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論語‧子罕
》)
我所任教的國文科,在大學裡通常被歸入「通識類」。通識教育
原本是大學的核心,但坦白講在台灣的社會風氣之下,要推動通識教
育是很困難的。原因在於很多人的想法都太功利,除了「明顯、立即
對生活產生改變」和「工作賺錢會用到」的學問之外,對其他學問都
抱持排斥的態度,導致思想觀念愈來愈狹隘。
追求專業知識與一技之長本來也沒什麼不對,人總要在社會上有
獨立謀生的能力,但一旦進入某個行業或群體,慢慢地就會受到滲透
影響,比如學理工的人講求客觀事實,要通過實驗驗證才算數;學商
的人注重數字管理,追求最大利潤等。又比如平民強調接地氣,說話
要通俗有力;貴族重視莊重典雅,說話要文謅謅。因為待在某個群體
久了,久而久之就會誤把自己的想法當成唯一真理,只看到自己的好
,否定別人的長處。貴族認為庶民粗野無知,平民認為貴族高傲不近
人情。從科學和商業的觀點來看,國文既不能做實驗又不能賺錢,當
然無用,但這是拿其他學科的標準硬套在國文頭上,沒有從國文本身
的特質來看。
因此我們不得不敬佩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表示他不會拘泥
於某個學科,對各種學問都有同情的了解,都能肯定其價值。而且孔
子不只是「多學而識」(通曉跨領域的知識),畢竟學海無涯,再怎
麼學還是有限;更重要的是「一以貫之」,也就是面對各種人事物乃
至不同學問,都能秉持一顆真誠、開放、無私的心去看待,這才是通
識教育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