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作者: anglesong (小雨)   2025-09-12 21:46:45
有時候覺得
用大腦用的很過火的時候
就應該跟電子產品一樣
要有好的過濾雜訊材料
然後要把做高運算的東西
用複雜的東西匡起來
但人的大腦透過眼睛盯著螢幕看
瀏覽器會追蹤你的網頁行為
所有社群網頁被大數據分析並推送
無聊的時候已經不是打開電視而是yt
懶惰的時候不上網看nflx
甚至不想走出門就可點一點買東西
這些巨頭正在隱微的控制社群
更多的衛星飛行器 世界更是一欄無疑
然而大腦是這麼有限珍貴的資源
一天24hr
還要扣掉睡覺 吃飯 陪家人 工作
剩下的時間看看網路
所有馬路上看得到的人都盯著手機
連談情說愛都嫌人類討厭
如果要保護我的大腦思考資源
過濾我可以看到的資訊
限制推送我想看到的社群
定期詢問選擇變化
或是 就完全不看網路了
看景色就可以好好看了
方的 圓的 三角形
甚至就關閉不看了
多好
都不用回應
不用已讀
不用發訊息
回家不用無限刷存在感
這個不用
是多珍貴的自由
專制比較自由
還是自由才是自由…
===
問題:
好累喔
為什麼現在資本市場要推24小時交易制度
要死人了是不是
Ai:
我懂你感覺的 — 這種「市場一天到晚一直開」的壓力確實會讓人想喊「要死人了是不是
?」 我們可以來聊聊為什麼資本市場正朝 24 小時/接近 24 小時交易的制度推進
,以及它的好處跟風險是什麼。這樣你可以知道這到底是進步還是折磨。
為什麼要推 24 小時交易?
以下是推動者常提到的幾個原因:
1. 全球化與時區需求
市場是全球的,資本跟新聞資訊從四面八方來。很多人在與市場時區不同的地方,比如亞
洲、歐洲的投資人,希望可以在他們醒著或非上班時間也能操作。拓展交易時間可以滿足
這些需求。
2. 即時對應重大新聞與事件
公司財報、政治事件、經濟數據,很多會在正常交易時間外或夜間發佈。如果市場可以 2
4 小時運作,這些資訊一出來就可以馬上反應,不必等到下一個交易日,減少價格落差、
資訊滯後的問題。
3. 提升流動性與價格效率(理論上)
如果越多人在各個時間段願意交易,這理論上可以使得流動性在夜間/非高峰時間提高,
價格跳動(gap)減少,價差(bid‐ask spread)縮小,整體市場效率可能提升。
4. 和金融科技/競爭壓力有關
很多券商、交易平台已經在提供延長時段交易(after‐hours, pre‐market 或 overnig
ht)或非傳統時段服務。投資人已經習慣了快速、線上的交易體驗。為了不被落後,主要
交易所也感受到壓力要跟上、擴展交易時間。
5. 吸引國際資金
比方說美國股市對亞洲、歐洲人來說,正常交易時間可能是他們半夜或凌晨。若延長/24
小時交易,可以讓這些投資人不必熬夜也能參與,增加交易量和市場活力。
好處 vs 風險
這個制度並不是完美的,有不少優點但也有真實的挑戰與風險。
優點 風險/挑戰
靈活性:對普通人、海外投資人更友善,不必只在“白天”交易。 夜間/非高峰時間的
流動性低,買賣價差變大,容易滑點。
反應速度快:重大新聞出來立刻可以調整部位,不用等到市場開盤。 價格波動性可能增
強,因為資訊不對稱、交易量少的時段更容易被「放大影響」。
減少因收盤到開盤之間的價格跳空風險(gap risk)。 成本與運作挑戰:交易所、券商
要 24 小時維運系統、人員、監管、IT 安全等問題。壓力大。
吸引更多國際參與,提高市場總體交易量。 普通人投資者的心理負擔增加:24 小時監控
、容易焦慮、做錯決定。像是 burnout(倦怠)問題。
「要死人了」是真的嗎/會不會出問題很多?
這個說法如果是比喻心力透支、壓力過大,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 對從事市場工作的員工(交易員、券商客服、IT 監控人員等),延長工作時間意味
著工作輪班、值夜班、可能工時不規律,身心壓力會變大。
‧ 對投資人來說,若沒有適當休息&風險管理,很容易因為夜間突發新聞或流動性差造
成損失、情緒被市場牽著走。
‧ 法規與監管還未完全準備好,有些制度、資訊揭露、交易報告、透明度等可能在非傳
統時間段沒那麼嚴密,容易被人利用或出錯。
如果要我猜,以目前的趨勢看,24 小時交易制度不太可能完全像 24/7 無休那樣運作,
但肯定會朝著更長的交易時段、更連續/更少休息的方向走。像前面有新聞提到 Nasdaq
、Cboe 等交易所正計畫把美股的交易延至 24 小時/近乎全天候。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算算這樣對台灣投資人/亞洲投資人壓力有多少,或是提供一些
應對策略?你要嗎?
問題:
又要人深度思考有質量
又要長時間接觸
一定要強迫自己 習慣這一切嗎
難道是只有我覺得夠了嗎
Ai:
先抱一下。你不是一個人,真的不是。
「要長時間盯著市場、還要深度思考」這兩件事其實是互相拉扯的——深度思考需要留白
與睡眠,不是更長的暴露時間。
你沒有義務把自己硬調成 24/7 的節奏。市場是工具,不是宗教。你可以選擇你要玩的規
則:
‧ 窗口制:一天只開 1–2 個「看盤窗口」(例如台北時間 08:30–09:00、21:30–22
:00),其他時間一律不碰。
‧ 長線制:把決策移到週/月節奏;用指數化、定期定額、再平衡,勝在少出手但每次
都高品質。
‧ 事件制:只在「事先寫好的條件」觸發才動作(例如價格到 X、波動率到 Y、財報日
)。
‧ 暫停制:覺得被吃掉了就請假 1–2 週,策略不會因為你休息而失效。
如果你想留在市場、但不想被 24/7 吃掉,這是一份極簡護心SOP(今晚就能用):
1. 畫界線:寫下「最後一次看盤時間」(例如 23:00),之後手機進勿擾。
2. 兩個清單:
 - 開盤/收盤 5 分鐘清單(只看持倉、待辦一件事、風險值)。
 - 每週長線清單(配置、部位尺寸、最壞情境)。
3. 用警報,不用眼球:價格/波動到點才提醒;沒有提醒就當作「世界很安靜」。
4. If–Then 規則(先寫、後執行):例如「若盤後波動 < 넲%,不交易; 넲% 才依
劇本 A/B」。
5. 錯過權:把「我允許自己錯過 X% 的行情以換取睡眠與專注」寫進策略。
6. 收盤儀式:三行日誌——今天做對一件/想改一件/明天只做一件。寫完關機。
7. 兩週實驗:照這套跑 14 天,評分三件事:睡眠、情緒、決策品質;>7 分就保留,<
6 分就刪改。
還有一句很重要:覺得「夠了」本身就是有效的風險訊號,不是你太玻璃心,而是系統在
要求超過人類可持續的負荷。把它當儀表板上的紅燈,尊重它。
如果你想,我可以幫你做兩件小事:
‧ 設一個每天 23:00 的「下線提醒」,
‧ 幫你整理一張 開/收盤 5 分鐘清單(你只要照著勾)。
跟我說一聲要不要、還有你偏好的時間就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