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1.7.1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
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
:「何由知吾可也?」
心得1.7.1本章篇幅較長,故暫分為五段。依照王船山的詮釋,本章
的重點在於道德與事功是同時成立的,而以道德為主。道德起於仁心
,以道德為根據的事功即仁術,仁心與仁術也同時成立,雖然仁術從
仁心發出,但不能只講仁心而不講仁術,仁術的意涵才是孟子在本章
要論證的。
齊宣王希望成為像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君主。儒家提倡王道,齊桓
、晉文屬於霸道。王道與霸道的區別在於動機與目的,王道是基於愛
民之心,希望天下百姓安居樂業;霸道是基於功利之心,追求富國強
兵,樹立本國的威勢,令各國俯首聽命,未必會考慮百姓的生存。雖
然齊桓、晉文的境界較戰國君主(如齊宣王)為高,周天子仍受尊重
,有時還能以外交手段來維繫和平,不像戰國時代完全訴諸武力,但
齊桓、晉文仍然是以建立霸權為主,注重事功而非道德。所以孟子一
開始就劃清界線,不談霸道而談王道,堅守儒家立場。也只有以王道
爭取民心,才能成就平天下這最大的事功,即使是當時的霸權如秦、
楚等也無法抵擋,所以孟子說:「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齊宣王聽了孟子的主張仍有疑慮,不僅懷疑自己的德行不夠,更懷疑
只靠愛民、保民是否足以王天下?齊宣王的想法如同一般人,認為注
重道德、無私奉獻就是對自己不利,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即使不被
對手吃掉,也只能自保,開展不出宏大的事業。將「道德」與「事功
」視為二元對立的兩面,彼此不能共存。孟子不僅要證明仁心原本就
存在齊宣王身上,他有愛民、保民的能力;更要證明仁心發為仁術及
仁政,一定有具體的措施及效用。如此才能將「道德」與「事功」這
兩面統合起來。