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 明朝利用國子學取代科舉

作者: cjol (勤樸)   2018-06-16 12:50:40
明朝一度有這個契機,但之後不了了之
如果當初真的使科舉整個停辦,局勢會如何發展??
節錄自: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13631664.A.D46.html
朱元璋做人務實,給國子學加了一條規矩,叫做「實習歷事」。它還有一個更明白的名字
,叫做「監外歷練政事」。
國子學或國子監的學生,到了一定年限,就必須要各個政府部門實習,熟悉政務。他們的
身份,就叫做「吏事生」或「歷事監生」。朝廷視其在實習期間的表現,予以拔擢任用。
這種歷練對培養人才的好處,自不待言。讓學生早早經歷政事磨煉,可以迅速上崗,對於
緩解明初人才匱乏的窘境幫助極大。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一口氣選派了一千多名國子生,送到吏部除授知州知縣;洪武二十四
年,又選拔了方文等六百三十九國子生,以御史的身份去稽查百司案牘;洪武二十六年,
登記在冊的國子監生,從原來的平均兩千人,躍升到了八千一百二十四人。
這三個時間節點很值得玩味。十八年,戶部侍郎郭桓案發,株連萬餘;二十三年,胡惟庸
案發,波及數萬;二十六年,藍玉案發,波及萬餘。朱元璋每次大肆屠戮,都讓官場為之
一空,這些缺額只好讓國子監頂上去。
「實習歷事」的效果實在太好了,以至於朱元璋覺得有這個選拔制度就夠了,一度停辦了
科舉。一直到洪武十五年重新開科,他還反覆叮囑「務求實效、毋事虛文」。
這位叫武淳的國子監生,竟然可以主持魚鱗圖冊這麼重大的工作,可見他之前一定以「吏
事生」的身份實習了很久,對庶務得心應手,才會被委以重任。類似武淳那樣的人,還有
很多。見諸史書的有呂震、古樸等人,都是國子生出身。可見朱元璋在主導土地政策的同
時候,對於配套政策的建設也沒有放鬆。
作者: bcs (= ="frailty..gggg XD)   2018-06-16 13:12:00
吏派重起,沒東林黨覺青大義,崇與後金會和談。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8-06-16 13:21:00
沒差 只有學習歐美 由貴族壟斷教育與政治 民間的能量才會投入工商生產
作者: godivan (久我山家的八重天下無雙!)   2018-06-16 13:31:00
然後你會上來問為什麼不科舉國子監的事情明明這一整串就有說..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6-16 13:39:00
官學校(國子學)也是唸四書五經。但選官家子弟不會公平公正,反而長期易增值結黨。科舉文組雖然歪掉,只是較公平,全帝國有機會至少
作者: dragonclwd   2018-06-16 15:44:00
一般認為歐美教育較好不就是因為普魯士義務教育而不是"貴族壟斷教育"吧?
作者: vankojau (擷把絞眾)   2018-06-16 15:51:00
不知道某樓在反串?
作者: tcancer (Vairocana)   2018-06-16 16:30:00
給公立學校學生塞文書替代役的必修學分來抵高普考資格?
作者: yoyun10121 (yoyo)   2018-06-16 21:07:00
實習成果怎麼評斷? 看主管考核, 所以就看你有沒有關係不過比起科舉考八股文, 哪個比較爛倒是個好問題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8-06-16 21:34:00
文藝復興工業革命都是源起於沒有義務教育的國家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6-16 22:29:00
歐洲早期是教會學校衍生到各地大學制度學生身分不是靠國家政權用挑選的。跟公平科舉一樣沒有N品官員子弟官職世襲的問題不過西方學制出路更廣,學習不是只為做官。國子監或科舉,似乎都是以培養政權控制人才為目標所以國子學沒有科舉平民化公正優點,卻仍承襲缺點
作者: dragonclwd   2018-06-16 22:37:00
這些發源了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卻沒有義務教育的國家最後都採取了義務教育
作者: idolater (strawberry of Wrath)   2018-06-17 00:36:00
民間能量明明都拿去種田了,有錢才有機會不事生產唸書阿,書本文房四寶以前沒大量生產也不便宜
作者: EvoLancer (伊地知幸介)   2018-06-17 10:29:00
只有國子監作為增補官員來源 只怕又會變成累世世族
作者: bcs (= ="frailty..gggg XD)   2018-06-17 13:05:00
科舉就不會變世世族?明嚴氏,張氏,宋泰檜不都有靠爸後代。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6-17 13:53:00
科舉或高普考至少人人可考
作者: bcs (= ="frailty..gggg XD)   2018-06-17 17:09:00
科舉那是人人可以考,沒錢沒地宗族幫沒高iq 一般人還是從業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6-17 17:11:00
那已經是古代最公平,不滿意也沒別的制度是用來拖延腐敗,不是維持完美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8-06-17 23:02:00
科舉出題和批考卷的人有在換,國子監呢?
作者: yoyun10121 (yoyo)   2018-06-18 02:03:00
所以就是 公平+考垃圾東西, 比 不公平+考實務能力, 兩種制度來比比看哪個比較爛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6-18 02:24:00
特挑權貴子弟在國子監學的也是四書五經,只是學完就去政府任職,做了再看它做的適合與否。但富二代官二代估計往往有偉大爸爸在罩考績。這大概只適合創國初期短期,把權貴子弟召來培養,可穩定各地有實力不滿的富爸爸派系賞權貴子弟高機率能世襲榮耀家門的機會。謝恩但不適合長期取代科舉高普考的廣泛公平與穩定力量科舉雖然有點小閒錢才能K書,但寒窗苦讀不少腦袋不行的,讀到死再有家勢財富也未必能考上而且大量落選者也造就文組知識普及的好處。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8-06-18 06:07:00
不公平+考實務能力 <- 都不公平了,考啥有差嗎?我國一堆高管去讀所謂在職管理專班的碩士,作業甚至論文頗有交給本公司手下完成者,學校教授都不知道? 都沒辦法鑑別? 不就師生和學校體系一體擺爛買賣學位證書?古代不管文官還是武將,就算升等要有某些實務經歷和成績,老子或家族在上面有人,照樣有調去爽缺或讓下面人幫忙建立功勞或甚至侵吞屬下功勞的,這樣的"實際經歷"真的反映了官二代的實際辦事能力?眼光暫時離開明朝,漢朝用察舉孝濂的方式引入各地人才,這制度怎崩壞的?上面的人都只查舉自己人啊。那國子學都是那批"教授"們在"考察"學生,然後大約除了豬剃頭會認真考察這些教授有否放水而維持考察品質,之後皇帝不繼續監督這方面的考察有否私相授受,當然完蛋。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8-06-18 09:19:00
所以才說不如學歐洲直接搞世襲 不給平民做官機會科學發展才會快
作者: dragonclwd   2018-06-18 12:04:00
樓上,前面幾位的談論不就是制度會趨向世襲...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6-18 12:11:00
那跟科學發展沒關係。中原國子學還是四書五經維穩至上唸書是為了做官。前提沒有改變。帝國需求也沒有變,人才為皇權維穩服務歐洲科學是皇權低落,民間人才研究自由度很高而官員世襲與否,不是培養科學進步主要原因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8-06-18 13:31:00
支那民間研究自由度更高 但民間選擇念書做官關鍵在歐洲斷絕民間參政的機會 才投入研究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6-18 13:43:00
科學的產生不能如此簡化。那是眾多因素累積造成。只有世襲不會因此誕生科學。那只是整個封建vs帝國體制的一小部分多的是有封建官僚也生不出科學的王朝民族。甚至有宗教因素,西方一神教義缺陷導致進行研究的需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