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修齊治平之於繼業者們,善有善報,真的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23-03-14 17:03:13
※ 引述《ccyaztfe (1357924680)》之銘言:
: ※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 這我前面講了很多次了,你不能用朱熹汙染版本來看它,要從禮記原作者的意思來看
: : 你說的那些怪怪的阿達的正心,都是朱熹汙染版本
: : 回去看原文,不要看朱注
: : 正心的意思很簡單很科學,就是說
: : 你生氣的時候就會做出錯誤判斷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 : 你恐懼的時候就會做出錯誤判斷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 : 有偏愛的時候...(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 : 有過度擔憂的時候...(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 : 不專心的時候...(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 所以啥叫正心,就是情緒管理,注意力管理
: : 很多不管是傳統智慧還是現代管理學,都會叫你暴怒的時候絕對不要做決策
: : 前面我有講過修身,從原文看就是培養統御所需的判斷力
: : 你沒有情緒與注意力管理,當然不會有判斷力
: : 所以「修身在正其心」
: : 那是後來朱熹很腦殘完全沒有任何管理能力(從他會把五經中的禮記的兩個碎片提升到
: : 超越五經就知道他有多沒邏輯) 所以看不懂,解釋成奇怪的東西,才變成智障玄學
: : 我們用正常解讀,就會發現講的都是很基本的道理
: 坦白講,你犯了一個很重大的錯
: 你憑什麼覺得自己的詮釋就是對的?
認為自己的解釋是「正確的」,而別人的解釋是「錯誤的」
上面這種行為的性質本身是中性的,沒有對錯可言。例如︰
對於同一段經文,某甲提出一種解釋,稱為甲說。
乙 乙
丙 丙
上面都所述都是單純的事實,沒有對錯可言。可以論對錯之
標的,是各人提出的解釋,即甲說、乙說、和丙說等等。
至於找出或論證各說何者為正確者之方式,古時候叫做「辯經」。
辯經就是在「說理」。具體方式除了解析經文的每一個文字何以是某
個特定解釋之外,還要解析經文的斷句方式,畢竟古文沒有句讀。
解釋經文意義,最基本的就是把每個字的字義組合起來,做出合乎
邏輯與事實的解釋。畢竟經文是要傳達某種意義,比方這次的標的之
一的修齊治平經文,目的是在講述如何達成平天下的最終目的之方法
的流程。前述諸網友各自提出自己的解釋,並提出支持自己的解釋之
實例或史例云云。同理,反對者者提出這種解釋的缺點,例如這樣做
並不能達到平天下的目的,並舉出現實或史實的反例云云。這就是在
辯經。
如果覺得這樣太抽象,去我國法院看現場的審判,或者公告的審判
書。或者看法庭影劇或小說。就可以具體看到,在刑事案件中,原告
和被告對於「同一事實」,為何應該引用哪些法條,以及每一條法條
為何應該在本案做我方主張的解釋,而非對方主張的解釋。這種辯經
或者辯論的行為,如前述,本身沒有正誤可言,辯論的標的才有正誤
可言。
: 朱熹要是復活,看到你這樣批評他的詮釋,他肯定跟你拼命,舌戰三百回合
: 你說「正常解讀」,但在朱熹的心中,他覺得自己的解讀才是正常的,你的解讀是邪門歪道,是異端
: 你用你在現代所學、所知的去詮釋這個2000多年前的著作,然後說你得到的是真理
: 巧了,朱熹也用他在南宋所學所知的去詮釋,他也覺得他自己得到的是真理
: 這個狀況,不僅僅是禮記有,儒家其他著作、典籍也一樣存在
: 同樣一本春秋,被後人解讀後做成春秋三傳,三傳的側重點各不同,然後這個春秋三傳又再被後人解讀做成各種不同疏、住
: 所以回到正題,你是憑什麼覺得你的詮釋就是對的呢?
: 如果有人跟你的理解不同,你是不是就直接說別人理解錯誤了?
請回去看普蘭可等諸網友的論理或辯經過程。並非每一位網友都是直接指責
與自己主張不同的主張就是錯的,而沒有提出任何解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