讓完全沒概念的考生知道SC大概在出題上是考量那些
邏輯,後者我就覺得可有可無,當作加深幾種常見CR題型的印象。
我個人是參考A2和Dustin大的解題記錄方式,每個題目都在筆記本上
寫下A~E五個選項,然後計時並解題,停止計時候先不要對要對答案,
要在筆記本上做各個選項的基本解題判斷。如果以第一次做OG的人我會
建議先把自己認為的判斷點在每個選項後面寫下來(計時停止後),然後再
看官方解答來驗證自己的想法有沒有正確,雖然官方解答都是呼嚨你的
awkward、inappropriate但還是有一點方向上幫助。
以SC部分來說,第二遍我開始就看自己對考點熟悉的程度作非常細緻的
總結,例如我念完Manhattan後我就用裡面的概念去對每個選項作分析,
做不出來的就上論壇(國外或國內的都可以查)找解答,如果解答的考點有
跟自己理解牴觸的地方就要不斷調整,簡而言之就是把考點中的例外盡量
壓到最小比例,提煉出自己一套可以對OG全部題目適用的解題邏輯。而
這樣仔細地總結在初步做完後隨著對SC各種考點和偏好的加深可以再回
頭重新review,如此一來第二遍第三遍OG都會有更踏實更深刻的體悟。
總結剛開始是非常痛苦的,由其實還沒有A2大的SC講義或對考點熟悉度
時,有時候光查一題就要耗上大半天,我常常下班到家吃完飯總結個5~10
題SC就快要沒時間了,但事後拿著自己做完的總結歸納和連結可以感覺
到考點遍得非常清晰,所以基本工作一定跑不掉,不清楚的選項也不能
隨便當作例外處理。另外提醒就是一個選項可能有好幾個錯誤或偏好考
點要釐清,就算是正確選項可能也有不偏好的地方,這些線索請靜下心
來好好檢討,做題時可以快速判斷,總結時千萬不可以馬虎。
另外就是整理自己的一套解題系統(考點判斷)絕對是最有用的,中間徬
徨時我也試著把網路上有人分享的考點全部標號試著在每題拿來去判斷,
但這就好像沒有心法的武功一樣,雖然做完了你可以找個地方去塞檢討的
原因,但背後的邏輯和那種痛徹心扉的體悟(曠日廢時的自己總結)強求不來
的。所以我上完A2大的語法課後立刻把A、B本重新複習完整理成系統化的
筆記,然後總結時按上課講過的邏輯去判斷,基本上如同大家所說,90%的
考點都在裡面了。而且到後來看到考點你都可以記起來在講義的哪一個part
有這樣的概念出現過,久而久之正確率就可以提升到一定的境界。順帶一提
,SC絕對是投報率最高的一個項目,認真總結和歸納,穩定度是指日可待。
CR的部分,我印象中前期做題沒什麼阻礙,但到OG後半部開始卡關,就算
重新做也會有無法跨越的理解障礙。後來常常聽Dustin的自修教學頻道,
配合上課講義去做題型分類,漸漸就可以理解GMAT要考的是關鍵資訊的
支持與駁論,所以對我來講題型分類是基礎,然後再就你不易掌握的題型
去反覆檢討會比較有效率。總結的時候,我會先把每個題目分析出”問法”
(如Evaluate、support….)、”寫法”(如方案型、因果型)還有題目的元素(例如
方案是什麼?目的是什麼?補充資訊有什麼?是正面還是負面?),用這樣的剖
析去理解題目想達成的目的和提供的基礎,再來排除明顯無關或過度解釋的
選項,通常就能漸漸釐清思緒,遇到任何內容都不會頓時放空。(Dustin大大
有說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題目架構)至於像是斷橋型或是填空型這種一眼
就能判斷的種類,建議也是特別把同類型拿出來比較、歸納,到實戰時其實
CR是最煎熬也最有趣的部份,因為思緒卡住會很驚慌(所以平常更要練習
分析),但常常看到對的答案又會有怦然心動的感覺XD
RC我實在沒什麼太多可以分享的,印象深刻的是OG有幾篇字數長到令
人髮指或內容很變態的部分,大家千萬不要被打擊信心。(我記得我做到
一個經典的印地安水權那題時,幾乎整篇全錯當下就棄守OG跑去崩潰)
除了A2大帶領大家分類題目歸類和active reading的作法外~我個人是很
推薦Dustin的機經班,如果你把它當成RC班來看我覺得也非常有價值,
特別是當文章中有人物、立場、喜好這些元素出現時原來就是論證的基
本著力點,這也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對論述型文章的掌握方式,相信這就
是GMAT希望我們未來在商學院閱讀大量資訊時要熟悉的技巧。我自己是
沒有對RC特別總結,但有聽從A2的指導,把有錯題的文章拿出來一一做
邏輯簡圖,用主動閱讀的分析寫重點資訊的筆記,這樣一來實際上場時
其實即使你沒有真的寫出什麼,大腦裡面也會自動去抓取以上講到的那些
重點,就不會被資訊海和單字給迷惑了。
Q的話我相信大家基礎數學有一定水準都能好好應付,不過我自己常常
反而是粗心錯題,回頭才發現有少想了什麼。熟悉題型之後在練習的時候
建議以對題率為優先目標,因為上場時時間實在非常夠,我還盯著電腦
螢幕發了好久的呆就是不想去面對可怕的V。準備期間算完了很簡單的
OG後,我每天中午在辦公室都會用休息時間多算幾個考滿分的part,
他雖然是一次PS一次DS但還是很有效用,我通常可以在三十分鐘內
盡量算完2個part,訓練自己的熟悉度,把晚上的時間留給吃大量時間
準備的V。
AWA就不多談,因為有考過托福加上七宗罪,我覺得沒什麼問題,模板
自己在考前背起來就好:但稍微注意一下打字速度,上場時我差點
來不及寫完三個點。IR我是用官方提供的模考去練習,實際的題目難度
沒什麼差異,如果有時間我覺得可以花個一天研究一下,其實每種題型
想一下就能抓到邏輯,甚至會有上場時看到捷徑的選項就選下去的狀況
,多熟悉也是避免自己在開場時就心慌慌,如果可以認真答題其實是對
後面考試專注力有一些幫助的。我沒有準備很多時間(大概就一天多)但
拿到了出乎意料的分數,所以建議大家做煩V、Q可以找時間練練模考。
最後要說的是Pace的部分,除了PP1&PP2我考前總共模考了大概5次
,TN 4回和Manhattan的一次免費模考。要提醒的是PP要珍惜使用,
我大概認真總結第一次後做了PP1(做的時候是用考滿分的紀錄,非常
好用!會把每個題目的費時和對錯記錄下來,真心推薦!),總結完第二次
後做了PP2。考完後把每個題目的答對答錯選項、時間整理出來,
除了總結外也要特別檢討是否SC、CR還是RC的部分費時太多?
正確率偏低?除了分類型外也分前中後期來分析~才愣正確注意自己
最穩定的時間分配策略,像我剛開始都以20(11題),20(10題),20(10題),
15(10題)做時間分配,但發現後面時間不夠會影響到RC及CR的心理
緊張判斷,所以就調整成大約是20,20,16,17比較穩~所以建議大家一定
要仔細紀錄Pace來對題型和策略做最佳調整。
GMAT考試是一個重系統性分析整理的考試,個人準備起來的感覺
是無法一蹴可及,如果在某個區塊一直有跨越不過去的障礙或過高
錯誤率,請不要執著於做題,而是趕快調整自己總結歸納的方式,
才能累積對題目正確的判斷力,進而找到因應考點的方式。除了不
斷累計正確觀念外,也提醒大家不要偏食,每天都要摸一點CR,RC
(至少一篇也是),而且都要嚴格的計時檢討,才不會都把感覺培養
在SC上,間斷兩三天就會對其他Verbal開始失去精準的熟悉度。
以上,預祝大家都能順利殺G,申請上理想的學校!!
作者: tnjgary23 (燁ya)   2016-12-20 18:57:00
恭喜
作者: danyuchn (Javy)   2016-12-20 19:01:00
恭喜!
作者: F1ower (花)   2016-12-22 11:15:00
先推後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