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學章句

作者: yule1224 (支持自經區服貿貨貿)   2017-03-08 11:24:40
手邊有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四書讀本
每天讀一點,也順便把裡面的註釋分享在此
編譯者:謝冰瑩、李鍌(ㄒ一ㄢˇ)、劉正浩、邱燮(ㄒ一ㄝˋ)友、
賴炎元、陳滿銘
: 大學章句
《大學》本為《禮記》中之一篇,不分章節,而朱熹〈大學章句〉乃據程子之意,
將此篇分為經一章、傳十章。其言曰:「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
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
別為序次。」
: 經一章大學之道
: 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 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
: 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章旨】
此章為《大學》一篇綱要之所在,朱熹尊之為經。
主旨在闡明三綱八目之連貫性,由個人之明明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做起,
發揮到親民-齊家、治國、平天下,以達止於至善之境地。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所講的道理,在於彰明自己天賦靈明的德性,在於親愛民眾、使他們才德日新,
在於使人人達到至善的境地。
『大學』
大學乃指博大之學問,使人學後,能「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唐孔穎達引鄭玄云:「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
孔穎達又云:「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於天下。」
朱熹:「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朱熹:「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依朱熹之意,大學乃是古代大學教育學者成為大人的重要經典。
.....................................................................
『明明德』
發揮吾人得自於天之理性也。
朱熹:「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
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
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蔣中正所著『科學的學庸』:「天地父母生了我們下來,就有一種天賦靈明的德性,
這就是明德。」
.........................................................................
『親民』
有兩解,其一是程子的解釋,等同於新民,使民眾能日新又新,進步不已。
另一解是王陽明認為親民是親近民眾,親愛其民。
程子:「親,當做新。」
朱熹:「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
之污也。」
蔣中正:「新民非親民不可,而親民則為新民應有的前提,所以我們講新民便包括了
親民,而單講親近,還不能包括革新的意思。」
........................................................................
『止於至善』
達到至善的境界。
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也。
至善,謂事理當然之極也。
.....................................................................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知道所要達到至善的境界,然後才能志有定向; 志有定向,然後才能心不妄動;
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於目前的處境; 安於目前的處境,然後才能處世精詳;
處世精詳,然後才能達到至善的世界。
止於至善之程序及功效,在於定、靜、安、慮、得五個層次
后,同「後」
定,謂志有定向
靜,謂心不妄動
安,謂所處而安
慮,謂處事精詳
得,謂得其所止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言任何一事,須看清本末,分別先後,依次而進,如此,則可近乎大學之道矣。
朱熹:「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古人要想使天下人都能彰明自己的明德,先要治好自己的國家;
要想治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治好自己的家庭;
蔣中正,『科學的學庸』:「家有兩種含義:一種指家庭而言,在倫常上要父子有親
、長幼有序,使家庭中親親和愛,便是齊家。另一種,指
家家戶戶之社會而言,使社會上能平均齊一,無貧富懸殊、
苦樂不均之缺憾,謂之齊家。」
: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要想治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好己身;
要想修好己身,先要自己的心情平正;
『正其心』
言喜怒哀樂之用,得其宜也。
: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要想使自己的心情平正,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實無妄。
: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實無妄,先要增進自己的知識;
『誠其意』
言心之所發,一於善而皆有實也。
誠,實也。
意者,心之所發也。
『致知』
朱熹曰:「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
: 致知在格物。
要想增進自己的知識,在於能做到即物窮理。
『格物』
即物窮理也。
朱熹曰:「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鄭玄曰:「格者,來也; 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 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
言事緣人所好來也。」
王陽明曰:「為善去惡是格物。」
蔣中正:「格就是分析,物就是事物,格物就是分析事物之理。」
: 物格而後知至,
: 知至而後意誠,
: 意誠而後心正,
: 心正而後身修,
: 身修而後家齊,
: 家齊而後國治,
: 國治而後天下平。
: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事物的道理能窮盡,知識就無所不到了; 知識能無所不到,意念也就真實無妄了;
意念能真實無妄,心情也就平正了; 心情能平正,本身也就端正了;
本身能端正,家庭也就親睦了;家庭能親睦,國家也就安和,天下也就可以太平了。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全都以修身作為根本。
『壹是』
一切也。
: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如果連己身也不能修治,而想使國家天下平治,是不可能的。
對修身應該是為首要的反而視為次要,對治國平天下應該視為次要的反而視為首要,
這樣要想使恩澤及於天下,是不會有的事。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言身既不修,而欲國家治者,不可能也。
本,指修身。末,指齊家治國平天下。
///////////////////////////////////////////////////////////////
: 傳十章
: 一 釋明明德
: 〈康誥(ㄍㄠˋ)〉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ㄕˋ)天之明命。」
: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尚書》〈康誥〉篇說:「能彰明自己的德性。」〈大甲〉篇說:「經常審視天所賦予
我們的德性。」〈堯典〉篇說:「能彰明大德。」這都是告訴人要自己來彰明天賦靈明
的德性。
: 七 釋正心修身
: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ㄓˋ),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 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修身在於正心的意思,是說心有所忿怒,便不能做到平正; 有所恐懼,便不能做到
平正; 有所愛好,便不能做到平正;有所憂患,便不能做到平正。如果一個人的心不專注
,另想別的,就會開著眼在看,卻沒看見東西; 豎著耳在聽,卻沒聽到聲音; 張著口在吃
,卻不知道滋味。這就叫做修身在於正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