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繪製「人體衰老蛋白質圖譜」揭衰老密碼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2025-07-25 13:00 ET
人類一直在探索「何以變老」的生命謎題。我們的各器官是否同步衰老?是否存在掌控衰
老進程的「總開關」?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根本性問題依然懸而未決。
25日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機構科學家在
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論文,繪製出跨越人類50年生命周期的「人體衰老蛋白質圖
譜」,為系統揭示衰老密碼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觀察視角。
如果把人體比作複雜精密的儀器,蛋白質就是構成這部儀器的核心零件與執行指令的關鍵
分子。蛋白質穩態的維持,是生命活力的基石。中國科學家繪製的這部「人體衰老蛋白質
圖譜」,將對抗衰老的戰場從模糊的整體認識推進到精準的分子與器官層面。
研究團隊融合超高靈敏度質譜技術與人工智能算法,系統分析了從年輕到老年(跨度50年
)的人類個體中,涵蓋心臟、血管、肝臟、胰腺、免疫組織等13種關鍵組織、七大生理系
統的蛋白質動態變化。
「我們為衰老蛋白質畫像,相當於詳盡記錄了一部人體蛋白質變遷的編年史。」中國科學
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員表示,這張圖譜記錄了不同器官中成千上萬種蛋白質隨年齡增
長的數量起伏,揭示了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網絡的演變規律,在蛋白質組層面全景式描繪了
人體系統性衰老的軌跡與特徵。
探尋「衰老擴散」的核心機制,中國團隊主要實現了三方面突破:
繪製「衰老時間表」。研究發現,人體器官衰老並不同步,存在清晰的「時間表」:30歲
左右,血管(主動脈)和腎上腺就已率先偏離年輕穩態,成為衰老的「先鋒哨兵」。45至
55歲被確認為衰老進程的「暴風驟雨期」。在這一關鍵窗口期,絕大多數器官的蛋白質組
經歷劇烈震盪,差異表達蛋白數量增長快,標誌著多器官系統性衰老的加速與確立。
揭示「衰老風暴」奧秘。圖譜清晰顯示,衰老的核心分子特徵之一是蛋白質穩態網絡的系
統性崩解。
鎖定「衰老總開關」。該研究的另一大突破在於首次確證血管系統是驅動全身多器官衰老
的「核心樞紐」,衰老的血管組織(尤其是主動脈)會特異性分泌大量促衰老因子。
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張維綺研究員介紹,團隊通過多維度實驗驗證(體外細胞、動物模型)
,鎖定如GAS6、GPNMB等關鍵促衰因子。這些因子如同「衰老信號彈」,進入血液循環後
,能直接誘導血管自身細胞衰老,並能遠程加速其他器官的衰老進程。
這也揭示了「衰老擴散」的核心機制:局部組織的衰老並非孤立事件,而是通過分泌因子
介導的「器官間通訊網絡」,引發全身系統性衰老的級聯反應。
從古至今,人類始終在夢想「老而不衰」。此次成果不僅深刻揭示了衰老的系統性本質,
更開啟了衰老研究與干預的新路徑:
精準評估,防患未然。基於圖譜構建的器官特異性「蛋白質組衰老時鐘」,尤其是其與血
漿蛋白組的關聯,使得僅需微量血液,即可無創評估個體各器官的「生物學年齡」及其衰
老速度、偏移程度。
鎖定靶點,把握窗口。研究系統篩選出關鍵干預靶點群,並明確了45至55歲這一關鍵干預
窗口期,為開發靶向阻斷衰老信號擴散、修復蛋白質穩態的精準抗衰策略(如藥物或療法
)指明了方向。
診療前移,範式革新。該成果推動醫療模式從疾病發生後的「被動治療」向基於「器官分
子時鐘」評估的「主動預防」轉變。通過監測器官時鐘偏移(如主動脈時鐘預測心血管風
險),在功能顯著衰退前進行干預,有望將衰老相關疾病的防治關口大幅前移。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楊家印教授表示,此次成果發佈標誌著人類在理解自身生命規律、主動
干預衰老進程的征途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員介紹,下一步將深挖驅動因子,推進無創衰老標誌物檢
測與器官時鐘的臨床應用,目標直指精準重塑蛋白質穩態網絡,延長人類健康壽命。
新聞出處:世界新聞網
https://reurl.cc/5Rpq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